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个极为惊心动魄的词,人们一提到鸿门宴,都会惊叹于刘邦的机智,惋惜项羽错过了好机会。但历史总是扑朔迷离的,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历史,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历史。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鸿门宴。按正常的逻辑,鸿门宴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以至弄得自己最后一败涂地,无可挽回?项伯为什么会傻到为敌人通风报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顾?范增 “素好奇计”,为什么范增的奇计会不为项羽采用?
诸多疑点为鸿门宴凭空制造出了诸多不解之谜,诸多不解之谜让诸多智力低下食古不化者,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他们在历史的情景剧中左冲右突,却找不到出口,于是“聪明者”开始义正辞严地拒绝承认有这么一次宴会存在。
鸿门宴上,项羽和项伯面朝东,范增面朝南,张良面朝西,刘邦面朝北。按照《仪礼》记录,在“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面向东,其次是南向坐,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
从这种安排可以看出,项羽并没有顾及刘邦的情面,将刘邦放在诸侯王的位置,而是把刘邦设定在了“第三”的位置上。这就给刘邦释放出一个信号:你仅仅是我手底下的一个“将军”。因为,谋士范增座次都排在刘邦的前面,排行“第二”。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项羽是事先安排好的。无论刘邦是否示弱,这个座次是项羽已经既定了的,项羽是心中有数的,他是故意放刘邦走的,他觉得刘邦斗不过自己。鸿门宴上的项羽,其表现堪称完美,值得高度肯定,是项羽人生历史上少见的正确选择和行动。鸿门宴上项羽以自己优异的表现为自己加分不少。
鸿门宴本身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根本称不上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不是吗?即使过了若干年之后,到了汉楚彭城大战之时,项羽仍然具备彻底击垮刘邦的实力。
鸿门宴后,刘邦作出了巨大的让步,至少表面上依然十分服从项羽的领导,并全力支持项羽西进。
但项羽的大男子主义最终让他吃尽了苦头,正所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