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时期有钱人们都是如何避暑的?
导读: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避暑。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空调”,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比如先秦时期的“窟室”、汉代“清凉殿”…… 先秦时期避暑纳凉的“窟室”——贵族夏天的“...
导读: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避暑。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空调”,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比如先秦时期的“窟室”、汉代“清凉殿”…… 先秦时期避暑纳凉的“窟室”——贵族夏天的“...
众所周知,赵括因“纸上谈兵”闻名于世,因长平之战备受非议,足足被后人讥讽了二千多年。难道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其实,赵括乃赵国名将,而并非完全是“纸上谈兵”之辈、一无是处的庸才。
赵括(?~前260年),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死后,赵括袭封马服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一生征战无数的赵奢都无法将他驳倒,可见赵括应该是一个军事理论高手。
因为赵括深谙军事,喜谈兵学,门徒众多,所以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子”的绝非是一般水准,仅此一点,我们就不能否定赵括在军事上的出众才华。 虽然史书中有关赵括及长平之战的记载很少,但是从零星记载中我们还是能够得知,此一役,并非仅仅因赵括“纸上谈兵”而败。
在靳生禾和谢鸿喜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若不唯成败论英雄,亦不能不看到他(赵括)毕竟指挥赵军对强大的秦军作了极其英勇的殊死战,亦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事实确实如此。 秦参战兵力史书中无确切记载,但长平之役后,秦名将王翦伐楚之时,“将兵六十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由此可知:当时秦具备一次至少集结训练有素60万兵力的能力。
战国末年,除秦外的六国中,国力、军力以赵最强,秦伐楚尚且动员兵力60万,而与唯一的一等强国赵倾国决战,不难想见它会发动多少兵力。 据当时战争“十围五攻”(《孙子.谋攻》)的常例,秦军出兵“当几倍于赵”,至少亦当双倍于赵,否则包围赵军是不可能的。到最后总围赵军,秦王“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连小孩子都发动起来了,这时,秦投入战争的人数又何止百万?而《史记》中又记载,此战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可见,长平之战中秦亦战死不下四五十万人。
后来,白起欲乘胜直下邯郸时,丞相范雎认为“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建议撤兵。秦王准奏,下令班师回朝。这番说辞能被秦王接受,且后来秦出于休整和补充减员,发动邯郸之役推迟一年,都说明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长平一役,秦军虽胜,但亦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这个结果不可能是战役前期廉颇以“坚壁不战”与秦军相对峙时所致,只能是自赵括全线突击开始,特别是最后反复强行突围时期所致,直至其本人慷慨战死沙场而终。
赵军被秦军围困后,“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在如此情况下,赵括依然斗志不懈,带领赵军奋力突围,“出锐卒自搏战”,直至被“秦军射杀”,可谓英勇。 若非以成败论英雄,赵括其人,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而有“纸上谈兵”之癖,却非唯知“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指挥四十余万赵军与数倍于己的秦军作殊死斗争的一代统帅。
如果这不是赵括平生第一战,唯一的一战,那么,几经磨炼后,赵国出现一位战神也未可知。 赵括“纸上谈兵”为大多数人所知,但很少有人知晓长平一役中他指挥的赵军曾重创秦军,正如我们不了解石达开出走的真实内幕,不知道历史上真实沈万三的成败之谜,也不知道在海瑞眼中,县官有着怎样的隐身份
在中国历史上,能在一个朝代被皇帝器重的大臣为数不少,但被三朝认可且重用的大臣屈指可数。
在清代严厉的政治纪律下,张廷玉能三代不倒并取得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他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有过人的才干;第二个是对“臣道”——就是怎么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
为什么康雍乾三代皇帝一致认可他呢?
在清代严厉的政治纪律下,张廷玉能三代不倒并取得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他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有过人的才干;第二个是对“臣道”——就是怎么做大臣——有精深的研究。
张廷玉才干的第一点,是突出的秘书才干。
张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起,就充分表现了他出色的秘书天才。
他记录皇帝的话,记得特别准确,起草文件,速度特别快。
雍正即位之初能看中他,也是因为这一点。
当时雍正皇帝“口授大意,(廷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
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
就是说,雍正采取口述办公的方式。
一个人口述什么东西,当然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凌乱、比较口语化的。
张廷玉就有本事,在几分钟之内,把口语变成典雅的文言文,而且是一篇条理清楚、文采斐然、没有任何漏洞的文言文。
张廷玉一天起草这么十几道圣旨,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出过差错,确实是举世罕见的秘书天才。
02
张廷玉才干的第二项,是他的满语水平。
张廷玉是个汉人,但对满语却非常精通,比当时大部分满族人说得还好。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廷玉有先见之明,中了进士后,专门花两年时间去学习满语。
在张廷玉年谱中,他说自己“研究清书,几忘寝食,馆师每试,辄取第一”。
他知道,皇帝办公时,核心机密都是用满文来记录,要是不通满语,你就进不了决策的核心层,所以他下功夫学通了满语。
张廷玉才干的第三点,是超强的记忆力。
张廷玉的大脑就是一个活的档案库。
全国所有高级大臣,几百号人,他们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主要经历、做过哪些大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全国一千多个县,所有县令的名字,他都能马上说出来。
所以皇帝离不开他。
雍正皇帝曾经这样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所以张廷玉成功的基础,是过人的才干,让皇帝用起来特别顺手。
不过,这只是他做官成功的一半原因。
除此之外,他还有别人没有的另一半,那就是对“臣道”的深入研究。
什么叫“臣道”呢?就是怎么做大臣,怎么伺候君主。
阴柔是一项美德,要用它来服侍君主,而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这就是地之道、妻之道、臣之道。
这是《易经》老庄一派对臣道的心得,主张“臣道”要阴柔,要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君主,自己要默默无闻。
荀子说,侍奉君主,首先要分析一下你伺候的君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明君还是昏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付办法。
做臣子,你要既恭敬又谦逊,既听话,办事又得敏捷,不敢以自己的私心影响君主的抉择,以顺从君主的意志为唯一目标,这是侍奉明君的办法。
03
那么侍奉昏君或者暴君怎么办呢?
你要像驾驭未驯服的马,或者培养不懂事的孩子一样,要特别小心,琢磨他的心思。
趁着他因为什么事恐惧了的时候提点意见,改正他的错误,趁着他忧患了的时候给他讲如何具体处理事情,趁着他高兴的时候给他讲治国的大道,趁着他发怒的时候,设法消除他的怨恨。
除了这一点之外,我们还说过,张廷玉是官宦世家,是康熙时期的大学士张英的儿子。
张英为官很成功,做了几十年高官,没有过闪失。
因此张廷玉做官,是有家传功夫的,父亲张英不但言传,而且身教。
所以刚刚走上仕途的张廷玉就显得特别成熟,言谈举止特别沉稳,特别得体,所以一眼就被康熙相中了。
张廷玉深知,皇帝最防备的是什么,是大臣的私心。
所以,你必须表现得没有私心,才能够最终满足自己的私心。
所以张廷玉为官数十年,最大的窍门,是处处事事,他都能从皇帝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不掺杂自己的私心。
张廷玉刚入官场时就发生过一件事。
他年轻时有一次做主考官,有一个朋友想买通他,让他透露试题,张廷玉当然没有同意,但是张廷玉拒绝的方式很艺术。
他是怎么拒绝的呢?他赋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幕夜看。”
就是说,我要做一轮皎洁的明月,你不要把我当成一团漆黑的暗夜。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一方面是处理事情没有私心,另一方面张廷玉在功名利禄面前一直表现得非常谦退。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考进士,中了一甲第三名,也就是俗话说的“探花”,别人要是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探花,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张廷玉不是这样。
他知道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惊惧失措”。他立刻跑到宫里,面见皇帝,“免冠叩首”,说我们家啊,好几个人都中了进士,如今又得了个探花,这气运也太盛啊,不好,凡事太圆满了不好,所以他请求雍正,别让这孩子当探花了,把他降为二甲吧。
张廷玉说:“天下人都想考上前三名,我家已经有好几个做官的,把这个荣誉,让给普通人家吧。”
雍正听了,大为感动,于是,将张若霭降了一名,改为二甲第一名。
然后,又专门发布谕旨,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详细说了一遍,目的是表扬张廷玉的公忠体国,大公无私。
04
所以你看张廷玉这个人,既有过人的才干,被人代替不了;又为人这么谦退,处处为皇帝着想。
那当然深得皇帝的喜爱。
因为他不贪污,所以在雍正朝,皇帝先后多次对他进行过赏赐,赐给他的银子,动不动就上万两,还给了他一所当铺,让他过上了舒服的生活。
因为张廷玉不主动为自己、亲人、朋友谋私利,所以雍正皇帝对于他的孩子就特别照顾,他的孩子张若霭后来做官也很顺利,雍正一看到他,就想到他父亲辞退探花这件事,所以总是提拔他,年纪轻轻就做到了礼部侍郎。
有的人说,哦,我明白了,张廷玉做官最大的窍门就是没有私心。
不对,这还不是张廷玉做官的最核心的窍门。
截至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在政治最高层四十多年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靠的是他身上另一个特质:超人的谨慎。
我们说,伴君如伴虎。
为什么汉语中会有这样一个成语呢?因为人们从历史中总结出,在皇帝身边,陪王伴驾,确实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
张廷玉熟读经史,专门研究过历代大臣为什么会犯错误。
他认为,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性格过于刚直。
比如比干这样的大臣,当着商纣王的面批评他不仁不义,不讲方式方法,下场当然很悲惨。
二是只从天下大公出发思考事情。
比如岳飞,他只从国家民族角度去考虑问题,却不顾及帝王个人的心理隐私,成天劝宋高宗把徽、钦二帝接回来,却不替宋高宗考虑把他们接回来,宋高宗怎么办,所以以国家利益去挑战帝王的一己之私,终至非死不可。
三是权利过大,又不知道谨慎。
历史上倒霉的丞相大多数是因为这个原因。
皇帝和丞相性格不同、经历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一起。
和皇帝冲突多了,这个宰相最后难免倒霉。
四点是比较有清朝特色,不能“好名”。
这是什么意思呢?好名,就是追求个人的名誉,爱惜自己的名声。
这应该是好事啊,但是在清朝有不少大臣因为“好名”而倒霉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清朝皇帝看来,你处处维护自己的名声,追求人格完美,这就不利于事事听主子的,不愿意给主子干脏活儿。
张廷玉一生为人,特别谨慎小心,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这一天的大事小事都在大脑中过电影般,细细梳理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如果有,第二天怎么弥补。
第二件事,是把带回来的草稿什么的烧掉,家里从来不留文件书信什么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清代文字狱厉害,留下文字,就是留下把柄。
他在朝中为官多年,从来不和外省的官员通信,为的是避免皇帝猜疑。
张廷玉给雍正服务了十三年,可以说,几乎雍正朝的每一项重要决策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我们翻遍清史,却找不出他做过什么大事的记载呢?
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把所有功劳,都记到皇帝头上,从来不提自己的贡献。
当时许多大臣都是经过张廷玉的推荐而受到雍正重用的,但是这些人却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提拔起来的,张廷玉见到他们也从来不说。
这确实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绝顶功夫。
因此从康熙开始,三代皇帝都对他这点极为赞赏。
只有这样的人,皇帝用起来才放心。
张廷玉真是把“臣道”研究到家了。
所谓的太上皇指的是退位之后的皇帝,也就是现任皇帝的父亲。比如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太上皇,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清乾隆帝等等。若要说哪个朝代的太上皇最多,当属唐朝,一共出了五位太上皇。
李渊
一、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政变赶下台的开国皇帝,公元626年,时为天策上将的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政变结束之后,李世民立即派大将尉迟恭进宫软禁李渊。
李渊由于大势已去,加上一日之内痛失二子而心灰意冷,先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禅位给李世民。假如李渊贪恋权力不退位的话,可能难逃被杀的下场。
李旦
二、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是继李渊之后又一位被逼退位的太上皇,其兄唐中宗李显被废之后,李旦登基为帝,几年之后被武则天所废。唐隆政变之后,李旦复位,但其子临淄王李隆基,威望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旦复位数年后,就退位为太上皇,传位于李隆基。
如果李旦眷恋权力的话,最后可能难逃被政变和软禁,甚至被杀的下场。李隆基的哥哥,原来的太子李成器很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主动把太子让给他,最后得以善终。
李隆基
三、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早期英明睿智,具有无比精准的知人之明,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开元晚年,李隆基志得意满,追求享乐,疏于朝政,在加上年老昏聩,导致朝堂被小人把持,忠臣贤良尽遭贬低。
天宝十四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叛乱过后,唐朝从此内忧外患不断,由盛转衰。曾经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李隆基尽失人心,大势已去,被迫退位为太上皇。
李诵
四、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是个很悲催的皇帝,他是历史上在太子最久的皇帝之一,也是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顺宗当太子期间,备受猜忌苛责,以致于心理扭曲,身体垮掉。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在位仅八个月就被宦官逼迫下台了。
影视剧照
五、唐昭宗
唐朝的皇帝自安史之乱后,大多被宦官挟制欺凌,唐昭宗李晔就是其中之一。起初昭宗为了消灭李克用树立威望,但最后失败,还被人软禁了三年,才重新换到长安。
唐昭宗自此性情大变,宦官刘季述等人害怕被杀,因此拥立太子即位,软禁并逼迫昭宗退位为太上皇。宰相崔胤为了夺权,说服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打败了宦官,拥立昭宗复位。
历史上很少有皇帝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朝中将军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将军们手里通常掌握着兵马大权,若是再娶得皇帝的女儿,对皇权无疑会产生一些威胁,所以说,历史上的将军很少娶公主,以免犯忌讳。大将军卫青曾娶了平阳公主,这是为数不多的特例,甚至,卫青还有点史无前例的意思。
原因有三:
其一,卫青遇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君主。史书记载,当汉武帝得知平阳公主喜欢上卫青后,会心一笑,说:“当时我娶了卫青的姐姐,现在这家伙还要娶我的姐姐!”两人姐夫小舅的身份互换,自然十分有趣,汉武帝非但没有反对,反而促成了这桩婚姻。
从这就能体现出汉武帝这人有点“另类”,不拘小节,根本不在乎那些避讳。
其二,卫青曾在平阳公主的手下当仆人,这是众所周知的,正因为有过这么一段经历,让两个人相互了解。卫青一步一步从家仆逆袭为大将军,他的努力被平阳公主尽收眼底。
甚至,在汉朝和匈奴连年大战结束后,平阳公主想给自己选一个夫君,周围的人都推举卫青。平阳公主对这些人笑着说:卫青曾是她的仆人,怎么做丈夫呢?
这些人说:卫青如今已是大将军,地位今非昔比,普天之下没有比卫青更适合平阳公主的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当时已贵为皇后,为汉武帝育有三子,卫青的确是当时最适合平阳公主的人选。
其三,平阳公主在此之前已经嫁过两次了,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条件已经大不如前。虽然说,汉朝人对这种事不是那么看重,但是,一个已经嫁过两次的女子若在挑三拣四未免有些不妥。
于是乎,卫青就这样把平阳公主娶回家门,在后来一直谨慎的与公主相处,步履薄冰深怕犯了皇帝的忌讳。
然而,他的地位实在太敏感了,最终还是犯了汉武帝的忌讳,后来再没得到汉武帝重用。站在汉武帝的角度,卫青攥着兵马大权,姐姐是母仪天下的皇后,妻子是公主,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皇权,实在得防着点。
当时还有一位将领霍去病,在跟匈奴的作战中发挥了十分优秀的战略才能,民间传说,在其得胜归来后汉武帝曾想着把卫长公主嫁给他,但是,被他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拒绝了。这句话的确是霍去病说的,也充分展现了这位大将的雄心壮志,然而,汉武帝把卫长公主嫁给他这件事却有点子虚乌有的意思了。
霍去病是卫青的侄子,所以说,卫子夫的女儿卫长公主就是他的表妹,虽然两人是表亲,但鲜有交集。卫长公主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孩子,也是整个汉朝唯一一位身为皇帝之女被封为长公主的,可见,汉武帝有多喜欢她。
倘若像网友所传,卫长公主想嫁霍去病想到发疯,汉武帝怎能不成全女儿?况且,史籍记载卫长公主曾有过两段婚姻,在这两段婚姻中与丈夫感情都十分融洽,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曹襄,第二任则是历史上著名的骗子栾大。
霍去病的想法与舅舅有些相似,那就是不养门客士人,以免汉武帝忌讳,所以说,即便汉武帝将卫长公主许配给霍去病,他多半也不会同意。
历史上有一位公主嫁给将军后还发生过很有趣的事。
薛万彻本为隋将,后与兄长薛万均同自幽州降唐,因征讨梁师都有功,授车骑将军,随罗艺四处转战其他起义军,投入太子李建成幕府,受其赏识。玄武门之变时,率东宫兵马力战,甚至反扑秦王府,直到李世民派人出示以太子首级,他才放下武器带领数十骑逃入南山。后来唐太宗赏识其武勇,屡次遣使招谕才复出拜将。
唐太宗把丹阳公主(李世民的妹妹),嫁给大将薛万彻,丹阳公主觉得丈夫有点蠢笨,很没面子,所以,跟薛万彻搞起冷暴力,不跟他同房,之后,听闻此事的唐太宗打算插手调和一下他们的夫妻关系。
李世民在皇宫中安排宴席,把公主和驸马们召集到一起,同时,暗中嘱咐其他人一定要在席间多多称赞薛万彻。宴席进行的时候,丹阳公主的姐妹夫们每人都对薛万彻赞誉有加,使得丹阳公主觉得十分有面子,喜出望外。李世民直接对其评价道:“当今名将,唯李勣、江夏王道宗、万彻而已。勣、道宗虽不能大胜,亦未尝大败;至万彻,非大胜即大败矣。”
并且,唐太宗趁势把自己贴身佩戴的宝刀拿出来,当作跟薛万彻做握槊的赌注。在两人游戏途中,李世民故意放水输给薛万彻,当即将宝刀送给了薛万彻。丹阳公主一看,对丈夫的态度大有改观,在这场宴会结束后更是跟薛万彻同乘一车,相依相偎着回了家,当晚就同房了。
古代的将军之所以不想娶公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带兵打仗期间将军通常不会带着家眷:
一是战场形势多变无法照顾;
二是家眷通常会留在都城当作皇帝掌控自己的“人质”,娶公主为妻大大的不妥。
还有古代的公主通常都娇生惯养,脾气蛮横,叱咤战场的将军又有几个能忍受妻子白眼呢?
罗马帝国曾出现过无数暴君,但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尼禄,他荒淫无道,挥霍无度,甚至制造出弑母这种丧失人伦的暴行。对于这样的暴行,尼禄的母亲阿格里品娜不仅不恐惧,反而高兴地大叫:“只要他能成为皇帝,就算被杀又有什么关系?”
阿格里品娜出身贵族家庭,其母被称为大阿格里品娜,是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外孙女,而她就是屋大维的外重孙女,出身高贵至极。而她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罗马猛将日尔曼尼库斯,此人素有名望,还险些当上了皇帝。
阿格里品娜自出生后,就生活在一个极其扭曲的家庭。史料记载,她天生丽质,容貌姣好,身材出众,即使到了年纪渐老仍保有十分曼妙的曲线,被儿子尼禄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阿格里品娜的兄长是著名的暴君卡里古拉,而此人也是极端无耻之辈。在阿格里品娜14岁那年,好色如命的卡里古拉竟然向她伸出了毒手,将其强暴。
痛苦的童年阴影,让阿格里品娜的心智极端扭曲,她一生向上攀爬,她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阿格里品娜先后嫁了3次,她的第一任丈夫很快就死了。第二次她嫁给了一个富翁,并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此人就是后来的暴君尼禄。
据说,尼禄出生之时,是脚先伸出了娘胎。随后,阿格里品娜赶紧找占星术士给儿子算命,术士说:“不得了!不得了!这个孩子未来贵不可言,未来将是帝国的皇帝。不过,他未来恐怕会杀死自己的母亲!”
听到这句话,普通的母亲恐怕会大惊失色,但是阿格里品娜却不会,能够穿上皇太后的紫袍,就算被千刀万剐又如何?于是她欣喜地说:“只要让他当皇帝,被杀又如何?”
儿子一天天长大,阿格里品娜开始嫌弃自己的第二任丈夫,认为他胸无大志,恐怕会阻碍自己儿子的称帝之路,于是用毒药杀死丈夫。随后,她冒天下之大不韪,嫁给了当时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要知道此人是阿格里品娜的亲舅父。著名史学家塔西佗评价阿格里品娜:这简直不知人间羞耻为何物。
嫁给克劳狄皇帝后,儿子尼禄的称帝之路自然顺畅了不少。然而,挡在尼禄面前的还有克劳狄皇帝的亲儿子布里塔尼库斯,阿格里品娜除了给丈夫吹枕头风以外,还不断发挥自己的下毒“特长”,每天给丈夫吃慢性毒药。当克劳狄一世同意将尼禄立为皇子后,其人也在毒药的作用下奄奄一息,很快就死了。于是乎,尼禄就这样当上了皇帝。
尼禄称帝后,阿格里品娜还不放心,于是她又亲自下毒,杀死了克劳狄一世的亲儿子。如今,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自己儿子的地位了。
尼禄当皇帝后,一开始还装作励精图治的样子,后来就开始放纵自己,不理朝政。对于他的母亲,尼禄感到十分厌烦,渐渐和她疏远。阿格里品娜为了重获儿子信任,还会在尼禄微醉之时,穿着妖艳的衣裳会见儿子,据说还发生了令人震惊之事。出于和谐考虑,笔者就不说细,大家可以自己看塔西佗的《编年史》。
虽然阿格里品娜极力讨好儿子,但是暴虐的尼禄已经对她的贪恋权势恨之入骨,决定将她杀死。
一次,尼禄邀请阿格里品娜共进晚餐,随后用船将她送回去。然而尼禄早就派人在船上做了手脚,出发后很快就下沉。危机之时,一位侍女高喊:“救救皇太后!”结果立即就被乱棍打死。好在阿格里品娜水性好,竟自己游到了岸边,回到了家。
尼禄见母亲没死,于是派另一队杀手赶往母亲的家。当时阿格里品娜正瘫软在床上,还没有从刚才的险境中回过神来。正在她惊魂未定之时,杀手们已经围住了她的床。一名士兵先用木棍敲打她的头,打得她头破血流;随后一位百夫长抽出短剑要杀她,阿格里品娜一跃而起,指着自己小腹说:“刺啊!往这里刺!”于是百夫长一剑剑的刺了下去,临终前这名太后还在喊:“儿子挥刀杀母亲!”
就这样,这名利欲熏心,甚至不惜用毒害他人方式上位的美人就这样死了,还死在了自己大逆不道的儿子手上。犯下如此暴行后,即使连尼禄都很不安。他整晚都呆呆地坐在床上,一句话也没和周围人说。
据史料记载秦琼的父亲名叫秦彝,还有个姑姑嫁给了靖边侯罗艺,罗艺和秦彝都是北齐的官员,罗艺的儿子叫罗成,所以秦琼和罗成是表兄弟,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灭了北齐,杀死了秦彝,罗艺投降了隋朝。
父亲死后秦琼随母亲隐姓埋名生活,秦家和罗家从此失去联络,秦琼长大后,师傅交给他祖传的“秦家锏法”,由于从小生活比较艰苦,秦琼在母亲的教导下,非常懂事,而且为人非常仗义,武功很好,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很多绿林好汉,程咬金、单雄信等等。在江湖上人称“小孟长秦叔宝”,后来在山东历城做捕快,相当于现在的警察,由于为人仗义疏财,工作能力突出,被当时隋朝的大元帅靠山王杨林相中,收为义子,名列“十三太保”,可谓是官运亨通,政治前途很光明,在秦母过六十大寿的时候,黑白两道的人都来祝寿,因为秦琼路子比较宽啊,程咬金和尤俊达以前截过靠山王的银车,在这期间程咬金被抓,为了救程咬金,劫了监狱,造了反,一起上了瓦岗山。
在这之前,秦琼因为过失杀人,被刺配河北充军,结果正好跑到罗艺的地盘上了,就这样秦琼认了姑父和姑妈,还多了个表弟,时间长了,这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练武,都想学对方的武功,就这样秦琼教罗成锏法,罗成教秦琼枪法,两个人都藏着私心,各自都留了一招,秦琼留了“杀手锏”,罗成留了“回马枪”,但是都不放心,随后两个人对天起誓,罗成说:“我如果藏有私心,留有一招半式,就让我万箭穿身,不得好死”,秦琼也说:“那就让我口吐鲜血,不得好死”,造反之后,都上了瓦岗山,最后又都投降了大唐李渊,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后来,刘黑闼反唐,罗成带兵平叛,中了诡计,被掉进了陷马坑,万箭穿身而死,一代英雄,天下武状元,冷面寒枪俏罗成,就这样死在了小人手里,尸首都没有留下。
秦琼活了将近70岁,渤辽王造反,秦琼为了和尉迟恭争夺帅印,金殿之上比武,力举石狮子口吐鲜血而亡。死后,秦琼被封为门神,待遇也不错。
秦琼和罗成的死,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都和自己曾经发过的毒誓如出一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具体二人到底是怎么死的,都已经成为历史和过去,已经无从考证了,只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个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故事就是故事 大家不必当真。
历史终究是历史,但是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明,虽然秦琼和罗成的故事,无从考证,但是也在教育我们活在当下的人,做什么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