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的董卓,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一年,他趁着宦官之乱进入京师洛阳,消灭丁原后他掌控了天下最强悍的兵马。凭借武力的震慑,他废除原先的少帝,另立只有九岁的陈留王为汉献帝,没人敢反对。
随后自领相国一职,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天下好像已经匍匐在他的脚下。意气风发的董卓根本预料不到,三年后的他会以那种耻辱的方式死去,连累整个家族无一活口。
后世眼中的董卓常常被认为是一无是处。他为人傲慢残忍,随意杀害国家栋梁,又荒淫好色,以致奸淫皇帝后宫。其部下也目无法纪,多蛮族行径,据说曾经有一次杀害祭祀的村民,却将之上报为杀贼的军功。
甚而,以武力统治朝廷的董卓打仗水平并不行,黄巾起义时就曾被农民军所败。其后当关东诸侯起兵讨伐时,他更是惊恐不安,立刻想到不是迎战而是迁都长安。
其不堪如此,而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纯粹是运气爆棚、赶上时机罢了。正如俗语所言,瞎猫有时也能碰到死耗子。
中国古代的史书常常把失败的一方尽力塑造成万恶不赦的形象,从而使胜利的一方看上去是顺应民心和符合天命的。最典型莫过于对亡国之君的着力丑化,以及对开国之君的种种神秘化,对董卓的描述只是延续传统的另一个例子罢了。
抛开品德的讨论,认为董卓的军队不堪一击的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自古以来,便有关西出名将,关东出名相的说法,这个关指的是函谷关。而当时的汉朝,凉州与并州的兵马天下最强,为世人所公认。
究其原因,乃是两地处在帝国的边境,比邻羌胡外族。这一地区的人因为要经常应对羌族的反叛,故而民风彪悍善战,妇女也都能舞刀弄枪。董卓本人更是神勇异常,以可双臂开弓而远近闻名。
凉州的出身使得董卓拥有了超出关东诸侯的军事实力,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出身,虽然无疑是个汉人,但却被关东名士冠以“羌胡之种”的称呼,其蔑视之情溢于言表。后来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对董卓的抗拒自有其天然的因素。本文由趣历史网原创,请勿转载!
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的并不积极用兵,固然有诸侯之间矛盾重重,打着保存各自实力的算盘,但是畏惧董卓的军事实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乃至于联军中只有孙坚、曹操、王匡敢主动进攻,其中曹操、王匡皆大败,孙坚起初也大败,后来二次征战时方取得成功。
而孙坚的这次胜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当时迎战的胡轸、吕布二人的不和。后来董卓曾对部下感叹说,袁绍等人不堪一击,不足为虑,只是孙坚有些厉害啊。
既然不是军事原因,那失败在何处呢?
一种说法认为,董卓的失败源于他的废少立献,使遵从儒家学说的世家大族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古时的皇帝以天子自居,他的登基继位固然是由于世俗间的安排,却被视作为上天的某种神秘旨意,从而赋予了皇帝神圣的权威,整个朝廷统治的合法性也是依存于此。
而董卓竟敢以私人身份,废除皇帝另立新帝,被认为是对儒家文官体系的最大挑战,动摇了国家赖以存在的天命信仰。于是他与官僚系统的矛盾无可避免地激化了,结果是被以王允为首的士大夫假借吕布之手所谋杀,士大夫阶层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种说法的问题在于夸大了废帝一事的负面影响。董卓废少帝固然使得一部分士族人士公开与之决裂,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但汉献帝实际上仍然获得了最大范围内的承认。王允、杨彪等高级官僚跟随献帝西迁长安便是一个证明。
而当袁绍想要谋立另一位皇族刘虞为帝时却遭到了袁术、曹操以及刘虞本人的反对,理由就是虽然奸臣当道,但皇帝仍是合法存在的。汉献帝权威的存在无疑从侧面反映了,官僚士族并没有在皇帝废立一事上做过多的纠结。
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董卓巧妙地运用了皇太后的权威行事。依照东汉的规矩,继位的皇帝因为年幼而无法处理政事时,皇太后拥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董卓在公元189年的以太后名义的废帝事件,虽然引发了一系列的震动,但并没有让士族感到特别不可接受。
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何董卓急于在立足未稳时便废除少帝,以及不久后的处死何太后。其目的首要在于消除潜在的太后干政的风险,而不是来自皇帝本人的威胁。因为一旦时局稳定,当皇太后想要凭借其身份参与政治时,董卓的权力便会大大受到制约,而那时想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变得更加艰难。本文由趣历史网原创,请勿转载!
董卓的失败以他的身死为标志,假如没死,是否会像后来的曹操一样掌控天下,是可以存疑的,因为单凭武力获取天下的人并不少见。所以讨论董卓的失败重点在于他的忽然被谋杀。
谋杀桥段是亲信吕布与司徒王允联手而为。三国演义中用一出离奇的美人计展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为了家国大义,周旋于两个勇猛的男人身边,进而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后她略施计谋,便将董卓这一帝国最大的危害轻易除去。
这种充满艳情的故事很符合听众的需要,因而后世常有不同版本的乱世奇女子。吕布戏貂蝉的故事虽不是无中生有,正史中就有吕布因为和董卓的小妾私通而有所不安的记载,但类似的故事未免把政治当做儿戏了。
吕布为什么要杀死把他视作干儿子的董卓呢?
吕布出身并州,原本是丁原手下的大将,后来杀死丁原投靠了董卓,并认后者为干爹。结干亲的做法一贯在军队流行,然而却违背了儒家所一贯主张的伦理原则,有的朝代甚至会严厉打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董卓集团与中原文化的隔膜。
将吕布认作干儿子,让他随时陪伴在身边,董卓采用这种手段除了是因为吕布勇猛,且两人脾气相投外,还有一层深意便是为了笼络并州军。并州军的归附靠的是见不得人的阴谋而非武力上的征服,这让骄傲勇武的并州军无法心服,因此通过对吕布的额外恩宠来收军心成为一种选择。本文由趣历史网原创,请勿转载!
然而凉州与并州兵马间的冲突并不因为董卓对吕布的恩宠就化解于无形。身为胜利一方的凉州军天然轻视归附的并州军,何况后者有杀死主将的下作名声。但身为降将的吕布却受到更大恩宠的事实,却让自认嫡系的凉州将军们更加怒火中烧。
这一矛盾在上述提到过的,与孙坚的一场战斗中明确无误地展露了出来。当时领军的主将胡轸为凉州人士,吕布领并州军为二把手。在与孙坚的战斗前夕,胡轸略带威胁的暗示要杀掉吕布,后者的反映就是谎称贼兵已至,结果军中的士兵因为惶恐不安而四散逃逸,孙坚乘机追击并取得了胜利。
后来,在得知董卓被吕布所杀后,李傕郭汜等凉州将领杀尽了军中的几百个并州男女,这又是彼此矛盾的另一个实例了。由此不难看出凉、并两支军队间的深重矛盾,以及董卓安抚措施的失败。
虽然对吕布爱护有加,然而董卓却有一个性格缺陷,便是酒后常常责骂身旁的护卫,甚至有时刀戟相向,作为贴身护卫的吕布自然备受折磨,幸好身手敏捷而没有收到伤害。
恼怒于董卓的坏脾气,但吕布却又无法与之正式决裂。因为他虽然勇武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声望,也没有根基去作为一方霸主。危机的种子虽然已经种下,但如果没有外部阳光的照耀仍然无法发芽。
阳光来自于王允,他的拉拢让吕布有了切实的想法,杀死董卓自立成为了一种可能而非梦想。于是公元192年,在吕布与王允等人的密谋下,董卓及其家族三代全被杀死。
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董卓被杀死后,因为其罪大恶极,按照惯常的法律,尸体要曝露在街道上不准掩埋,这给愤怒的人群以可乘之机,他们转而用火点燃了已经僵硬的尸体。
据说因为身体的脂肪异常丰富,火光甚至可以将漆黑的夜晚照亮,燃烧的时间经过好几个昼夜才结束。如果这一奇异的传闻属实,那么就意味着那几日历经劫难的长安一直处在光亮的白天之中。
似乎预示着黑暗已经结束,光明终将来临。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