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镶玉、和氏璧、传国玺……许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传国玉玺的传说。影视作品更是偏爱这一题材。《东成西就》中梁朝伟(欧阳锋)打伤林青霞(三公主),就是为了抢夺她保管的传国玉玺。通常,人们都认为玉玺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秦始皇令李斯将和氏璧改成玉玺,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此后,玉玺被历代王朝视为权力正统的象征物,一直被争夺、流传,多次不知所踪,又离奇复现,极具神秘色彩。玉玺的前身——和氏璧,可能比玉玺还要出名。几乎所有人都听过完璧归赵的故事
至今还有不少人相信传国玺仍然存在,只不过流落民间,暂时隐匿。清亡后,驱逐溥仪出宫的冯玉祥曾派人寻找玉玺,但一无所获,更加深其传奇程度。不过,和大多数传说一样,传国玺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点。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并不可靠。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们似乎默认了这一说法。但正式的秦、西汉文献中,却找不到相关的记录。直到唐朝,文献中才出现把和氏璧做成传国玺的记录。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北魏崔浩之言,称“李斯磨和璧作之”;梁肃《受命宝赋》和杜光庭《录异记》都主张此说,称李斯命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精细研磨,雕琢为玉玺。更关键的是,和氏璧本身似乎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玉”。史书称和氏璧出自荆山,但此后千余年中,荆山再无产玉记录。近年有人在湖北保康发现类似于石英、夹杂有彩色杂物颗粒的硅质岩石,命名为“荆山玉”。不过,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温润含蓄的玉相差甚远。
汉元年十月,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枳道旁,献上秦始皇玉玺、符节,秦亡。这是传国玉玺第一次经历王朝更迭,也是最为平静的一次。除了传国玺,西汉初年还制作了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天子行玺三方玉玺,均为白玉质地,螭虎印钮。天子之玺由皇帝自佩,其余各玺藏于符节台,用时由尚符玺郎取出。
后来又制作了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合称六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封命诸侯、三公用皇帝行玺,赐诸侯书信用皇帝信玺,发天下之兵用皇帝信玺,征召大臣用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用天子之玺,祭祀天地鬼神用天子信玺。最为正统的始皇传国玺则藏于未央宫中,西汉末年则存于太后居住的长乐宫。这才有了金镶玉的传说。西汉末年,王莽派堂弟安阳侯王舜向姑母王政君(西汉太后)索要传国玺。太后不同意,王舜苦求不已,被逼无奈,太后将传国玺砸到地上,王舜连忙捧起已经崩碎了一角的传国玺献给王莽。王莽大悦,在未央宫的渐台置酒款待王太后,并命人用黄金将缺损的一角补上——就是“金镶玉”,成为后世判断传国玺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王莽,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此后,传国玺的行踪变得模糊起来,王莽覆灭时带着传国玺逃往渐台避火,被商人杜吴所杀,接着经过王宪、绿林军、李松、更始帝、赤眉军、刘秀之手。东汉末年,传国玺引起了诸多势力争夺,去向不定。《三国演义》以此为题材,描写了董卓、袁术、孙坚、曹操等人获得玉玺的经历,可见其混乱。但此时的传国玺已经无法确定是否为始皇原玺。西晋初,司马炎将传国玺与刘邦斩蛇剑定为西晋两大国宝,存于洛阳武库之中。历经东晋、南北朝之乱,据说落入北齐高氏手中,接着传给北周和隋朝。隋朝灭亡时,隋炀帝的萧皇后携传国玺逃奔突厥。贞观四年(630年)萧后返归中原,将玺献给唐太宗。唐亡之后,传国玺又为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勖所得。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
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凭借契丹人的援助问鼎中原,却将燕云十六州作为条件割让给了外族,被羞辱性的称为“儿皇帝”这是史籍中传国玺命运的终点,高温下,无论是否是原件的传国玺都会被焚毁。不过,质疑史籍中传国玺的传承的也大有人在。宋人曹彦约在《玉玺本末》中说,“自(西晋末年)洛京失守,南北纷争,假托天命者皆欲得此玺,变诈百出,无所不至”,怀疑西晋后所有的传国玺。元朝脱脱在修《辽史》时也评论说“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更有人详细考证了具体的失传时间。南宋李心传就认为真正的传国玺失踪于东汉末年——徐璆献给曹操的并非原物,因为魏朝成立后自刻传国玺,玺文同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顺序是从左至右,而非秦玺的从右至左。西晋代魏后也是自制的传国玺,玺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所以,经过前赵、后赵、冉魏而落入东晋手中的,乃是这方晋玺。历史上,东晋得到这枚玺之后,宰相王导的侄子王彪之曾经仔细辨认,最后也不认为这是始皇之玺。
【玉玺的终结】
然而,传国玺是最直接的正统权力代表,是历代皇帝最为梦寐以求的“天命”象征物之一。汉至唐,始皇传国玺均被历朝帝王视为开国必备要素,东晋诸帝渡江之后,因为没有传国玺,还曾被北方诸政权讥讽为“白板天子”。民间也广泛存在对传国玺的兴趣,就像在野史中死而复生的李自成、陈圆圆一样,传国玉玺也在民间传说中不断被“偶然发现”,失而复得。这也让许多人铤而走险,伪造传国玺。如公元352年的燕王慕容儁,就伪造了一枚传国玺,方六寸,高四寸六分,文字与始皇玺相同,惹得诸侯厮杀。隋朝时终于辨别为赝品,乃更名为“神玺”。另一枚影响较大的赝品是后秦姚苌伪造的,方四寸,高二寸,文字同始皇传国玺。东晋末年刘裕北伐,得之于关中,后来亦历经宋齐梁三朝,侯景之乱时被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永定二年(558年)献给陈武帝。至陈朝灭亡,为隋朝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