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儿媳妇甄洛为什么遭到曹操父子惦记?
汉末天下大乱,灾荒连年,百姓们为糊口活命纷纷卖掉家中值钱的东西。当时甄家有大量的谷物储备,趁机收购了很多金银宝物。甄氏当时才十几岁,看到这种情形便对母亲说:“乱世求宝,可不是善策啊!一个人本来没有罪,但因拥有一件珍宝便可能被定为有罪,这...
汉末天下大乱,灾荒连年,百姓们为糊口活命纷纷卖掉家中值钱的东西。当时甄家有大量的谷物储备,趁机收购了很多金银宝物。甄氏当时才十几岁,看到这种情形便对母亲说:“乱世求宝,可不是善策啊!一个人本来没有罪,但因拥有一件珍宝便可能被定为有罪,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这是汉魏时期大...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把“理”与“欲”的对立推向了极端,最终导致“以理杀人”。
《儒林外史》里写了一个秀才叫王玉辉,读了几十年的程朱理学,结果越读越愚蠢。他的女婿死了,女儿要绝食殉夫,他竟然表示赞同,并怂恿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不会拦阻你,你就这样做吧,我今日就回去叫你母亲和你作别。”女儿死了,他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这是一副典型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图画。
人作为社会的存在,即是理性的存在又是感性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完全从口体出发,追求物欲享受,无疑算不上一个高层次的人。但是如果仅仅追求与口体之“欲”截然对立的“理”无疑是一种抽象的,虚伪的教条。
“理”与“欲”需要达到某种平衡和协调,究竟达到什么样的平衡和协调,怎样达到这种平衡和协调,这不仅仅是古代先贤几千年来为之探索、争论的话题,更是现代人这种需要加以研究和思考的生活中心。
封建时代,帝王都很重视自己的墓地,可是东汉的汉少帝却被埋进了太监的墓地,十分简陋,只是因为当时已经国破家亡了,汉少帝只是一个不受待见的傀儡。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因为要讨伐黄巾起义军,却不料喂肥了地方军阀,等到汉少帝登基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
汉少帝登基,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势同水火,加上地方割据,可以说内忧外患,加上皇帝年纪小,根本搞不定这四分五裂的东汉,后来董卓进京,汉少帝无兵无权,根本无法与董卓抗衡,还被董卓的大军吓得哇哇直哭。
董卓十分厌恶这个胆小懦弱的汉少帝,于是有废掉汉少帝的想法,不久就开始威逼太后,下诏书废黜汉少帝。
诏书中写:“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意思汉少帝不孝又不知礼,有辱祖宗社稷,于是将他废黜。汉少帝被废之后,陈留王刘协被拥立登基,改元永汉,为汉献帝。而汉少帝则被封为弘农王,在百官见证下,走下皇位,向刘协行礼。
汉少帝被废除之后,董卓就威逼刘辩自杀。死了之后,下令将刘辩葬入已故中常侍赵忠的墓穴中,从此一代帝王就长眠于太监陵墓中。
同治皇帝死后,慈禧曾经召开御前会议,讨论继承人人选问题,慈禧太后说:“此后垂帘如何?”军机大臣中有人说:“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在选择继承人的过程中,众人纷纷推荐恭亲王奕䜣的儿子载澂,因为载澂的血缘关系是离皇室最近的,如能选择载澂做皇帝,也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但是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把持朝政,最后还是选择了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载湉,听到消息之后,醇亲王载湉当即痛哭流涕,将在场的大臣们都吓了一跳,也惹得慈禧非常不悦,于是年仅4岁的载湉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登上了皇位,改元“光绪”。
光绪皇帝入宫之后,慈禧对光绪非常不错,在宫廷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中,慈禧太后曾经向容龄公主抱怨,痛斥光绪皇帝的不孝,说光绪皇帝小的时候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从未让奶妈带过,光绪皇帝怕打雷,每当打雷的时候,慈禧总是将光绪抱到怀里,虽然不知真假,但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慈禧或许有时候可能会迸发出瞬间的母爱,但是后来随着光绪皇帝的日渐长大,这对母子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深,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光绪为了变法本来想让袁世凯兵围颐和园,控制慈禧和荣禄,可没想到的是袁世凯临阵倒戈,导致变法大业功亏一篑,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光绪皇帝也被囚禁在瀛台,从此光绪皇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有一次光绪皇帝在瀛台散步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放了一本《三国演义》,光绪皇帝悲哀的说:我还不如当年的汉献帝啊!这句话不知包含了多少辛酸,对于一个国家统治者来说,失去了自由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光绪皇帝绝非昏君,他清楚的意识到了清王朝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所以他才和康有为等人想要重新缔造一个崭新的大清王朝,但很可惜的是以慈禧为首的后党根本不允许光绪皇帝变法,而光绪皇帝又缺少兵权,最终只能是以失败告终,光绪后半生终日与落日荒草为伍,再无任何政治抱负,去世时年仅34岁。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裸刑的女人是毛皇后,是前秦皇帝苻登的妻子,出身将门,美貌出众、善于骑射,被俘后惨遭裸刑而死。
第二个遭到裸刑的女人,是陈硕贞(陈硕真)。
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不错的明君了,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唐。但他死后没多久,就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个起义者就是陈硕贞。
陈硕贞出生地原本是个富饶的地方,但当地赋税很重,又遇上洪流之灾,朝廷也没赈灾,于是饿殍遍野。陈硕贞偷偷用地主家的粮食救济百姓,结果被发现后一顿毒打,在乡亲们的努力下才救了出来。
陈硕贞见如此,就决定起义反抗,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为了发展力量,她散布消息,说自己在深山遇到了神仙,现在已经法力无边,果然吸引很多人,不久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赶来膜拜。
看来利用老百姓封建迷信的不止张角兄弟。
见时机已到,公元653年,陈硕贞正式起义,建立政府,自称为“文佳皇帝”,章叔胤为宰相,童文宝为大将。
这是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女人。
后来的武则天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也许正是受到陈硕贞的启发。
攻陷睦州后,百姓群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震惊朝野。
起义军毕竟是乌合之众,而当时大唐整体上又是太平盛世,所以随后没多久,起义军失败,数千人被杀,一万人投降,陈硕贞被俘。
对于女人,尤其是这种“大逆不道”的女人,处罚向来是带着羞辱性的,其意无非就是摧毁其形象,也能起到警示他人作用。
唐朝前后,对于谋反的人基本都用肢解,肢解时要剥光衣物,对女性要割去双乳,陈硕贞就是受肢解刑。(野史上说她受尽唐军凌辱后,凌迟处死)
陈硕贞是历史上明文记载的第一个称帝的女人,虽然她最后失败了,但敢于反抗暴政的精神仍然值得后人学习。
瞿鸿禨是最后一代拜相的科举儒臣,可以说生不逢时。他在庚子后入值军机,面临的任务等于是阶级自杀:废除科举,推行新政,办理立宪。他和岑春煊结成联盟,反对庆亲王和袁世凯。
从儒家的传统观念看,瞿鸿禨代表清流,袁世凯代表浊流。因为前者是翰林出身,珍爱儒家价值观;后者不是两榜正途,喜欢以利禄驱使豪杰。
在反腐方面,瞿鸿禨比较积极。袁世凯则更重视实际办事能力,多多少少认为消极的操守不是最重要的。但从改革的积极性和可行性方面考虑,袁世凯比他更有责任感。
1906年的官制改革使双方短兵相接。瞿鸿禨知道旧制度已经不可能保全,但仍然希望在变法中多少保留一些遗产,例如用经济特科取代科举,在保留军机处的基础上推行责任内阁制。袁世凯的官制改革计划比他彻底得多,准备干脆取消军机处和科举,拥戴庆亲王为内阁总理大臣,实行彻底的内阁负责制。
京师百官震动,对袁世凯群起而攻之,迫使他狼狈不堪地返回天津任所。军机处改组后,瞿鸿禨权倾朝野,但好景不长。丁未政潮(1907年)迫使瞿鸿禨辞官还乡,永远退出了政坛。
这次事件的真实原因至今难以确定,慈禧太后提出的正式理由是:瞿鸿禨向《泰晤士报》泄露机密,企图利用国际舆论实现驱逐庆亲王的目标。民间的谣言则认为:袁世凯派他的党羽蔡乃煌伪造了瞿鸿禨-岑春煊私通康有为的材料,欺骗了太后。庆亲王-袁世凯集团暂时胜利,但慈禧太后一死,也被摄政王赶走。双方的改革方案同时落空,责任内阁在武昌起义后才得以成立,那时已经为时太晚。
瞿鸿禨隐居长沙,颇有士大夫的风骨,闭门作诗,修身养性,拒绝一切政治事务,跟袁世凯“钓翁眼底小王侯”的所谓隐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清流与浊流的说法并不是儒生的自吹自擂。
辛亥革命后,他不食周栗,流亡到“首阳山”(上海租界)。湖南军政府对他极为不满,借口筹饷,夺走了他的积蓄。此事的不公正在于:他在晚清是比较清廉的人,反对民国完全出于“忠臣不事二主”的个人操守,并不是反对共和主义理念;袁世凯集团大多不如他清廉,投靠民国完全是机会主义行径,根本不是热爱共和国的原则。
民国当局收买机会主义者,惩罚清高之士,玷污了自己的原则。许多遗老反感民国,其实主要是反对机会主义。郑孝胥就说共和国是美事,符合尧舜三代的宗旨,但大清的臣子既然已经蒙恩食禄,就不能对不起大清。真正的士大夫永远不会忘记他不是普通老百姓,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瞿鸿禨就是这种真正的士大夫。
袁世凯把他的隐居解释为留念君主制,以为洪宪复辟就能让他满意,卑辞厚礼请他出山,却遭到拒绝,因为“事二夫(士大夫对待君主犹如女子对待丈夫)”比投靠民国更可耻,投靠民国或许还真是因为偏爱共和国的缘故,投靠新皇帝就说明你什么原则都没有:如果你爱君主制,为什么要背弃施恩于你的大清?如果你爱共和国,为什么要投靠袁皇帝?袁世凯做民国大总统,还能勉强解释成共和国天下为公;自己做皇帝,那就变成欺骗孤儿寡妇的奸臣和欺骗国民的国贼了。黎元洪、徐世昌等人都在大清做过官,可以根据前一种理由投靠民国;但如果第二次倒戈,就没法解释自己的行为了。袁世凯一称帝,就等于宣布他的臣子都是可耻的机会主义者,同时得罪了新派和旧派,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法统重光以后,黎元洪大总统佩服瞿鸿禨的节操,再次请他出山。他仍然拒绝,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位隐士的晚年生活非常简朴和节制,令人难以想象他曾经身居相位。他以作诗和育儿为乐,身后只留下大量的藏书,结果产生了大学者瞿同祖。在遗老们看来,他和袁世凯的生平证明了他们的观念或偏见:无论多么美好的事业,都经不住投机分子的玷污。英国人热爱君主,美国人热爱共和国,都是美好和正当的,但中国的革命一次又一次解放了投机分子,毁灭了正人君子,使得任何主义本身的优劣都变得不太重要了。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