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繁荣 中国造纸术功不可没

  图书馆的历史源远流长——考古学家从隶属于3000年前的苏美尔人的古代城邦遗迹中发现了一座神庙,其中一个房间放满了写着楔形文字的泥板,泥板上记录着上古神话与历史传说等等,这便是图书馆的雏形;此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用莎草纸记录的古埃及神庙中。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这世上如果有天堂,那么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足见图书馆的魅力所在。

  就阿拉伯地区来说,早在公元前,托勒密一世就在埃及的港口城市建立了知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同“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一样享誉世界。

  之后,阿拉伯地区陷入了长久的战乱与动荡。直到公元7-8世纪的倭马亚王朝时期,伊斯兰文化开始发展,诸如大马士革、开罗等许多阿拉伯城市中都有图书馆的身影,甚至连倭马亚王朝征服的西班牙科尔多瓦一个地方,就拥有70多家图书馆。

  盛衰无凭,倭马亚王朝覆灭后,公元8-13世纪的阿拔斯王朝又称为阿拉伯地区文化发展的一个小高潮,这片土地进入了科学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应地,图书馆文化也跟着发展并繁荣了起来。

  例如阿巴斯王朝的一代“明君”——哈里发马蒙就在巴格达建立了名动天下的“智慧宫”,派管理员、翻译官在此收藏东西方的书籍、翻译著作、培训人才,后世学者将智慧宫誉为中世纪阿拉伯地区 “科学的源泉,智慧的宝库,学者的圣殿”。

  不仅仅是集图书馆、翻译局、研究院于一体的智慧宫,阿拔斯王朝时期,各地的读书馆均保有大量藏书,汗牛充栋且种类浩繁——除了宗教有关的经文之外,还有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等种类的书籍,甚至有关记账、货币汇率等文件都可以找到。

  阿拔斯王朝图书馆中保留的这些书籍,从时间上说接续了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同时为之后欧洲的文艺复兴做好了铺垫;从空间上来说,由于阿拉伯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连接并传播了东西方的经典思想与先进文化,可谓功不可没。

  虽然阿拉伯地区也有过强大的倭马亚王朝、奥斯曼帝国,但为什么图书馆在阿拔斯帝国时期得以发展壮大呢?

  首先,阿拔斯王朝时期,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安宁,诸如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等地成为了重要贸易城市,据史料记载,巴格达哈里发宫府外的门都是包金的,是正儿八经的“金色大门”,足见其富庶程度。由于这一原因,这些城市吸引了诸多东西方的商贾与旅人,阿拉伯地区的人民见识了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合与交融,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人们迫切渴求接触更多外来的信息与知识,而相较于“行万里路”来说,“读万卷书”的性价比显然更高。

  其次,“政策利好”是一个重要原因——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们一直致力于推进统治领域内的“阿拉伯化”,但由于阿拉伯文化只在语言与宗教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哈里发认为吸纳波斯文化中的政治、文学部分,希腊文化中的科学、哲学部分,以及印度文化中的神学、数学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能够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同时使阿拉伯地区的文化成为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文化之一,因此统治者们支持翻译家和学者搜寻各国书籍并进行翻译,接着就有了轰轰烈烈的“百年翻译运动”。

  此外,阿拉伯地区当时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微小却十分重要之物——纸。在没有纸张的日子里,阿拉伯人一般用兽皮、薄石片、椰枣树叶以及骆驼的肩胛骨进行记录,这些记录工具易损且沉重,往往并不能够长久保存,试想一下,彼时的阿拉伯人想要看书的话,要翻开兽皮或者骆驼骨头,这些散发着异味的、沉重的“书本”很容易把一个人想要学习或者阅读的好心情抹杀。

  有史学家认为,唐朝与阿拔斯王朝著名的“怛罗斯之战”之后,大量唐朝的军匠被阿拉伯人俘虏后,造纸术由此传入了阿拉伯地区。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例如科技史巨擘李约瑟就认为,早在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造纸术就已经进入了撒马尔罕城(在如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继而不断向西扩散,在8世纪初期就已经为整个阿拉伯地区所广泛使用了。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繁荣 中国造纸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