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皇帝的人很多,但当了皇帝就不是这样想了,到底是为什么
都说做古代的皇帝很爽,享尽人间富贵,那么古代的皇帝是如何爽的呢?可还真说不清楚明白,得用数据说话。 在古代皇帝不仅能够享受齐人之福,嫔妃众多,每晚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宠幸哪一位妃子,光是在敬事房为皇帝准备的牌子就能看出来,这种福气可能是...
都说做古代的皇帝很爽,享尽人间富贵,那么古代的皇帝是如何爽的呢?可还真说不清楚明白,得用数据说话。 在古代皇帝不仅能够享受齐人之福,嫔妃众多,每晚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宠幸哪一位妃子,光是在敬事房为皇帝准备的牌子就能看出来,这种福气可能是...
自古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胜败之别。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做了十多年皇帝之后被北宋的赵匡胤所灭,在投降北宋的三年后的七月七日,李煜莫名的死去,虽然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诗词方面却是个神话。
项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项羽并不算是个失败者,因为推翻秦朝的暴政大部分是项羽所为,但是他却不是最后的胜利者,虞姬自刎,乌江自刎有多少人为这位霸王留下了泪水。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知自己的国家凭一己之力已无法挽回,放弃元朝的高官厚禄,就算剩下自己也宁死不屈的精神让多少后人为之崇拜。
另外还有史可法,辛弃疾,岳飞,屈原,诸葛亮等,虽然最后没有完成大业,但是却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如果要问一名军人最好的归宿在哪里,无疑就是沙场了。如若能鞠躬尽瘁、马革裹尸,亦算得上军人之殊荣了。
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可谓良将辈出,然而帝国没落之际,或降或反,惟独一人因过度操劳而累死在岗位上。他就是被誉为天才元帅的瓦尔特·冯·赖歇瑙。
一看到名字中间有个“冯”字,您肯定知道,这又是一个贵族出身的普鲁士军人。
1884年,赖歇瑙出生于卡尔斯鲁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还是一位炮兵上将,家世可以说非常显赫。不过,赖歇瑙不像很多传统贵族军人那样对以希特勒为首的政府看不顺眼,而是自打一开始就成了小胡子的粉丝,不遗余力地为其摇旗呐喊。
这种阿谀奉承的行为虽然惹得同僚不齿,但是人家不在乎,就是认准了希特勒,不停地为希特勒奔走呼号,收买人心。
等到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彻底跟德国民主派撕破脸皮,开始了控制权的竞争。此时,又是赖歇瑙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成功说服了国防军总司令弗里奇效忠希特勒。于是民主派惨败,希特勒成功上位。
按照原本的计划,赖歇瑙会取代弗里奇担任国防军总司令,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国防军内部很多人看不惯他,都出来极力反对。希特勒无奈之下,只能让他先担任第十集团军司令。
既然人脉行不通,那就只能靠实力说话了。重要的是,赖歇瑙还真有这个实力。
1939年闪击波兰,赖歇瑙部成为德军中行动速度最快的一支,率先抵达华沙,拔得头筹。在接下来的法国战役中,一连串的组合出击,更是把法国人打懵了圈。凭借这小试牛刀的一番操作,赖歇瑙一度被称为最杰出的军事天才。
不过,真要说到赖歇瑙最经典的战役,那还是非比利时之战莫属。是役,德军几乎以零伤亡的代价将比利时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面对比利时人自诩为“固若金汤”的埃本·埃马尔要塞,赖歇瑙派出78人的空降先遣团,乘滑翔机突入要塞后方,用炸药堵住了要塞的通风口。没办法,要塞守军只得乖乖地出来投降。
这个要塞被端掉后,比利时可谓门户洞开,此后赖歇瑙强渡马斯河、阿尔贝特运河、斯海尔德河,借助分割包围作战的战术,将比利时军和英军分而歼之。打又打不过、逃也逃不掉的比利时国王,只好选择了投降。
这一经典战役,至今仍被纳入西方军事教材。
赖歇瑙这一系列的出色发挥,可以说让希特勒很长脸了,充分证明了元首的眼光是杠杠的。因此,赖歇瑙被授予元帅军衔。
不过,再厉害的角色,选择了与全世界为敌,那么除了失败也别无它选,这就是铁的历史定律。
在基辅战役中尝到甜头的希特勒,幻想着一举摧毁苏联,因此命令南方集团军群不顾一切地冲锋。然而等到11月份,德军所处的环境进一步加剧,恶劣的天气和苏联红军的拼死防守,让德军寸步难行,开始由攻转守。
当时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德意识到不能再打下去了,因此数次请命希特勒,但是杀红了眼的希特勒哪会听得进去,一怒之下免掉了龙德施泰德的职务,由赖歇瑙取而代之。
一向坚决执行元首指示的赖歇瑙,选择了顽抗到底,尽管他很清楚这场战役无异于自杀式袭击。由于之前苏联人刚刚发动了罗斯托夫战役,南方集团军群损失不小,防守的担子又重了不少。赖歇瑙给部队下达了最后的指令:要么进攻,要么死守已占领的阵地,绝不退缩!
靠着自己卓越的指挥能力,赖歇瑙还真是硬撑了一段时间,然而如同打不完的小强一样,苏联红军越来越多,估计换成谁也没辙。据说,赖歇瑙曾在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还真是不容易啊!
1942年1月12日,赖歇瑙因操劳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死在了指挥岗位上,终年58岁。
如果抛开战争的立场,赖歇瑙确实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元帅,最后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也值得我们敬重。但是,既然选择站在了纳粹的一边,赖歇瑙注定了不会成为英雄。
说起三国时期的魏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亮对他的评价“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其实这是《三国演义》的观点,历史上并无此说法的记载。要知道,蜀汉的建立,魏延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甚至于很多人认为,其勇猛程度,绝不在五虎上将之下。那么,魏延为什么要在诸葛亮死后造反呢?还落得个被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小编觉得,造成魏延谋反的真正原因,与诸葛亮的死后安排有很大的关系。
蜀国中后期,随着五虎上将的相继死去,魏延实际上成了蜀国的第一猛将,也是蜀军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将军。可以说,在整个蜀国,除了诸葛亮,没有谁比他的资历还老。因为,魏延是跟着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干将,并且深的刘备的喜爱和信任。但是,诸葛亮在将死之时,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杨仪,更是指定姜维为日后的蜀国总司令,这就让魏延十分的不满了。一来,魏延与杨仪一直都不合,他不愿受杨仪的指挥。二来,当时的姜维刚刚投靠蜀国没多久,在蜀军中既没有威望,也没有军功,根本不适合继承蜀国总司令的头衔。所以在他看来,不管是从资历还是军功能力上来说,自己都应该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小编一直都认为,魏延要反的并不是蜀国,而是诸葛亮的身后安排。他想的是杀掉杨仪和姜维,从而让自己来领导整个蜀国军队。这点从他上书刘禅说杨仪谋反,就可以看出端倪来。可以说,魏延的谋反,只是蜀国后诸葛亮时代的一次内部权力斗争,是权力重新洗牌的结果。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干才,却在权力的争斗中,落得个被夷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每个人的命运都任由皇权的拨弄,就连出身高贵的皇子王孙、公主格格也不例外,皇子做人质、公主远嫁他乡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清代就先后有七位公主,背负着清朝皇帝的使命,远嫁内蒙古的茫茫草原。
1972年,在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的一座清代古墓中,当打开棺椁后,人们发现墓主人是一名女性,她面部朝上,头戴金凤冠、腕套金镯子、指戴金戒指,其遗体保存较好,皮肤仍有弹性,宛如生人一般,而让人们既惊讶又疑惑不解的是,女墓主人穿着一件光彩夺目的珍珠团龙袍。龙袍历来是皇帝特有的,莫非棺材中躺着的是一名女皇帝,但这样的猜测很快就被否决了,终清朝一朝从来没有什么女皇帝,那么这位身着龙袍的女性究竟是谁呢?
后来专家们通过查阅史料和阅读墓志铭,才发现这名女性是康熙皇帝的三女儿——固伦荣宪公主。固伦公主从小聪明懂事、古灵精怪,深受康熙宠爱。
但贵为公主也挣脱不了和亲的宿命,在19岁时她远嫁漠南蒙古巴林部博尔济吉特氏乌尔衮。康熙曾经去蒙古看望过她四次,要知道康熙有五个女儿都嫁到蒙古,而得此殊荣的只有她一人,可见康熙对荣宪公主的特殊眷顾和深深喜爱。
而公主也十分孝顺,康熙四十八年,康熙患病,荣宪公主日夜不停地赶回京都,亲自照顾皇父饮食起居,煎汤熬药,早晚问安,关心备至。康熙病愈之后,十分欣慰,荣宪公主由“和硕”晋封“固伦”。
“固伦”代表着“天下”,这么大的封号封给了公主,可见康熙对她的看重。
固伦荣宪公主嫁到蒙古后也并没有受委屈,丈夫乌尔衮与她相敬如宾,56岁时,在草原一共生活了37年的固伦荣宪公主去世,她死后极尽哀荣,身着龙袍、头戴凤冠下葬。如今这件黄缎珍珠团龙女袍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内蒙古赤峰博物馆之中。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这个职位可以说是块香馍馍,是个人都非常的向往。可是在唐朝,却有这儿一号人,却自愿放弃当皇帝的人,是皇帝的诱惑力不大吗?显然不是。是此人傻吗?非也,是此人像顺治皇帝一样,看破红尘,青灯黄卷,隐身佛门吗?更非也。是被人胁迫,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忍痛割爱的放弃吗?也不是。他是自觉自愿的放弃了皇位,让贤于自己的同胞兄弟。
李宪,原名李成器,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生于大唐皇家,他的家族长辈,三代以内,皇帝一划拉一串:祖父唐高宗李治,祖母武周女皇武则天,三叔唐中宗李显,亲爹唐睿宗李旦,他本人六岁时候,就被父亲立为太子,看上去生的很好,参考下背景年代,就不好了。
从李成器童年起,李唐皇室内,便是一波波刀光剑影:唐高宗去世后,登基的唐中宗被武则天废掉,唐睿宗继承皇位,李宪做了太子,二人一道成了祖母手里的摆设;后来,唐睿宗和儿子都被废,武则天掌权,往日的李唐皇家子弟不是遭流放就是被杀,李宪童年的记忆里满眼都是悲惨景象。
武则天去世后,李旦的哥哥中宗李显复位。李宪被伯父改封为蔡王。中宗被毒死后,李旦第三子,也是李宪弟弟的楚王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及廷臣的支持下,率领禁卫军平定韦氏、安乐公主之乱,重新扶立父亲李旦登位。大唐宝位重新落入睿宗李旦一系。
在李旦第一次继位时,曾是名正言顺册立的皇太子。而李隆基只是李旦的庶三子。但因为李隆基拥立李旦复位大有功,所以李成器主动提出自己当让位,请立李隆基为太子。李旦犹豫不决,李成器于是天天跑到睿宗面前哭,说你千万不要立我为太子啊!
李成器:“国家平安时,立储先嫡先长;国家有难时,则应立贤能者。太子是天下之本,太子的人选不应当让天下百姓失望。三弟为大唐立下不朽功勋,他才是众望所归,儿臣无论如何也不接受太子之位。”泣不成声,以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
随着他的弟弟登基,他被改名为李宪。终其一生,他和唐玄宗的关系都非常要好。李氏兄弟像平民家一样和谐相处,彼此无间,不仅家宴不断,还经常在一起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已经改封为宁王的李宪也非常知趣,刻意绝缘于政治之外,安心做一个太平盛世的快乐王子。
公元741年,李宪去世,唐玄宗闻讯后痛哭不已,他下令追封自己的哥哥为“让皇帝”,李宪的妃子则被封为恭皇后,这也算是有了皇帝的尊号。在李宪殡殓那天,玄宗李隆基出人意料地又拿出一副御衣——天子之服,置于灵前。古往今来,尤其是政治人物,“知止”者少,“知进”者众,那些可笑、可怜、可鄙、可恨的庸俗之徒和跳梁小丑太多了。从这一点讲,李宪是跨越时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