男版的东施效颦招人唾弃后投身文学,成为一代文豪。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自古以来就是多少男子心目中的女神,多少女子羡慕和效仿的对象。其中,东施效颦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是,你听说过男版的东施效颦吗? 这男版的“东施”名叫左太冲,他模仿的对象正是古今第一男神——潘安。这潘安长得有...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自古以来就是多少男子心目中的女神,多少女子羡慕和效仿的对象。其中,东施效颦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是,你听说过男版的东施效颦吗? 这男版的“东施”名叫左太冲,他模仿的对象正是古今第一男神——潘安。这潘安长得有...
西晋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行为开放、思想活跃,留给后人许多文字和故事;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美好是短暂的,天灾、人祸、战乱充斥着整个国家,他们在乱世中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
而有些文人恰恰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比如陆云。
陆云,字士龙,东吴陆逊之孙、陆抗之子、陆机之弟,继承了陆家的优良基因,六岁能写文章,十六岁名满天下,与哥哥陆机齐名,合称“二陆” 。而且在某些方面要比他哥哥强一些,曾被比作凤雏、颜回。
这样一个名声极好的官三代,本该很幸福才对,但是时运不济,吴国亡了,二陆的靠山没了,两人不得已到洛阳发展。
一、爱笑的傻白甜
出身名门,性情清正廉明,这在魏晋时期是混官场的绝佳条件,而陆机、陆云恰好都是这样的名士。两人在小昆山闭门读书十余年,终于在公元289年出山。
来到洛阳后,两人首先拜访的是重臣张华。但是陆云没和哥哥一起去,是后来去的,张华一看怎么二陆少了一陆啊,你弟弟陆云人呢?
陆机尴尬一笑:我弟弟有“笑疾”,我怕他失礼。
果然,等陆云见了张华以后,一看张华用丝帛缠着胡须,坐姿变来变去,举止怪异,便控制不住自己,笑哭了。
这不是陆云第一次笑场了。有一次陆云穿着丧服坐船的时候,突然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没控制住自己,也笑哭了。 而且这次比较惨,笑得太激动,掉水里了。也不知这倒霉孩子参加的是谁的葬礼,能笑成这样。
陆云同学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萌的人,比如无意中找到了曹操用过的剔齿纎(牙签),然后就偷偷拿出来送给哥哥了。再比如在《与兄平原书》中,说哥哥陆机的文章“兄文自为雄,非累日精抜,卒不可得言”,意思就是一般没文化造诣的人是不能对你的文章做点评的,但是后面自己又对哥哥的文章评头品足,意思就是我不是一般人哪。 最后还来了句你才华这么好,写的文章这么好,“真令人怖”。
在自己兄长面前,陆云是个眼睛冒星星的小粉丝,是个简单可爱的小弟 ,每次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古董宝贝都会送给哥哥。陆机每次写了什么得意之作也都会给陆云看,陆云成为兄长的忠实粉丝。
在那个名士多如星斗的时代,两人像是双子星一样耀眼夺目 ,陆云有《岁暮赋》《答兄平原诗》等佳作留世,其文章雅好情省,简练明净,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四言五言,非所长,颇能作赋”,难怪“二陆”入洛的时候“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减价” 。
二、有吏才的县令
千万不要以为陆云同学这么可爱,他就是个不懂世事的傻白甜,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吏才的人。 做浚仪县令的时候,“到官肃然,下不能欺,市无二价”,政绩卓著,治理案狱很有办法。
有一次碰到一桩谋杀案,陆云把受害者的妻子抓了,但是却一直不审问,只是默默地把她关了十几天,然后放出去,再暗中派人跟踪该女子,嘱咐道:该女子不出十里会与一名男子见面,把那个男子抓来。果然,该女子出狱后与一名男子碰头,抓来一问就是与该女子私通的凶手。事后,陆云解释道:“(该男子)与此妻通,共杀其夫,闻妻得出,欲与语,惮近县,故远相要候。”自此,县中百姓“称其神明”,对陆云敬服不已,其吏才可见一斑。
陆云的才干惊动了郡守,连郡守都嫉妒他,不能相容,屡加责备,陆云最后被排挤出去。走后,浚仪县百姓为他“图画形象,配食县社”,对他很是爱戴 。
之后,陆云在吴王司马晏、成都王司马颖等藩王手下任职,反对藩王奢侈淫逸之风,多有进言 ,特别是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上班的时候,更是不畏权势、敢于面争,和那个有笑疾、哈哈大笑的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的青葱少年判若两人。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与兄长陆机身居要职,领兵作战,被卷入“八王之乱”,从而得罪小人孟玖。
三、遭陷害的可怜人
孟玖是司马颖手下宦官,深受宠幸,想要利用职务之便给他爹讨个邯郸令的职务,司马颖手下第一谋士卢志都同意了,但是陆云坚决反对:“此县皆公府掾资,岂有黄门父居之邪! ”
公元303年,陆机以大都督的身份统率王粹、牵秀、孟超等二十万大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孟超是孟玖之弟,不听号令,纵兵劫掠,更放言“陆机将反”,说陆机“持两端,军不速决”。后孟超贪功冒进,全军覆没,孟玖怀疑孟超是被陆机陷害,便在司马颖面前说坏话,联合卢志、牵秀、公师藩等人陷害陆机,于是陆机、陆云、陆耽等兄弟被杀,陆氏被夷三族,“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 。
二陆都是有名望的人,特别是在江南一带,名声很大,但正因为他们是江南人,被北人蔑称为“貉奴”,与司马颖手下的北方臣子没有搞好关系,遭到嫉恨。二人爱才好士,周处、戴渊差点误入歧途,受了二人教诲后改邪归正,成为晋朝大将。但是二陆不懂得急流勇退,像顾荣、张瀚一样归隐家乡,反而以书生之气投身戎马,最终罹兵燹之祸 。
陆云是文人,纤弱可爱;陆机也是文人,但慷慨激昂。两人在当时名声大噪,在后世受人敬仰。如果生在太平之世,两人大可做一个吟诗作赋的优雅文人。陆机、陆云二人一直被讨论。在文学上,陆云“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二人各有特点;在为人上,陆云更谨小慎微,而陆机更为激进 。但毋庸置疑的是,二人都是置身小人之间的可怜人,陆机在临死之前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不知那个与世无争、纤小可爱而又正直敢言的陆士龙是否也一样哀叹神伤,一样仰天长叹。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据野史记载,咸丰帝不光是一位短命皇帝,还是一位好色出了名的皇帝,其中就写到了咸丰帝后宫中的四春娘娘。
那么咸丰帝后宫中的四春娘娘到底是谁呢?
据《清史演义》中的描述,咸丰帝后宫中的四春娘娘分别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这四春的名号不是她们的名字,而是咸丰帝赐给她们的芳名。
咸丰帝赐给这四个女子四春的名号,据说是根据她们所居住的位置来定的。首先,牡丹春住在圆明园的东面,宫院的名字叫牡丹台,根据这个特点,居住在此的女子被咸丰帝赐名牡丹春。其次是杏花春,这个女子居住在圆明园的西面,宫院名为杏花村馆,咸丰帝就赐名杏花春。然后是武林春,这个女子居住在圆明园的南池,因为池名武林春色,加上这个女子居住在池上的寝宫,咸丰帝就赐名武林春。最后一个是海棠春,这个女子居住在圆明园的北面,宫院名字里不带海棠俩字,叫作绮吟堂,不知咸丰帝怎么就想到了海棠,赐名为海棠春。
以上就是《清史演义》中描述的咸丰帝后宫四春。按照咸丰帝给四春的赐名,很显然他把自己当作了护花使者,将四春佳丽分居在圆明园的四面,乐享其中,不愿意面对国家发生的内忧外患,把一些朝政大事推给管事的大臣,把批阅奏折的任务交给了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也给了慈禧太后掌权创造了机会。
当然这些关于咸丰帝四春娘娘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查的资料就是《清史演义》中的描述,其次就是在一些小说中,正史资料中没有找到关于四春娘娘的记载,不知道四春娘娘到底是小说家的杜撰,还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可查遍咸丰帝的后妃大全,没有确切的看到关于四春娘娘的记载,但一些嫔妃的升降起落很大,如玫妃徐佳氏,还有突然消失暴亡的云嫔武佳氏,当然还有一些被降为常在的后宫女子,这里面虽没有直接记载为四春,但也不能代表没有这四个嫔妃,只是历史是为皇家服务,相信咸丰帝的后代,包括咸丰帝的遗孀,慈安与慈禧太后也不希望咸丰帝好色的事传的天下皆知,所以避开了,没有直接记载这段历史,包括四春娘娘的真实名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受《三国演义》影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诸葛亮都是一个非常淡然的形象,在火烧眉头的危急时刻,他轻摇羽扇,从容不迫;在刀剑无眼的战场上,他坐着四轮小车,悠然观战;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他高坐城楼,抚琴一曲。所以,他给世人留下了处变不惊,无所不能的印象。然而小说终究是小说,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并非从来都从容不迫,有一个小人物,就曾经吓到过他。这个能够吓到诸葛亮的人到底是谁呢?
这个人的知名度并不高,他的名字叫何祗,据《益部耆旧传杂记》记载:“(何祗)初仕郡,后为督军从事。时诸葛亮用法峻密,阴闻祗游戏放纵,不勤所职,尝奄往录狱。”意思是说,有一个叫作何祗的人,曾担任过州郡官员,后来担任督军从事一职。不过此人并非恪尽职守,执事有班之人,反而经常放纵自己,不务正业。当时诸葛亮执法非常严格,他听说何祗的行为之后,想要亲自前去视察一下,并追究何祗的罪过。
据说当时,所有人都为何祗捏了把汗,毕竟史料中称,诸葛亮执法之严,可谓“吏不容奸”。为了维持法律的效力,第一次北伐之前,他上《出师表》,劝后主刘禅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挥泪斩杀亲信马谡,并自贬三级;在蜀汉地位仅次于他的朝廷要员李严,因督运粮草不济,直接被贬为庶民。试想,一个如此严格的人,遇上何祗这般“官场的蛀虫”,能够将其轻饶吗?
然而这个何祗并不是一般人,他得知诸葛亮要来视察,没有惶惶不安,也没有畏罪潜逃,而是挑灯夜战,用了一夜的时候,处理好了所有的公务,并把每桩事情,都烂熟于心。所以当第二天早上,诸葛亮到达的时候,他对任何问题,都能够对答如流。诸葛亮前来的目的,本是问罪,在他的认知中,何祗应该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才对,结果何祗的表现,成功的把他吓到了,史料称“亮甚异之”。
不过诸葛亮被吓了一跳之后,很快便接受了这个事实,认识到了何祗是一个处理政务的小能手,是一个真正的大才,毕竟不是谁都能够,在一夜之间把积压已久的公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于是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诸葛亮给何祗变更了职位,《益部耆旧传杂记》有言:“出补成都令,时郫县令缺,以祗兼二县”,意思说何祗以一人之力,担任了两个县的县令。
何祗上任之后,工作量增加了不止一倍,因为这两个县不但人口众多,还存在有无数的地痞无赖及奸邪小人。不过何祗的心理素质非常好,他到任之后,并没有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然而作为一个能够吓到诸葛亮的奇才,他也不是一直在睡觉,每次睡醒之后,他都能够把所有的案子断得公公正正,让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平民百姓当然不能有诸葛亮的见识,他们认为何祗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其拥有异能。所以为了避免受到惩罚,他们逐渐收敛,不敢再作奸犯科。
历史早已过去千年,我们无法得知,何祗当初放纵游戏,不理政务,非要等到诸葛亮来视察之时,才临阵磨枪,是为了吸收诸葛亮的注意力,以便得到重用,还是因为其本身存在拖延症;也无法得知,他成为“双料县令”之后,总是在睡足之后才开始断案,是因为本身懒惰,还是为了震慑众人。隔着历史的长河,我们只能得知,此人是不可多得的大才,是对诸葛亮无识人之明最好的反驳。
三国演义之中,对于女性角色描写不多,但孙尚香是戏很多的一位。
生在乱世,孙尚香是一个巾帼英雄,不爱红妆爱武装。她在和刘玄德结婚的婚房是这样的场景。灯光之下,都是枪刀簇满;侍婢皆佩剑悬刀,立于两傍。諕得玄德魂不附体。
我对孙尚香最深的印象是她帮助刘备离开东吴的事情,小时候,不明白,孙尚香为什么不帮孙权取荆州,反帮刘备离开东吴呢?
当时,孙刘的冲突矛盾大致如下
当时,孙权周瑜想要用酒色留下刘备,以便谋取机会夺回荆州,这件事情其实已经很成功了。原文中的记述如下。
张昭曰:公瑾之谋,正合愚意。刘备起身微末,奔走天下,未尝受享富贵。今若以华堂大厦,子女金帛,令彼享用,自然疏远孔明、关、张等,使彼各生怨望,然后荆州可图也。主公可依公瑾之计而速行之。权大喜,即日修整东府,广栽花木,盛设器用,请玄德与妹居住;又增女乐数十余人,并金玉锦绮玩好之物。国太只道孙权好意,喜不自胜。玄德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
后来,赵云采用诸葛亮的谎话,说曹操来攻荆州危急,刘备才决定离开东吴。
但以刘备的能力根本无法离开东吴,是孙尚香的帮助,才让刘备平安离开东吴。那么,孙尚香为什么不帮助孙权对付刘备呢?
原因之一,孙尚香思想里受到了古代那种夫为妻纲的影响,孙尚香自己也这样说: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孙权对孙尚香全无半点兄妹之情。
即便是周瑜的计谋,但是把孙尚香许配给刘备这件事,孙权没有和孙尚香讨论过,这是不太尊重人的。在孙尚香心中应该也会难受吧,可能觉得自己命运任人摆布。
还有,在刘备孙尚香走后,权大怒,掣所佩之剑,唤蒋钦、周泰听令,曰:汝二人将这口剑去取吾妹并刘备头来!由此可见,孙权对和孙尚香之间的兄妹之情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后来,孙尚香自己是这样说的: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见乎!今日之危,我当自解。
综上所述,孙尚香不帮孙权对付刘备,很大一个原因,孙尚香认为孙权不以我为亲骨肉。对孙权比较寒心吧。
那么,你认为孙尚香为什么不帮孙权留下刘备呢?
胡亥
秦始皇一统天下,完成了开国皇帝的重任,而守天下的重任却落在了无能之辈秦二世胡亥的头上,秦朝至此走向灭亡。
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提到过,二代皇帝如果能干,可以延长朝代100年,很不幸,胡亥不能担此重任。
赵高
胡亥当政时期被太监赵高掌权,赵高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弄的众臣明哲自保,人人自危。
李斯
李斯辅佐秦始皇建立霸业,可谓是功劳甚大,可惜一时糊涂,听信小人赵高,认为秦王长子扶苏如果当了皇帝,肯定会立蒙恬为相,李斯的相位就不保。于是二人在秦始皇死后,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逼扶苏自尽。
扶苏
秦始皇刚死的时候,李斯作为丞相,暂理朝政,是大秦朝此刻最关键的人物,本应担起家国重任,为秦朝后世江山着想。而李斯却为了一己之私,害人害己,弄的扶苏自杀,天下大乱,最终自己也被赵高诛三族。
假如秦朝已经有过几代皇帝,并完成了守江山的重任,那秦朝可能还不至于灭亡。可惜的是,此时是在秦朝初建时期,急需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来完成守江山的大任。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对于太监赵高这种小人,胡亥这种废物,人家本来就不干人事,对他们不也抱希望。而李斯不一样,他有经世之才,完全有能力控制局面,而他却一时糊涂,没有那么做。落得个可悲可叹的下场!等于说他辅佐秦始皇开创了秦朝霸业,最终秦朝又毁灭到了他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