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华为什么能夸下五年平辽这样的海口?原来是这样

  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崇祯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

  一是逮捕了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魏忠贤,铲除了魏忠贤余党。

  二是重新起用曾经被魏忠贤打压的名将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一次,袁崇焕回京上疏陈述兵事。崇祯帝亲自召见他,询问平复辽东之策。袁崇焕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崇祯帝很高兴,说:“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这就是著名的明史公案“五年平辽袁崇焕”。

  二

  众所周知,从萨尔浒之战后,崛起于辽东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就开始欺负大明王朝了。到崇祯帝即位之际,大明王朝已经丢掉了山海关外绝大部分城池,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等几个孤零零的据点。

  袁崇焕竟然夸口“五年平辽”?凭什么?大臣们当场不好反驳袁崇焕,背后里就不免犯嘀咕。会间休息时,给事中许誉卿找到袁崇焕,询问“五年平辽”的详细方略。

  没想到袁崇焕回答,是用这种话来安慰皇上,“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许誉卿大惊:“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也自觉不妥。但是,话说出去了,是不可能收回来的。怎么办呢?

  等崇祯帝回来,袁崇焕补充汇报,大意是,五年平辽不容易,不过既然陛下交给我,一定不敢推辞。以后请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在军饷、器械、用人、调兵方面多多配合。

  只要能五年平辽,什么事情都好说。崇祯帝一律照准。

  三

  当然,崇祯帝在袁崇焕身上也舍得下血本。

  权力不够大?赐予尚方宝剑,允许对所节制的文武官员先斩后奏(对,就是后来斩了毛文龙那把尚方宝剑)。

  身份不够显耀?赏赐蟒袍玉带、银币。

  爵位不够高?加封为太子太保。

  缺乏后勤保障?朝廷所有能调动的资源,优先供应给袁崇焕的关宁军。

  面对“万千宠爱于一身”,袁崇焕自感重压在身,多多少少也应该表示一下了。于是,他借助提拔祖大寿、何可刚、赵率教三人之际,向崇祯帝表态:“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

  这就是如果“五年平辽”不成,将以死谢罪的意思了。

  四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五年平辽”是在夸海口,纯属忽悠年轻的皇帝。其实,袁崇焕曾经有多经营辽东的经验,还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两次击败后金军队,知道只要战术得当,后金军队并非不可战胜。

  同时,后金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强大。就在1627年前后,后金发生了严重的天灾,据《满文老档》介绍,“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什么意思呢?是说后金因为天灾发生饥荒,导致粮食奇贵,以至于发生了食人肉的惨状。

  饥荒还引发了盗贼遍起。大臣向皇太极报告,称:“国中盗贼倘若不严加惩处,则不能止息矣。”皇太极无奈地说:“今岁国中粮食失收,民将饿死,是以行盗也。”

  后金八旗军队虽然强悍,但其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注定不能长期与明朝抗衡。明朝甚至不需要大动干戈,只要牢牢控制住宁锦防线,对后金实行封锁,在天灾的配合下,就足以让他们的经济陷于崩溃。

  事实上,根据《明清史料》记载,由于天灾不断,不少后金八旗将领纷纷向明朝投降,以祈求讨口饭吃。

  五

  遗憾的是,袁崇焕面对的皇太极,不是一般人,而是不亚于“唐宗宋祖”的一代雄主。眼看后金就要陷于崩溃,皇太极走了一着极为高明的棋子:千里奔袭关内,通过劫掠明朝城池来获得财富,让后金度过难关。

  事后来看,这是一次相当冒险的军事行动。在这之前,后金军队没有进行过类似的长途奔袭战,孤军深入关内更是前所未有。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漏,这支千里奔袭的后金军队必将全军覆灭。

  幸运的是,1629年,皇太极率部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在蒙古人的引路下,从防守薄弱的喜峰口攻入关内,并顺利攻克遵化,突入内地。这就是著名的“己巳之变”。虽然在攻打北京时失利,被迫退兵,可皇太极已经实现了全部军事目的。

  一是从内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和人口,足以让后金度过难关。

  二是极大地鼓舞了后金军队的士气。以后,后金将士听到入关都兴高采烈,像过年一样。

  三是皇太极通过这次胜利巩固了统治地位,提高了威信。

  另外,这次军事行动还取得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成绩:通过崇祯帝之手,杀掉了后金的心腹大患袁崇焕。

  至此“五年平辽”便成泡影。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袁崇华为什么能夸下五年平辽这样的海口?原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