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历史故事,赵匡胤一桌酒席,一番轻谈,换得诸位禁军大将俯首流涕,大呼万岁,更简简单单地收回了几十万禁军的指挥权,之后君臣之间子弟通婚、相安无事,堪称古代君臣“和平分手”,权力和平过度的典范。
但是,既然是典范,为什么只有宋太祖做到了这一点呢?纵观历朝,秦二世、汉高祖都曾经为了集中权力,滥杀勋旧,后世之朱元璋则更甚之。
然而,削夺武将的兵权又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循环。远的不说,前推几十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就有无数的军事强人拥兵自立,刘知远、郭威,哪个不是手握重兵趁虚而起,更不用说也包括他赵匡胤自己了。
所以,兵权是绝对要收的,不仅要收,理想状态下勋旧大将也是万万留不得的,他深知正是这帮人为了荣华富贵黄袍一裹让自己当了皇帝,自己在的时候还能镇住他们,万一自己暴疾而亡,自己的后人必然难驭勋旧。
当赵匡胤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早有此谋,趁言答道:“在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话说到此,赵匡胤也深知,无论自己多么信任这帮”义社十兄弟“(以赵匡胤为受的高级将领集团),但兵权必须收,而且还必须立即收,等到天下太平了,这帮将军权力也做实做大了,尾大不掉,势必难取。既然如此,摆在赵匡胤面前的最优解决方案就和当年的刘邦一样,诛杀韩信、彭越,斩除后患,一了百了。
但是,有一个变量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
辽国!
辽国已盘亘中国北方已近百年,坐看中原王朝风云变幻,它和匈奴、突厥一样畜牛羊善骑射,但他有匈奴人、突厥人没有的东西,那就是——
幽州城!
曾跟随周世宗北伐征辽的赵匡胤亲眼见过辽军铁骑的机动能力和作战能力,他深知只要幽州不在宋朝手中,华北平原始终对辽军门户洞开,新生的宋王朝就永无宁日。
为此,自己不依靠“义社十兄弟”固然可以轻松扫平南方诸国,但是在平原上以步对骑,率军打那场汉民族储备已久的幽州收复战时,就不得不需要能战之将,也不能无故滥杀大将而失军心。
因而,赵匡胤选择了“杯酒释兵权”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收回兵权。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对石守信、高怀德等兑现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还将自己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后已经没有任何政治能量,而这样多次高规格的联姻体现出赵匡胤对功勋旧将的尊重,可能会有怀念旧情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给予后恩,以图他日还需他们为自己打那场宋辽大战。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赵匡胤横扫南方之后,却在公元976年“烛影斧声”离奇而亡,自己苦心筹备的幽州一战也被赵光义拖了三年,开国老将也仅剩石守信一人,后来虽也披挂上阵,但宋太宗赵光义不比他哥,急功近利、偏听偏信、疲军而战,终在高粱河一战失利,浪费了柴荣、赵匡胤苦心积攒的所有本钱,错失了几百年来收复幽州的最好时机。也因幽云十六州的丧失,直接导致了宋朝对辽、金的军事弱势。
以致澶渊城下之盟、靖康北狩之耻、宗泽独木难支、武穆北伐未果、绍兴屈膝议和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