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最终赢家。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诸侯争霸中,越王勾践凭借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负重的耐力最终获胜,留下了许多为后人称道的典故,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是“卧薪尝胆”的故事。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经卧薪尝胆,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有的说他“卧薪”而没有“尝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个流传千古的帝王发愤图强的典故,竟然成了欲盖弥彰的弥天大谎?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积怨深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打越国,却反被越国打败,阖闾死于败逃途中。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为父报仇。他重用伍子胥和伯噽,大规模操练兵马,经过两三年的精心准备,夫差亲率人马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敌,结果大败,勾践带领所剩的五千兵马逃到了会稽,还是被吴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越王只得派文种去和吴国议和,议和的结果是勾践夫妇必须到吴国为仆,越王勾践虽贵为君主,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忍受屈辱,答应了吴王的要求。
公元前492年,勾践把国家交给文种和一些大臣治理,自己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作奴仆。夫差为了羞辱他,就派他住在阖闾坟墓旁边的一个小石屋里。勾践每天守坟、喂马、除粪、打扫,把这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没有丝毫的怨言,也没有丝毫的怠慢。夫差骑马出门的时候,他拉过马,恭恭敬敬地献上缰绳,他甚至诚心诚意地帮夫差牵着马穿过市井,这一切,让有意刁难他的夫差无可奈何。甚至有一次,夫差病了,他前去问候,为了讨得夫差的欢心,他竟然拉开马桶盖亲尝夫差刚拉的大便,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问疾尝粪”的典故。勾践三年来的忍辱负重,终于换取了夫差的信任,夫差认定勾践已是真心臣服,于是放心放他们回国。这一放,却给了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
回国后的勾践,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甘居人下的勾践了,他发誓要报仇雪恨,几年来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这一天。据说为了激励自己,他晚上坚持睡在柴草上,还在屋顶上吊了一个苦胆,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吃饭,都要先尝尝苦胆的苦味,以警示自己。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不懈努力,他最终战胜了吴国。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典故“卧薪尝胆”的来历。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勾践究竟有没有通过“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激励自己呢?
《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而且距当时的历史较近,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在这两本史籍中,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这不能不让人生疑。
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话:“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司马迁的话是非常明确的,勾践确实有“尝胆”的行为。但“卧薪”呢?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待。
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历史的书,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的荒诞想像。《越绝书》中“卧薪”、“尝胆”都未被提及;《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仅提到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皆尝,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提“卧薪”一事。
最先把“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的是苏轼。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这一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中,说孙权曾“卧薪尝胆”。但真正把“卧薪尝胆”用在勾践身上并使之广为流传的是众多的文学作品。明朝末年,在传奇剧本《浣纱记》中,梁辰鱼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清初,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后来,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还需进一步考证。
也有学者认为:东汉时期《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中就有越王勾践“卧薪”之事记载。文中说越王勾践当时“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蓼,清代马瑞辰解释说是“蓼薪”苦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上解释是:“植物名。种类很多,味辛辣。比喻辛苦。”由此看来,勾践准备了许多“蓼薪”一定是用来磨炼意志的。这样,《勾践归国外传》中的话意思就十分明显了:那时勾践冥思苦虑,日夜操劳,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觉,即“目卧”。但他用“蓼薪”来刺激自己,以便能够忍耐克服,避免睡觉。“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视觉和味觉感到苦。由此可知,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因为“卧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体遭受折磨。这种说法的结论是:尽管后人误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但勾践确实有过“卧薪尝胆”的行为。这似乎与司马迁笔下的“苦身”之间存在若干联系。综合这种种史料和因素,我们不妨设想:他可能是深夜累了的时候就借助“蓼薪”来提神,再或者就靠在柴草上小睡一会,惊醒之后,继续劳作。但这也只是设想而已。
这样看来,勾践“尝胆”是确有其事的,《史记》和《吴越春秋》等史书都明确提到过。而关于勾践“卧薪”之说,却是今人误解了古人的记载,这里的“卧薪”并不是指躺在柴草上睡觉,而是用蓼草刺激自己的眼睛,使自己不至于犯困睡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卧薪”也是存在的。事实上,研究勾践究竟有没有卧薪尝胆,史书记载的“卧薪”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卧薪”有什么不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学习勾践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帮助勾践战胜了吴国。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故事也成为历代华夏儿女的英雄榜样,激励着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义士建功立业,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