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多国合纵,为何对齐国有用对秦国却没用呢?

  合纵

  合纵或合从,合众弱以攻一强,中国春秋时期及战国时期的外交及军事策略,是南北纵向诸个国家合作,抵挡西边秦国的东向发展。战略上即使倡议诸国组成被动的联合防御阵线,依然不是长远有效的方式。同时各国间存在着历史的矛盾,携手联手防御简直是空谈。合纵最主要的战略创新则是从联合抗秦,提升到合作攻秦灭秦。

  根据《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在游说秦惠王连横不成后,转而游说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合纵之势形成,苏秦掌六国宰相印,然而各国之间也存在大小矛盾,苏秦在齐国被刺杀,合纵联盟随之瓦解。最后被连横所破解。在合纵抗秦基础建立后,亦有合纵灭齐之举。

  合纵攻秦

  当时战国七雄中秦国实力最强,严重威胁山东六国生存。一共有四次合纵攻秦战争:

  公孙衍倡导、楚怀王主盟的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前318年),秦军胜;

  孟尝君倡导、齐湣王主盟的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前296年),联军胜;

  信陵君倡导的魏赵楚韩燕五国攻秦之战(前247年),联军胜;

  赵国将军庞煖倡导的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前241年),秦军胜。

  合纵攻齐

  合纵并不一定针对秦国: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苏秦劝齐湣王放弃帝号。前287年,赵国李兑、齐国苏秦倡导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抗秦,结果齐湣王出兵灭了宋国,引起列国的不满,将矛头转向齐国。前286年,燕韩赵魏秦五国合纵攻打齐国于济西,齐国几乎灭亡。

  连横

  连横,或连衡,为东周战国时代以张仪为首的纵横家向秦国所提出的一种外交策略,指秦国联合一些弱国进攻其他弱国,以破解当时公孙衍向六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所提出的合纵。

  名字源起

  战国时代,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

  连横一计,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s:韩非子/五蠹》:“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抗秦为南北向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联合,故称“连横”。

  目的与成效

  秦国于战国后期成为最大国,于是公孙衍提倡合纵,即六国联合抵抗秦国。为此,张仪等纵横家提倡连横,指六国中的某几个国家联合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其目的有二:

  使六国不能团结一致

  造成六国彼此的内讧

  秦凭着雄厚武力,利用此计收到实际的效益:瓦解六国的联合。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战国时期多国合纵,为何对齐国有用对秦国却没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