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用了什么办法试自已的威信 赵高指鹿为马
赵高用了什么办法试自已的威信,历史上的赵高拥有很高的权威,赵高为了测试自己是否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就出现了指鹿为马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今天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赵高为什么会选择指鹿为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赵高用了什么办法试自已的威信,历史上的赵高拥有很高的权威,赵高为了测试自己是否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就出现了指鹿为马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今天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赵高为什么会选择指鹿为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赵匡胤亲军五虎将,出自赵匡胤亲军,参加过陈桥兵变。赵匡胤陈桥兵变前后,亲军大将不少,最著名的有“义社十兄弟”、陈桥兵变九大将等,在这些大将中,有五位骁勇善战者,可称“五虎将”。
高怀德。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高家枪传人,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后成为赵匡胤妹夫,为北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赵匡胤当皇帝后,杯酒释兵权,高怀德响应,自解兵权,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王审琦。初在郭威帐下,因功任厅直左番副将。历任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后随柴荣北伐刘崇,南征淮南,历任东西班都虞候、铁骑都虞候、本军右第二军都校、勤州刺史、散员都指挥使、控鹤右厢都校、铁骑右厢都校、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与赵匡胤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入宋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从赵匡胤征讨李筠、李重进,历任御营前洞屋都部署、武成军节度使、前军部署。建隆二年(961年),被迫交出兵权,出京任忠武军节度使。开宝七年(974年)去世,追赠中书令、琅琊郡王。
韩重赟。后周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参加陈桥兵变,升侍卫亲军司马军主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收兵权,韩重赟遂成殿前司正长官,死保赵匡胤。乾德四年(966)八月,黄河决口于滑州,韩重赟督军士民夫修河堤。韩重赟屡负重任,为他人所妒忌,乾德五年(967)初,有人“谮(韩)重赟私取亲兵为腹心”。赵匡胤大怒,也不查证就要杀韩重赟,赵普谏说:“亲兵,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赵匡胤没杀韩重赟,但解除他军职,出为彰德军节度使。
王彦升。先后效力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历任东班承旨、内殿直、护圣指挥使、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铁骑右第二军都校。随周世宗征南唐、伐契丹,累立战功,改任散员都指挥使。建隆元年(960年参与陈桥兵变,死保赵匡胤,率所部先入京后,杀死后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韩通及全家被拘捕,赵匡胤要将其斩首,后又释放了。《宋史》:“王彦升之弃命专杀也,上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王彦升被罢兵器,放任原州防御使兼缘边巡检。
张琼。少年时便有勇力,善于射箭。后周显德年间,赵匡胤攻打十八里滩寨时,被敌人战舰包围。敌军一骁将要取赵匡胤性命,张琼一箭射死那人,救了赵匡胤一命。赵匡胤攻打寿春时,城上的车弩向船上射箭,赵匡胤眼看就没命。张琼不顾生死,急忙用身体挡住赵匡胤,一支箭射中张琼大腿,张琼昏死过去。《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十八》:“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琼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琼股,死而复苏。镞著髀骨,坚不可拔。琼索杯酒满饮,破骨出之,血流数升,神色自若。”张琼冒死又救了越匡胤一命。可到后来,赵匡胤却听信石汉卿诬陷,先把张琼打半死,后被赐死于城西井亭。张琼死后,赵匡胤才知道张琼是冤枉的,但却毫无悔意。
枪术历史悠久,《隋书·经籍志》中的《马槊谱》就是介绍枪术的专著。宋代枪术更加精进和普及,到了明代,何良臣著《陈记》,吴殳著《手臂录》,对枪术作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对各家流派作了介绍。下面,我们就说说四大绝门枪,第1种神出鬼没,最后一种最著名,一击必杀,枪中之王。
1、五虎断门枪。此枪法是少林八门之一,五虎即:一虎南山下,二虎伏蛟龙,三虎群羊散,四虎战金风,五虎面门刺。这套枪运用了枪法中的拦、拿、滑、扎、撩、挑、绞、砸及劈枪、扫枪等。动作敏捷精灵,刚劲有力,勇猛矫健,神情兼备,是一套风格独特的传统套路。
2、少林十三枪。少林寺的一种枪法,因此枪法为十三式,故名十三枪。常见的有刺枪、云枪、绞枪、点枪。套路主要有拦、拿、扎、劈崩、挂、挑、穿、架、舞花等。此枪法灵活多变,攻守自如。
3、梅花枪。梅花枪是少林太祖门一套传统枪法,它以拦拿扎劈崩点穿缠拨为基本枪法,要求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梅花枪刚劲有力、节奏分明,枪法变化多端、连贯通达、神出鬼没。主要枪法有拦、拿、扎、挑、刺、崩、劈、穿、摆、抡、连环把、舞花枪等。枪诀是:身志灵和猫,枪出速如镖,枪扎一条线,抢枪不见面,收枪如按虎,抢摆龙蛇现,手眼身法步,气力达枪尖。
4、岳家枪。岳家枪法号称“枪中之王”,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创。此枪法招招制敌,一击必杀,进攻有刺、戳、点、扫、挑,防守有格、拨、架、挡、淌。攻防一体,一次完成,防中带攻,攻中设防,令敌人无还击之机。在诸多枪法中,岳家枪最具杀伤力。
有句俗话讲的好:“宁可得罪小人也别得罪读书人,小人顶多在你活着的时候祸害你,读书人在你死后都不放过你。”想要丑化一个人很容易,那就是雇佣一批歪曲事实的文人,然后,用笔杆子将那个人的声名搞臭,最终,把这些东西编撰成册流传下去,你的目的就达成了。
在时间的发酵下,受害者已经跟经历过真相的见证者都化为黄土,流传到后世的东西便只剩下编撰的册子,此时,后人眼中只有“丑陋”的受害者。
其实,关于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武则天,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敢于披上龙袍的女性,在她坐上龙椅的时候已六十七岁了。今天提到花甲之年,可能没人觉得这是高龄,毕竟现代人的寿命被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所延长,女人六十多岁不过是刚刚退休过起闲适生活罢了,有些不服老的六十岁老太太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呢。
可武则天活在唐朝,那个年代的平均寿命很低,六十七岁已经算是罕见的高寿了,况且,她在当上皇帝之后风风火火的干了十多年,去世时已经八十二了。后人传说,武则天在当皇帝的这段时间里收纳了三千多名美男子在自己的后宫里,给这位叱咤风云的女帝打上了“好色”的标签。
那么,这是真的吗?
一个距离我们千年的唐朝女性,虽然说开了女性皇帝的先河,可她还是个女人,将近七十岁的她跟三千个美男子寻欢作乐,说出来谁相信?就算她心里仍热衷此道,但是,生理上早就失去功能了。这是生理学常识,还真有人揪住这事儿不放,将荒谬当作真实传播。
所以,武则天坐拥三千美男子这事纯属子虚乌有,但她还是有情人的。史籍中记载,武则天的情人较为出名的有四人,在这四人中有对张姓兄弟比她年轻些,另外两个则和她年纪相仿。在这二人中有一个身体不是很好的太医,所以,他们能给予六十多岁的武则天的,只能是心灵上的抚慰。
神龙元年(705年),在武则天被逼退位的事件里,武则天已经病入膏肓,躺在床上无法行动,张姓兄弟陪伴在武则天床边伺候。朝中宰相和几位大臣勾结禁卫军将领,假称张姓兄弟要造反,随即,发起兵变。之后,五百名禁军闯进深宫,格杀张姓兄弟,随后,向武则天逼宫,让她交出皇位,史称: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
武则天就是在同年去世的,那么,这时已八十二岁高龄的她为什么让张姓兄弟守在身边呢?
总之,武则天后宫中有三千美男子,且个个容貌出众、身形健硕。这说法一点可信度都没有,除非,武则天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成了史上唯一的女皇,想风光一把,于是,就选召了三千俊男充充门面,摆设罢了。
武则天曾给丈夫李治写过一首诗,据说,在她年华老去的时候还常常独自一人默背此诗,借此缅怀对故去丈夫的思念。与其相信武则天继位后的淫糜生活,我们倒不如相信这段美好的相思,毕竟,武则天曾在唐高宗去世后写的祭文发自肺腑,且强烈要求死后跟李治埋在一处陵寝。
他们的墓穴是严格按照合葬的规格挖掘建造的,这也说明武则天和李治的感情很深。要是后宫中平白无故多了三千俊男,那恐怕武则天也不会腆着脸要求跟李治葬在一块了。
武则天既然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就不惧后人评说,她对身后事早已做好万全的准备。为什么留下无字石碑?还不是让后人随意评价她。可以说,在其故去后,整个唐朝时期的舆论都没诋毁过她,对她的评价也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
可是,到了宋代,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变了味的儒学思想再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女性地位逐渐下降,许多女德之说卷土重来,这一时期的学者必定会将武则天树立成违背伦常的反面典型。甚至,在后来的明朝末期,当时比较出名的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中,武则天变成“天地神鬼难容、君臣百姓共愤”的人,这也进一步恶化了武则天在大众严重的形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说的那个话题,丑化一个人真的很容易,被歪曲编撰的历史轻轻松松改变后人对前人的看法,这一招在我们这些活人眼中看来实在毒辣。然而,武则天在生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心里早就有了准备,去世之后两眼一闭,索性眼不见心不烦,留下一座空白石碑嘲笑着那些诋毁她的人:
“反正我该做的事生前就已做完了,管你们怎么议论我......”
提起建宁公主相信大家都不会太过陌生,不过各位知道吗?其实这一人物并不是虚拟的,而是真正存在的,只不过他并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此外,金老先生的笔下人物大多是真的,当然,除了韦爵爷。
历史上的建宁的确嫁给了吴应熊,没有主角的捣乱,这个过程很顺利。只不过她并不是嫁到了云南,而是吴应熊进京当起了驸马。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人说了,清朝不是不允许满汉通婚嘛?就算是结婚也只能是取汉人女子当妾侍。
而满族女子嫁给汉族男人可以说是不可能,但是就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建宁嫁给了吴应熊,而且这两人在结婚之前是根本不认识的,说到这里各位可能都猜到了,那就是建宁当时就是一个牺牲品,用来牵制吴应熊留在京城,并以此为人质牵制吴三桂。
如果说这日子一直这么安安稳稳的过下去的话其实也还算是不错,毕竟虽说两人种族不同,但是两人的感情还真就不错。还有一个孩子如果说没有意外的话,那就是夫妻两人在京城安安稳稳的过完余生为结局。
但是吴三桂却并不想一辈子就在云南呆着,于是这个大汉奸打起了反清复明的由头造反了。这个时候作为质子的吴应熊肯定是没有什么好日子过的,康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吴应熊和他儿子抓起来了,准备祭旗。这个时候建宁肯定是不同意啊。
于是就找到了但是的太后孝庄。但是孝庄根本就没理她,首先就是她就不是孝庄的女儿,而且孝庄也根本不喜欢她,最初让她嫁给吴应熊就是打着牺牲她一个的念头,所以建宁的老公和儿子也就这么死了。
要知道三从四德在清朝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建宁想要改嫁基本不可能,所以建宁余生就是自己一个人度过的,如果说她寿命短的话还能少伤心一段时间,奈何在吴应熊死后三十余年她才去世,可以说建宁有半辈子都是活在丧子的伤痛之中
慈禧太后最恨的人,就是光绪皇帝。原因无他,只因光绪在维新变法中,想借助袁世凯的力量,将慈禧太后囚禁瀛台。可是袁世凯临阵倒戈,反将光绪皇帝抓到了瀛台,并漫漫无期地软禁了起来。
维新变法的六君子在菜市口被开刀问斩,可是光绪皇帝因有外国人支持,故此不能杀,慈禧太后就决定用“软刀子”杀人,她孤立光绪,折磨光绪,而且还使出了最损的一招,那就是不给光绪修建陵墓——让光绪死无葬身之地。
隆裕做为光绪的皇后,在慈禧活着的时候,她真的没有敢提修陵这件事,1908年11月,慈禧因为痢疾,而病倒了,14日的时候,光绪皇帝驾崩,到了15日,慈禧已经出气多,进气少,眼看就不成了。
不管多么穷凶极恶的人,到了临死的时候,也会转性,这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由来。隆裕便凑到了慈禧的病床前,小心地说:“大行皇帝(光绪)招惹皇阿玛生气,是大逆不道,可是他毕竟是一国之尊,请阿玛开恩,传旨按我大清的礼制,为大行皇帝,修建陵墓!”
慈禧张开了眼睛,可是目光阴冷,吓得隆裕打了个寒颤,慈禧断断续续地说:“修建陵墓可以,但要劣于其他皇帝!……”
慈禧讲完这句话,就开始呼呼地喘气,这时候,几位内阁大臣,手捧着他们代拟的慈禧“遗诏”走了进来,李莲英为了完成既定的程序,他急忙凑到了慈禧的耳边,低声呼唤几声,道:“老佛爷,内阁大臣已将诏书拟好,恭请您最后裁决定夺!……”
这个遗诏非常重要,里面不仅有对慈禧一生的评价,还有对后继皇帝的嘱托,一旦这个遗诏搞不好,慈禧就会带着骂名而走。
慈禧睁开了眼睛,抬手示意内阁大臣将遗诏读一遍,一名内阁大臣就开始一句句地朗读这份遗诏:
予以薄德,祗承文宗显皇帝(咸丰)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冲龄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交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及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勤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统,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惮。幸予体心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丧服二十七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慈禧听罢这份遗诏,她摇了摇头,说道:“再加上我几次垂帘,实非贪图权势,实乃形式所逼!……”
这几位内阁大臣听慈禧太后说完,全都面露难色,这份遗诏里面,为了美化慈禧太后,已经很有水分了,慈禧几次三番,垂帘听政,就是贪恋手中的权力,如果他们为慈禧赤裸裸地“美白”,估计这份遗诏发布后,肯定是一片骂声。
慈禧一见这几名内阁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肯动笔,她使劲一睁眼睛,眼睛里射出了一缕比刀尖还要锋利的寒光,她还没等说:不按照自己的口旨行事,就要狠狠地治他们的罪——那几个内阁大臣知道,慈禧太后一瞪眼睛,就要杀人,他们为了保命,只得在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统的后面,加上了“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这句话。
慈禧确实是油灯将枯,没有精力再争什么“是不是贪图权势了”,她摆了摆手,这道遗诏就算通过了。
慈禧心事一了,她倒在了病床上,喉咙里的痰声“呼噜呼噜”乱响,没过一会,她瘪的脸色发红,随着一口气没上来,就彻底咽气了!
其实,不管慈禧的遗诏,如何精心粉饰,她贪图权力,固守祖宗僵化的制度,不接受发展和改革,致使清朝一步步地走向深渊的“罪行”,她绝对是推卸不掉的。
如果说,慈禧就是大清的掘墓人,这个光荣的称号,她应该是名至实归。
李自成绝对是励志典型,他从一个普通的驿卒,坐到带着一帮人杀入京城。但他绝对也是个反面教材,因为他刚当上皇帝便犯了三个错误,导致只当了42天,狼狈至极。
首先,他犯的第一个错误便是盲目。在打入京城以后,他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正式自己的能力,不再警惕反而开始享受。他忘记了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各路藩王加起来百万军力,对他都如出一辙的厌恶。
这个局势很危险,但并非没有破解的办法,可他的盲目让他连危险都没有意识到,更不要说想办法破解了。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心理,导致他后面接二连三的犯错,把自己推上了悬崖。
第二个错误,和吴三桂有关。吴三桂可以说是当时他的隐患之一,但人家压根没放在心上,反而给吴三桂写信,希望他归顺。不得不说,李自成的文笔还是很好的,加上人家当时的处境确实不好,这边许诺侯位,自然美滋滋得过来归顺。
吴三桂是真心实意的,连兵马和城池都交了。可交完没多久,他就干了件很愚蠢的事,那便是陈圆圆给霸占了。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已经是暴走了,连城池什么的都不要了,直接滚回了老家。
如果这个时候,他不犯第三个错误,情势或许也没有那么难过,但人家就是花样作死,拦都拦不住。第三个错误,用吴三桂的老父亲要挟愤怒中的他。吴三桂愤怒地回到了山海关,本来也没什么,他手里的兵力都归了自己。
可他偏偏选择把人家的老父亲抓了起来,要挟他。这一下子,但凡有骨气的人都不可能忍得了。于是乎,吴三桂怒而投靠了多尔衮,很快便把他从皇位上赶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