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决心意志坚定,唯独不杀汤和,为什么呢?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正是说明了臣子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危险性,要是哪天一不小心说错一句话或者做错什么事,自己的脑袋就要搬家了。特别是陪伴在开国皇帝的身边,因为这些开国功臣们虽然与皇帝存在昔日的情分,但是一旦统一天下后,这些昔日的情分往往成为皇帝怀疑他们不忠的借口。

  皇帝屠杀开国功臣的事在西汉和明朝时期比较常见,因为刘邦和朱元璋的出身都比较低,所以他们比较忌惮那些曾经帮助他们的开国功臣们。但是好歹刘邦还当过亭长,然而朱元璋祖宗八代都是农民,加上朱元璋本人比较多疑,所以明朝前期诛杀开国功臣的情况比西汉还要严重的多。

  明朝偌大的江山单靠朱元璋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打下来的,在朱元璋辛苦创业的那段岁月里,正是因为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蓝玉等一大批干将的鼎力辅佐,朱元璋才最终得以建立大明朝的天下。但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蓝玉等开国功臣辛苦了大半辈子,还没有享受多久荣华富贵就成为朱元璋集权道路上的刀下鬼。

1517301089517605.jpg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发生了著名的“胡惟庸案”,在胡惟庸案中牵连了一大批开国功臣,其中就包括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前后共诛杀3万多人。一时间,朝中的大臣们惶恐不安,但是又不敢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出来。当时的太子朱标察觉到大臣们的担心,于是对朱元璋说:“父皇,天下刚刚平定,一下子就杀掉那么多功臣臣,恐怕此举会引发大臣们心中的惶恐与不安,甚至还会引发大臣与大臣之间的相互猜忌。另外,这也不利于君臣间的和气。””

  朱元璋听到太子朱标这番话后,甚为生气。于是命令人将一根长满刺的木棍拿到太子朱标的面前,并太子朱标用手拿起来。朱标犹豫了一会,实在不知从何下手好。于是朱标对朱元璋解析道:“父皇,这根木棍的刺实在是太多了,儿臣怕扎到自己的手”。

  正是因为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标生性软弱,太过仁慈,怕他日后镇不住那些立下赫赫功勋的开国功臣们。于是朱元璋就开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特别是在太子朱标死后,因为日后继承皇位的皇太孙朱允炆比他爹还要软弱,而且年龄尚小,所以就更加坚定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决心。

1517301092466361.jpg

  后来,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发生了“蓝玉案”。在蓝玉一案中,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因牵连被杀的人多达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功臣经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次大清洗,基本上已经被诛杀殆尽了。但是有一个开国功臣,其地位非常高,战功显赫,却能逃过两次大清洗,并活了下来,他就是汤和。那么朱元璋为何不杀汤和呢?

  其原因有三:

  1、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是因为儿时伙伴汤和的极力邀请,要不然朱元璋要在皇觉寺当和尚;

  2、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成为汤和的直接部下。虽然后来朱元璋凭借个人出色的能力和谋略成为义军的首领,但是汤和没有因此心生妒忌,反而是在众人不服从朱元璋的时候,第一个主动听从朱元璋的命令;

  3、在洪武二十年,汤和就看到朱元璋有诛杀功臣的心思,所以汤和主动高老还乡。而且在告老还乡之后,汤和再也没有理会国家大事,也很少也朝中大臣联系。

  正是因为汤和为人比较低调,又贪恋权势,主动选择高老还乡,加上他与朱元璋的关系,所以作为开国功臣的汤和,不仅能安度晚年,而且还得到了朱元璋的优待,当时朱元璋还命令人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以供汤和养老之用。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决心意志坚定,唯独不杀汤和,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