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儿皇帝”,为当皇帝向敌国割地认贼作父

  公元936年,在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大名鼎鼎而又遗臭万年的人物——“儿皇帝”石敬瑭。此公作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军阀,为了同后唐分庭抗礼,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以换得辽国帮助他打败后唐,建立了短暂的后晋。但是这个无耻的做法,使得中原门户大开,为后来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留下心腹之患,这一后患直到明朝建立以后才得以彻底消除。

  石敬瑭,父名臬捩(niè liè)鸡,欧阳修称“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是为(后)晋高祖。薛居正编写《旧五代史》则说石敬瑭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而且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代,汉朝衰亡,关中京城动乱,其子孙后代流浪漂泊西部边远地区,定居甘州(今甘肃张掖)。但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中说他这个姓不知道最初的来历。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时任代州刺史李嗣源对他很器重,不但将其召为女婿,还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视其为心腹。

  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916年,在和后梁大将刘对阵交战时,刘袭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危急,石敬瑭率亲军驰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掩护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称赞他勇猛威武,摩其背脊说:“大将门下出强将,此言非虚!”并颁赐给他财物,又亲自送给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声名鹊起。

  918年,晋军和后梁大将贺瑰激烈争夺黄河沿岸时,李嗣源中刘埋伏,危急时刻石敬瑭率军殿后,拼死掩护,才使李嗣得以突出重围。不久后,梁晋又大战于胡柳陂,由于李存勖冒险出战,使大将周德威不幸战死,石敬瑭又率领他的左射军和李嗣源一起重整旗鼓,击败后梁军队。

  921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在德胜渡击败后梁大将戴思远,斩首两万多人。923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观察梁军阵地,被后梁军队发现,石敬瑭以身掩蔽李嗣源,才使其免于一死。926年,庄宗遇内乱而亡。李嗣源即位,石敬瑭因功被加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保义军节度使。927年因快速地平定汴州节度使朱守殷的叛乱,再升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总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加封爵位为开国公,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名号。

  933年十二月,李嗣源病死,其义子李从珂继位,是为后唐末帝。位高权重的石敬瑭引起了李从珂的怀疑。遂派兵讨伐,兵围太原,为了抵抗李从珂的“平叛”,石敬瑭在其谋臣桑维翰的建议下,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并以儿国自称。其手下大将刘知远(即后汉高祖)认为条件太屈辱,没有必要许诺这么多,但石敬瑭在桑维翰支持下一意孤行。

  契丹耶律德光得到石敬瑭的求援信后,立即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大败后唐军队。936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遂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后依约将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契丹。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音归,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石敬瑭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并每年进奉帛三十万匹。

  938年,得到天下的石敬瑭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当时晋朝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史传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契丹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三十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向契丹贡奉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虽推诚以抚藩镇,但藩镇仍不服,尤耻臣于契丹。大同节度使判官吴峦,闭城不受契丹命;应州指挥使郭崇威,挺身南归;天雄节度使范廷光反于魏州,石敬瑭令东都巡检张从宾讨伐,但张从宾与之同反;是年,契丹改国号“大辽”。

  942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并表示与契丹决一死战,石敬瑭发兵斩安重荣,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史传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人,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致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而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五十一岁。

  读石敬瑭之史,更知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权力毒害之深切。石敬瑭在野为将时,沉勇有谋,屡经战阵,功在国家,然一旦窥图帝位,便为一己之荣而置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于不顾,割十六州,称儿皇帝,事契丹恭敬如父,成为中华历史上最无耻之一帝,虽然其前有盖世军功,后能安国治民,然终为万世所唾骂,为后代所不齿者,因其权欲熏心,图谋帝位而不择手段之故。

  石敬瑭作为一世莽夫,将数千年来无数中华先贤忠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幽云十六州尽数奉敌,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契丹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天然屏障地区,此后,非但契丹可以长驱直入到黄河流域,继之而起的金兵、蒙古大军,也正是在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下,可以肆无忌惮地横行中原,辱我华族,甚至据为己有。而继承了五代政治和地理遗产的两宋,正是在石敬瑭所造就的极为不利于中原北部防御的地理格局环境下,采取了无奈的守势战略和军事上的消极防御,而将国家的中心从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使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把黄河作为天然屏障,而宋代,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中领土最局狭的一个朝代;而且,此后元朝能够顺利入主中原,也是拜这位“儿皇帝”所提供的方便。

  其实,更客观公平地来看,在五代乱世,一切僭越乱伦皆已司空见惯,石敬瑭身为沙陀人(西突厥的一支别部),所侍奉过的后唐三姓四任皇帝中,就两次出现兄弟间反目成仇、兴兵夺位的情况,所以于他而言,帝梦心切者不择手段取之,没什么不能接受的。甘愿认贼为父确实无耻,但今人指责他“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也实在是有些要求过高了。

  事实上,中原王朝即使是在强盛如汉唐的时代,也都出现过对外族称臣、和亲或纳贡的情况。石敬瑭遗臭万年的重要原因在于他的割让幽云十六州之举,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在此后至少四百年时间里直接改变了中原王朝的命运,自然不容易被后人忘记。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中国史上第一“儿皇帝”,为当皇帝向敌国割地认贼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