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强大的时候,也有过被外敌侵略的时候,从早期的匈奴到后来的女真、党项族……有的时候国家会为了一些比较长久的打算牺牲当前的一些利益,以此换得较长时间的太平。从而,在这段时间内蓄积力量,再把自己曾经丢失的尊严拿回来。
有些朝代会选择和亲的方式和对方交好,也有些时候会忍辱负重将一部分土地割让出去。但是,我相信,一个有抱负有雄心的君主,是不会把自己辛苦得来或者父辈得来的基业让出去的。
但是,也有一些君主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要自己有美女陪伴,可以锦衣玉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呼风唤雨,其他人的死活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甚至,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可以出卖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的子民和土地。
了解五代十国历史的人会清楚,在那个复杂混乱的时代,有很多野心勃勃的人会趁着乱世想要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但是,他们的梦和他们本身的素质并不相匹配。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就靠着投机取巧成为了一方霸主,但是,他们的存在仍然会有很多限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需要寻找助力帮助自己,然而,对于他们自身那来说,他们并没有可以交换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他们所拥有的就是自己所掌管的土地。
有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区域内的一处兵家要地拱手让给了当时的游牧民族,以此来换取对方对自己的支持。就是这种自私的做法,导致了此后的数百年间中原地区始终都无法安稳下来,这个人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薛居正编写《旧五代史》则说:石敬瑭是太原人,而且,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代。
这位开国皇帝曾经是河东节度使,因为一些政治上的事情,惹怒了当时的皇帝李从珂,为了怕被报复,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造反吧。说不定这样子还有可能有一条活路,如果成了,自己就能当皇帝,再也不用受这种窝囊气,不成的话,也不会比这种现状更差了。
但是,造反总是会有代价的,因此,石敬瑭举兵反了以后,立刻就被当时的唐军围剿,最终被围困在太原地区。眼见自己即将失败,命都可能没有了,重新投降绝对不可能,还不如寻找一下外来的援助。
恰巧,当时的契丹离着这个地方很近,为了能够在这次的交战中获得胜利,自己可以当皇帝,他和契丹的首领耶律德光达成了一个协议,把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不是割让,而是“献”。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就献出去了,这实在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并且,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连其亲信都押牙刘知远也表示反对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此时,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领兵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最后偷袭大败后唐军队,杀死一万多人。后晋天福元年十一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我们先来介绍一下。
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北京和天津市的全境,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有这么一句话形容燕云十六州: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此处对于中原的重要性,这就相当于石敬瑭将通往中原的大门就这么交到了敌人的手中。
为了个人的私欲,石敬瑭把这一处战略要地交到了外族人手中,也为之后埋下了隐患。
因为献地的功劳,契丹很快就派兵帮助他取得了胜利,并且,还支援他灭掉了自己的敌人后唐,定都汴梁,成功建立了后晋,成为了一个实打实的皇帝。只是,这个皇帝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个“儿皇帝”,这种自降身价的事情都能做的出来,皇帝还有什么意义呢?
天福七年,石敬瑭忧郁成疾,于六月在死去,时年51岁,庙号高祖,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
后晋亡国之后,中原地区经过短暂的混乱,就进入了后周时代。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雄韬武略,立志要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随着他的不幸病死,最终,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就无疾而终了。等到赵匡胤成为皇帝后,也想着去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尾。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并入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不只是辽朝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
后来,两国虽然交好,但是,燕云十六州依然是统治者最想收复的地方。
由于石敬瑭的一己私欲,导致几百年后中原地区频繁爆发战乱。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后,明朝洪武元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得以重新并入汉人势力范围。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 卷八 晋本纪第八》、《石敬瑭:“儿皇帝”和“卖国贼”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幽云十六州历史背景与传奇故事》、《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