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这种武器及兵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大规模使用,一般用于战时冲击敌阵,以其快速优势和冲击力突破敌军阵型,为后续部队赢得胜利而打下基础,在春秋时期战车的使用通常是各诸侯制胜的法宝,但到了战国后期,随着骑兵强弩作用的逐渐增大,使战车的运用颇受威胁,加之战车应用环境的限制,机动性不强,只能在北方平原地带广泛使用,至三国两晋时期,战车开始走向没落,已不再成为主要兵种。
但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战车曾一度重返历史舞台,再次担当陆军的主要法宝,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南北政权长期对峙,交战不断,而南方政权普遍难以抵御北方铁骑的攻击,于是扬长避短,便采用布置车阵来抵御骑兵这一路线,不过此时战车的种类型态与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过去的主动进攻冲击敌阵开始变成单纯的防御武器,以战车围成的车阵阻挡骑兵。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快,冲击力强,容易打乱敌军的阵形,冲垮分割而歼灭敌军,以战车布阵,用庞大坚固的车辆作为障碍物,可以有效的阻挡骑兵的突击,保持己方阵型的完整,为官兵提供保护圈,同时遮住了自己的薄弱点,使敌军骑兵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难以发挥其战斗力。以车布列的军队经常使高速、机动的骑兵行动受到严重的阻滞,东晋刘裕对抗北方骑兵时,就大规模地以战车为对抗骑兵的主要武器,利用四轮战车作为移动防御工事,进军时凭借战车保护左右两翼,战时以战车围成车阵,其中主要保护侧翼,步骑至于中间,骑兵保护后方,依靠战车组成的车阵阻碍敌军骑兵冲击,阵内的官兵利用弓箭长枪等长短程武器抗击骑兵来犯。
虽然车阵有诸多缺陷,使用环境有限、怕火攻或单一的步兵攻击,严重缺乏机动性,被动挨打,容易被敌四面包围,即便获胜也难以追击残敌,但就整体效果而言,车阵可以有效地抗击骑兵攻击,仍不失为对抗北方骑兵的一种有力法宝。东晋刘裕北伐时,曾用此利器大破南燕数万铁骑,并帮助北伐大军一举灭亡南燕。隋唐时期,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战车再次走下舞台,其原因在于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国力空前强盛,北方游牧民族这期间难以对中原王朝构成实质威胁,加之隋唐期间朝廷控制着北方诸多马场,战马来源不成问题,完全可以凭借以骑兵制骑兵的策略反击北方游牧骑兵来犯。因此存在战场局限性的战车及车阵重新被冷落又达数百年之久。
至北宋年间,形式再次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再度崛起,北方骑兵重新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噩梦,另一方面,由于辽国西夏势力范围的扩大,北方牧场进一步被其蚕食,北宋王朝的战马来源开始变得越来越紧缺,这严重的威胁了北宋军事力量的拓展,骑兵规模难以扩大,用步兵为主的军队抗击游牧民族的骑兵,也降低了北宋对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能力。北宋初期,尽管政府不惜代价耗费巨资扩充马源,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骑兵队伍,但与辽国实力强劲的骑兵力量对比还是差的太远,这间接的导致北宋多次对辽战争中相继惨败,巨资建立的骑兵队伍损失殆尽,不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反倒损耗了大量的国力物力。
对此的疑问的是,这期间的北宋为何不重新重视东晋南北朝时期战车的作用,重新捡起车阵战术,来对付北方骑兵??虽然战车和车阵战术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在抵抗北方骑兵的过程中作用同样是巨大的,即便是数百年后的明朝,其使用车阵也一样给北方的游牧骑兵给予了重大打击,总比用实力不如对手的步兵骑兵跟人家硬碰硬要强许多。
尽管明朝的车阵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着火器而发挥威力,但当时火器在野战中的整体威力还远逊于远距离杀伤的冷兵器,北宋完全可以凭借弓弩等远程杀伤兵器来弥补这一缺陷,可实际情况是,北宋没有捡起这项战术,虽在某些战斗中也曾依靠过兵车阻挡骑兵,但适用范围和程度已经不可与当初同日而语,中原政权似乎忘记了这项战术,主要还是靠着步兵为主的陆军和规模不如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骑兵来抵御北方侵略,结果当然是败多胜少,其原因何在??
建立车营,以车阵对付北方骑兵的优势在于:
1、以北宋的经济能力,建立战车部队问题不大。
2、无论建立骑兵还是战车部队,耗资一样巨大,骑兵无论对马匹、人员、战术都有高要求,因此前者花费的代价恐怕还要高于后者,重要的是,以当时的实情,无论北宋如何壮大骑兵队伍,也不可能在整体上超越北方政权,既然自身的骑兵实力无法与之匹敌,在此等情况下为何不改变发展道路。组建能遏制骑兵冲击的车营部队,在与原有的步军骑兵力量相结合,打出一个新的局面是完全有可能的。
3、在相对平坦的北方作战,也可以使车营部队能够大展拳脚。
4、车阵虽然也要是环境而定,但变化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大体上就是依靠阵型抵御对手攻击,这对于北宋的“教条化”指挥而言还是比较符合宋朝皇帝口味的,虽然有点讽刺意味。
5、当时火器发展程度有限,所以辽国和西夏的骑兵部队对车阵的攻击能力有一定的制约。
固然车阵有着诸多弊端,但在抵御北方骑兵的过程中其作用始终是很大的,北宋为何忽视这项战术?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