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敢走子午谷?难道是怕有埋伏吗?
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的时候,长期驻守汉中的魏延提出,走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谋。而且提出只需要5000人,就可以乘其不备拿下长安,一定中原。但是被诸葛亮拒绝,这也令后世扼腕叹息,表示如果诸葛亮听了魏延计谋,没准蜀汉就统一天下了!那么当时诸...
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的时候,长期驻守汉中的魏延提出,走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谋。而且提出只需要5000人,就可以乘其不备拿下长安,一定中原。但是被诸葛亮拒绝,这也令后世扼腕叹息,表示如果诸葛亮听了魏延计谋,没准蜀汉就统一天下了!那么当时诸...
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的时候,长期驻守汉中的魏延提出,走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谋。而且提出只需要5000人,就可以乘其不备拿下长安,一定中原。但是被诸葛亮拒绝,这也令后世扼腕叹息,表示如果诸葛亮听了魏延计谋,没准蜀汉就统一天下了!那么当时诸...
诸葛亮有着不为人知的失意和悲怆。在经历了漫长的战乱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入蜀称帝。由于蜀地在三国时期较为贫瘠,又因地形复杂等原因,只拥有羸弱的步兵,因此,长期受到北方有着强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魏国威胁。 诸葛亮像 为了抵御外...
第一次北伐 ①子午谷之计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 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据魏略记载: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
当许多人阅读三个王国的历史时,他们发出了这样的问题。Zhuge Liang为什么不采用从Ziwugu到Changan的Wei Yan的建议?但是原因是原因吗?为什么不带宽安(Zhuge Liang)拿昌(Changan)?这不仅是一个军事策...
Hao Zhao,Bo Dao一词,他是台湾人,是东部汉朝的著名将军,从东部汉朝已故到Cao Wei。杂项。Sima Yi推荐他捍卫Chen Cang并捍卫Shu Han。 在小说“三个王国的浪漫主义”中,豪Zhao的生活通常与张希相媲美。...
对于历史上的许多战斗,人们经常比较战斗双方的力量。当然,一些夸张的部队总是让人困惑。就李安格的北方探险而言,有数据表明,张梁在北部探险中有30万部队,但实际上,Zhuge Liang只有100,000次北部探险队。 北部探险发生在三个王国时...
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历来为后人所津津称道。然而,围绕着这场断断续续将近20年的北伐战争,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马谡失街亭、魏延被逼反、费祎遭暗杀……一个个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是蜀汉集团内部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误解...
导读:北伐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最重要的事业,易中天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注定失败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亮非将略之才。 《品三国4》中,易中天将讲述三国鼎立后,一个个走向灭亡直至被西晋统一的过程。其中易中天新解诸葛亮,指...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哪个英雄人物的身边没有个红颜知己的陪伴啊,而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有三宫六院,身边自然少不了美女的陪伴。可是,皇帝身边的女人虽然多,品格却参差不齐,比如:明宪宗身边的万贵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坏女人”。
根据史书记载,万贵妃长相普通,身材更说不上苗条纤细,而且,还比皇帝年长十好几岁,她能得宠,完全是因为幼年时照顾皇帝的情谊。皇帝对她的感情极深,凡事都宠着她,她便凭着皇帝的宠爱飞扬跋扈,在后宫横行霸道。若只是打压欺负其他的妃嫔也算正常,毕竟是后宫争斗嘛,可是,万贵妃不仅仅欺压妃嫔,还用尽各种手段谋害皇嗣,让后宫一连多年没有新生儿诞生——皇帝差点绝后!
尽管万贵妃严防死守,但是,最终皇帝幸运的没有绝后,因为,后宫一位姓纪的女子在万贵妃的严密监视下怀了身孕。
万贵妃收到消息后十分气愤,立刻派人去暗害纪氏和那个孩子,幸亏纪氏身边的宫女和太监们倒是十分忠心,最终,保住了纪氏和皇子的性命。为了让皇帝唯一的血脉不受万贵妃的残害,纪氏一直隐瞒自己的孩子还活着的消息,甚至,连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儿子。
有一天,明宪宗感慨自己年纪大了,膝下却无一儿半女,语气十分惆怅伤感。
他的贴身太监张敏听了,一时忍不住,就告诉了他:陛下其实有一个儿子,并将这个纪氏生的孩子带到了明宪宗身边。明宪宗激动万分,立刻宣布把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儿子立为太子。可惜的是,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太监张敏却因为这件事得罪了万贵妃,只能自杀以避迫害。
话说回来,纪氏的事情到底是野史传闻还是历史真相呢?难道仅凭一个纪氏和几个宫女太监,就能在权势滔天的万贵妃手下藏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吗?怎么看这件事的真实性都得不到保证,连明朝人自己对此事都有多种猜测。
尹文和在《直琐缀录》中对此事的记载与《明史》中的历史传闻有出入,在书中,他写道:纪氏在怀孕之后就得到了宪宗的妥善照顾,让她秘密地住在安乐堂里面,还命令内侍好好的照顾她。
也就是说,皇帝从一开始就知道纪氏有孕的消息,但是,不知道是为了保护纪氏不受万贵妃的伤害,还是担心万贵妃听到别的女人有孕感到伤心,所以,才让纪氏假装流产,偷偷将孩子养大。这里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那就是,从始至终万贵妃对这件事都毫不知情,那么,又何来谋害子嗣一说呢?
《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对于万贵妃谋害皇嗣一说也不认同,他认为:皇帝其实掌握了一切,但是,因为爱万贵妃所以一直瞒着她,被蒙在鼓里的万贵妃根本没有机会去谋害皇嗣,在册立太子之后暗害纪氏倒是真的有可能。
至于太监张敏被逼迫自尽更是无稽之谈,因为《玉堂丛语》一书中有关于他的记载,说他是与另一个太监发生了矛盾,被人家臭骂一顿之后愤恨而死的,更何况,张敏并不是暴毙而亡,而是经过了一个逐渐虚弱、病重的过程。
所以,他被万贵妃逼迫自尽的说法也是不靠谱的。
根据以上种种,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明史》中的记载是有错误的。而且,除了这件事,《明史》中还有其他记载与历史也是有点出入的。按清朝一代至今的说法,万贵妃心地恶毒,她强迫其它怀有明宪宗骨肉的嫔妃宫女堕胎,毒杀明孝宗之母纪妃,虽然这种讲法相传甚广,但与事实相去颇远,用史料来源追循,不难还万贵妃清白之身。
第一,史书中说成华六年万贵妃曾经派张敏去杀纪氏之子,张敏说皇上还没有孩子,不能杀这个孩子。看上去这件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成华六年时,明宪宗的次子还没有夭折,“没有孩子”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第二,宪宗去世后,孝宗即位。史料上最早有关万贵妃官方记载,是明朝的官方史籍《宪宗实录》。官史《明实录》是由后朝修前朝,即宪宗成化朝之后,儿子孝宗弘治朝开始修《宪宗实录》,最早不利于万贞儿历史记录即出自于《宪宗实录》。
那么,为何会是如此呢?
原来,孝宗自幼就目睹父亲宪宗对其生母不理不睬,却对万贵妃那个老女子关怀备至,自其六岁被立为太子,到即皇帝位共十二年,愤愤不平之心由来已久,借为前朝修史之机,不好意思骂父亲,骂万贵妃几句,为他母亲出气,乃人情之常。
第三,书上记载孝宗出生的时候头顶上有一块地方没有头发,而且,猜测这是因为孝宗吃过万贵妃给他下的药造成的。《明史》既记载万贵妃多次向朱祐樘下药,又记载宫女太监们誓死保护朱祐樘。
那么,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朱祐樘是怎么因为吃下万贵妃下的药而有局部脱发问题的呢?
基于已经发现的种种错误,我们基本上能推断出世人对万贵妃的形象是有一定误解的,因为,大多数关于她记恨纪氏有孕,残害皇嗣的事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虚假的。这样漏洞百出的故事偏偏被史书记录在册,还流传千古,这对一个女人似乎是非常不公平的。
万贵妃的确干过不少坏事,但是,编造一些人家没干过的事还将罪名死死的扣在人家头上也是没有道理的。就是因为这些半真半假的消息,才让万贵妃的形象越变越坏,最终完全脱离了历史真相。
参考资料:
『《明史》、《宪宗实录》、《明实录》、《玉堂丛语》、《万历野获编》、《直琐缀录》』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皇帝多奇葩,明朝特别多。
统计一下,明朝享国近300年,共传16帝。这16个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外,其余14个皇帝,大多表现得平庸。即使考虑到清朝编撰的《明史》有抹黑的成分,明朝这14个皇帝,也难称“英明神武”。
长达30年不上朝的万历帝就不说了,迷信方士、制作丹药差点被一群宫女勒死的嘉靖帝就不说了,重用太监、沉溺女色的正德帝也不说了,就连勤于政事、生活节俭的末代皇帝崇祯帝,不也干出自毁长城、令亲者痛仇者快的糊涂事?
如此一个平庸皇帝扎堆的朝代,竟然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实在令人称奇。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强有力的内阁保障权力正常运行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1380年,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后废除了左右丞相和中书省,成立了内阁制度。此后,历经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皇帝的完善,逐渐成熟。
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内阁制度,保障了权力的正常运行。
我们可以看到,自正德帝以后,皇帝们就沉溺于各自的爱好之中,很少过问朝政,退到了幕后。极端者如万历帝,甚至30年不上朝。皇帝缺位后的国家大事,一般就由内阁通过票拟、修旨等方式来处理。及至后来,皇帝又以扶植太监的方式来平衡内阁权力过大的危险。虽然有一段时期,文官把持的内阁与太监们斗得很激烈,可总体来说,政权还是相当平稳。
有人说,明朝内阁类似于英国内阁,都在客观上制约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比如,万历帝30年不上朝,还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这在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反的例证有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他们都因为玩物丧志导致国家都破灭了,成为亡国之君。
二、明朝皇帝虽然平庸但不暴虐
在清朝编撰的《明史》中,明朝皇帝荒诞不经,令人捧腹。实际上并不如此。虽然明朝皇帝大多平庸,但绝不暴虐。
以被《明史》黑得最厉害的正德帝朱厚照为例,《明史》称其“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事实上,正德帝玩起来固然很疯狂,可办起正事来依然一丝不苟。他在1517年御驾亲征,指挥应州大捷,击退来势汹汹的蒙古王子伯颜,交出了一份相当漂亮的成绩单。
而且,从表面上看,明朝中期以后的皇帝很少过问整事,可在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上,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举旗定向,毫不含糊。
我们所熟知的“木匠皇帝”天启帝朱由校,沉溺于木匠活里,疏于朝政,终于培养出大太监魏忠贤。可他两次大胆启用熊廷弼,经略辽东,使得努尔哈赤的后金基本上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至于后来的崇祯帝朱由检,一上任就干净利落地清除了魏忠贤势力,有勇有谋,可圈可点。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明朝虽然自立国以来就内忧外患不断,但仍然享国达276年,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康熙一生有着很多很多的女人,但他最爱的,应该还是他年少时期的爱人,那个少年夫妻的赫舍里皇后。
他与赫舍里皇后相识于年少时期,相爱于年少时期,天人永隔也是在年少时期。
在最爱的时候,离开和死亡,往往会给活着的那个人留下最深的执念,成为活着的那个人一生的最爱,永远的朱砂痣。
而赫舍里皇后对于康熙,就是这样的一颗朱砂痣。
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8岁就登上了皇位,14岁就亲政,在位61年,成了千古一帝。在他亲政之前,辅政大臣们和孝庄太后想给他取个皇后,想让他延续皇室的血脉。
于是,在他11岁的那一年,他娶了同样是11岁的索尼孙女——赫舍里皇后。
大婚之后,他们很快就坠入了爱河,情意绵绵,形影不离,如胶似漆。
尤其是在康熙与鳌拜的斗争中,赫舍里一族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康熙稳定了朝堂,支持了康熙。赫舍里的叔父索额图更是在这次斗争中帮助康熙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于是,赫舍里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更多的宠爱。
并且,赫舍里皇后与其她的女子不一样,她对于自己的丈夫,一直都是支持的态度,不吃醋,不闹事,很大度,帮康熙打理着后宫,不让康熙为后宫之事感到烦恼。
因为赫舍里皇后得力辅佐与勤理内治,康熙很快也很顺利的在祖母孝庄太后的指导下,顺利渡过他继位后的早期阶段,为自己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都说,一个伟大男人成功的背后,是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的。而康熙这个伟大皇帝的背后,除了祖母孝庄太后之后,也离不开自己的皇后赫舍里的支持。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赫舍里皇后,康熙的“康乾盛世”绝对没有这么成功。
这是一个伟大的女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更是康熙年少时期,或者是一生中最爱的一个女人。
可惜的是,赫舍里皇后在自己21岁那一年,就因难产离世了,与康熙只生活了短短的10年。
《隋唐英雄传》相信很多人不陌生,那是说书先生的必备题材,也被拍成了很多影视作品。讲述的是隋未唐初时期的故事,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天下群雄揭竿而起,时势造英雄,一大波英雄人物应运而生,这里就不得不说打南边来的元霸,腰里别着八百斤的大锤,这位大神级的人物可是隋唐十八好汉组合的头魁,武功了得,天下无人能及。
看过影视作品的朋友们对这个人应该很熟悉了,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但历史上其实并没有这个人,唯一能搭上边儿的是李渊的小儿子李玄霸,不过他因为身体不好,16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所以这个叫李元霸的人完全是作者脑洞出来的人物。此人属于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喜欢用铁锤,战斗力爆表,八百斤的大杀器抡起来,旋转跳跃那是停不下的节奏,在李世民与瓦岗军对抗中,李元霸单枪匹马站在阵前,面对瓦岗和诸侯185万大军,两柄铁锤如拍苍蝇般,打得尸山血海,最后只剩下65万,这杀伤力,堪比原子弹,比同一时期孙悟空的金箍棒在山头碾压的效果还好,不得不佩服写书人,真是吹牛不上税的节奏啊。
要说中国古代的武将中,用锤子的也有不少,但像元霸兄这么有分量的,却是独此一家,绝对是限量版特供。湿座简单给大家比较一下历史上各位名将锤子的重量,李元霸的双锤重800斤,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锤重320斤,岳飞双锤重160斤。元霸兄这么重的兵器,着实让人眼晕,如果真实存在,那简直是天下第一锤,可以申请个吉尼斯纪录。不过很可惜,这种锤只存在于评书和演义里,真实的历史上连岳飞也不用锤子,这款武器是他儿子岳云的。不知道写书的人是咋想的,这么重的锤子带着不累吗,即便主人不累,有没有问过马的感受。有人觉得,那是因为古代重量的计量方式和现在不一样,其实呢,唐朝的一斤更重,等于现在的661克,八百斤的铁锤,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斤,按照M=ρV,V=(4/3)πr3计算,纯铁的密度每立方米7900千克,这可是直径40公分的实心铁球,大小倒是能接受,也能打造出来,不过要让武将单臂抡起来,那他的力量参加奥运会绝对可以拿金牌。
话说回来,这不吹不黑,可能也吸引不到读者,咱们看过中国的古典小说瞎扯之后,爽一爽就可以了,别真以为古代人都是大力神。其实真正出土的兵器一般都是刀枪剑戟,也都几斤而已,欧洲那种大重剑也才六七斤而已,特别是骑兵,谁会用几十斤的铁锤,攻击距离不够,又影响马的速度,那些骑马拿重锤的有个锤子用。
据历史记载,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
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身影。
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
为何万历爷不上朝呢?
其实,这要谈到明朝的文官系统。明朝文官集团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凶悍的一朝文官。这不得不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创立的无宰相官员体系,以及他后代创立的内阁体系。
明朝的文官集团以言官为首,内阁封驳权为辅,使得他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拥有权力最大的文官集团。权力大到能够与皇权相抗争甚至制约皇权。
1572年7月5日,隆庆皇帝龙驭上宾,刚刚9岁的皇太子朱翊钧即皇帝位。
父皇刚刚驾崩,年幼的皇子即将坐拥大明的江山,在小皇帝的身边,有着一些精明慈爱,又忠心耿耿的长者。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万历以后的执政路途。
慈圣皇太后处理内政强势果断,小皇帝总是会跪在庭前恭候慈驾,有时甚至会用宫内的傀儡戏来讨取太后的欢心。
要是太后异常愤怒,皇帝甚至会受到长跪的处罚。
然而,对小皇帝要求最严,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无疑是万历心中永远的“张先生”张居正。
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第一严师。
1572年秋天之后,万历每天的功课就是经书、书法和历史。上午处理奏章,学习功课,下午依然还要复习功课,背诵经义。
第二天,小皇帝就要战战兢兢地面对张先生,背诵前一天讲授的经书和历史。背诵流利会得到张先生的夸奖;倘若背得结结巴巴甚至念出别字,万历也会受到张先生的严苛的斥责。
万历相信张居正的政治才能,几乎每一件政事的处理都听从张先生的提议。
张先生教导皇帝要节俭清廉,关心民生,选贤与能,事必亲为,在万历在位的前十年,这些施政纲领很好地约束了皇帝的行为。
万历也充分相信张居正的领导能力,让其在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带来了十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万历中兴”。
《明史》也大赞道:“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
但自从张居正去世,一切都变了。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张居正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
万历十分悲伤,然后悲伤了不久,就开始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长子和仆人相继自杀,他的弟弟和两个儿子,也被发配到边远地区。
万历在被张居正及李寡妇压了十年之后终于来到了自己亲政的时刻。然而,万历对亲政其实也只有三分钟热度。加上当时万历中兴,给年幼的万历皇帝一种盛世太平的错觉。
除此之外,万历年间言论颇为自由。大臣们可以对国家大事后宫琐事自由提出自己的想法,而皇帝也大多不愿背上“昏君”的骂名,于是对待谏官最严重的惩罚不过是廷杖和革职。
万历刚开始还有所回应,到后面就被骂的没了脾气,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干脆不加理睬,躲在宫中,开启了臭名昭著的“万历怠政”。
对于万历皇帝执政后期的30多年不上朝,很多人将原因归咎于其自身的懒惰。
其实,万历皇帝的怠政,最大的原因在于他对文官集团的彻底失望。
可悲的是,万历索性对文官的不理不睬,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长时间不过问人事使得万历朝后期的官吏系统彻底瘫痪,文官们的意见被置若罔闻。官场注入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少,百姓的怨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万历此时已然明白,他这个皇帝的名声已经好不到哪去了,于是破罐子破摔,对朝事更加漠不关心。
史料记载,万历无聊之时,宁愿在宫中掷钱游戏乱跑乱跳也不愿上朝接受百官觐见。
可见万历并非懒惰之至,而是满腔热血无处施展,充足的活力不能提供有利的创造。
这不光是万历皇帝的悲哀,更是明朝历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