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怎样继承康熙皇位的,在继位的当时以及后世都引发了诸多的疑问与指责,不仅使它与‘顺治出家’、‘同治之死’、‘光绪之死’一起成为清史四大疑案,更引发了经久不衰的史学界争议与研究,并为民间野史传说文化的延续传承提供了素材,为现今清史题材的文兿创作创造了大量的想像空间。
千古一帝明君康熙不可能事先没有权衡利弊;其次,康熙遗诏早在康熙五十四年就已撰写好,所差的只是没有将继位人名写上去,且其也曾多次说与诸臣工知:“定择一坚固可托之人”,所以很难相信康熙临终前没有选定继位人、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康熙生前迟迟没有宣布继位人,相信一方面是从做父亲的角度出发,不希望在生前见到“停尸不顾、束甲相争”的人伦悲剧;另一方面则是更多地从皇帝的角度出发,生前平衡多股政治势力,希望可以稳定政局,不会因此而导致天下大乱。
有关雍正继位真相现今学术界关于雍正继位的研究观点大体为三种:篡位说、合法继位说以及自立说,哪一种都有自己的论点论据,而哪一方又都缺少足以定案的历史铁证,到底历史的真相如何,还须各位朋友细细体会,而这也正是我为什么不将此博文起名叫[雍正继位真相]的原因所在。写作与研究争论纷呈的历史疑案应秉承端正严肃的科学态度,不能‘想当然耳’,尤其忌讳先入为主和对历史人物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样才能将历史客观地一代代传承下去。有关雍正继位的真相到目前为止一直都还是谜,而在目前所能见到的证据条件下,任何‘真相说’都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的,真相还有待世人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
一、康熙与雍正其人
康熙传位、雍正嗣统,对于这两位君主和两朝政治都是重大的事情,对其后的清史发展更是产生了深邃的影响,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两位君主生平。
康熙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名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第三子,八岁继位,十四岁亲政,十六岁时初露锋芒一举铲除螯拜奸党,巩固了皇权,而后励精图治,毕其一生共对清朝发展做出了八大贡献: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即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顺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
为促进农业生产,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在此基础上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康熙时的大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那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嫡长子允礽(原名胤礽,雍正继位后为避其名讳,将众兄弟的‘胤’字一律改为‘允’字,故在此称之为允礽,其他皇子亦同此例)为皇太子,十六年(1677年)生第三子允祉,次年(1678年)十月生第四子胤禛,二十七年(1688年)生第十四子允禵。自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废黜皇太子允礽始围绕嗣统所引发的一系列党争使康熙身心疲惫,无限烦恼,直到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撒手尘寰才自行解脱,享年六十九岁,谥号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清东陵(今河北遵化),名景陵。
胤禛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加封为雍亲王,康熙殡天当日于畅春园即皇帝位,年号雍正。
雍正在位短短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是“改革”,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雍正改革成就,列举以下六点:
第一、整顿吏治。
康熙晚年,身患中风,标榜宽仁,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在长年皇子生活中,对皇父晚年弊政,看得较为清楚。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jū);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严诫: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二月,命将亏空钱粮各官即行革职追赃,不得留任。三月,命各省督、抚将幕客姓名报部。禁止出差官员纵容属下需索地方。后以户部库存亏空银250余万两,令历任堂司官员赔补。同年设立会考府,进行审计,整顿收支。这一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与曹雪芹家是亲戚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为经济亏空而被革职抄家。《清史稿·食货志》说:“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史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说明雍正整顿吏治的成效。
第二、密折制度。
康熙朝有奏折,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事的官员100多人,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奏折运转处理程序,因“阁臣不得与闻”,而避开阁臣干预,特别是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
第三、设立军机处。
在清初,重要的军政机构有三个:一是议政处,二是内阁,三是军机处。议政处源自关外,主要由王公贵族组成,称议政大臣,参画机要。后设内三院,即后来的内阁。军务归议政处,政务归内阁。议政处的权力逐渐减弱,到乾隆朝撤销。内阁,仿明朝制度,逐渐排斥议政处于机务之外。而军机处建立后,军政要务归军机处,一般政务归内阁。军机处权力远在内阁之上,大学士的权力为军机大臣所分,逐渐排斥内阁于机务之外。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有一定实权。内阁宰相,名存实亡。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极端。明代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如诏令由内阁草拟、经内阁下发,阁臣对诏令有权封驳。但是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许臣下阻挠旨意。
第四、改土归流。
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由世袭土司进行管辖。此前已有“改土归流”的举措,但雍正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一样。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民族与边疆问题,东北地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已经解决;东南的台湾、北方的蒙古,到康熙时已经得到解决;西南的民族问题,雍正时已经解决;新疆和西藏,到乾隆朝得以解决。
第五、摊丁入地。
中国过去土地和人丁分开纳税。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但此前出生的人丁还要缴纳丁银。雍正推行丁银摊入地亩。这项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从法律上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贫穷无地者的负担。就这一点来说,摊丁入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自“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后,特别是实行“摊丁入地”制度之后,社会人口,急剧增长。道光年间,人口之数,突破4亿。
第六、废除贱籍。
贱籍就是不属士、农、工、商的“贱民”,世代相传,不得改变。他们不能读书科举,也不能做官。这种贱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dàn)户等。在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他们男的从事捕蛙、卖汤等;女的做媒婆、卖珠等活计,兼带卖淫。这些人“丑秽不堪,辱贱已极”,人皆贱之。在陕西,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权后,将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身陷火坑,陪酒卖淫,受尽凌辱。安徽的伴当、世仆,其地位比乐户、惰民更为悲惨。如果村里有两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当、世仆,有如奴隶,稍有不合,人人都可加以捶楚。广东沿海、沿江一代,有疍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苏苏州府有丐户,也为贱民。雍正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疍户等,命令除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雍正于十三年(1735年)八月崩于圆明园(其死因也甚可疑,一直有学者在研究,我认为雍正系服食丹药过多中毒而死),享年五十八岁,谥号宪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清西陵(今河北易县),名泰陵。
二、雍正继位之谜从何来,雍正继位真相从何解
雍正的一生充满着神秘色彩,他的继位及死亡都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宫廷疑案。雍正是通过夺储斗争而登台的,所以至死也未能消除世间对其登基合法性的种种怀疑和猜测,而最早的争论则来源于对他的皇位篡位之说。
雍正于雍正七年(1729年)把曾静案审讯记录和他的有关上谕汇编成[大义觉迷录]一书,颁布天下学宫,强令士子阅读。就是这部书,记载了关于雍正篡位的最早的记录和雍正对它的辩白。书中列举当时民间传言:
圣祖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
先帝欲将大统传于允禵,圣躬不豫时,降旨召允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允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随将允禵调回囚禁。太后要见允禵,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嫔,都留于宫中。
雍正对这些说法所做的辩解:
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予,静摄于畅春园,朕请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应于斋所虔诚斋戒,朕遵旨于斋所至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末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塞思黑、允、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唯恒亲王允祺以冬至命往孝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贝子允,俱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此当日之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久蓄邪谋,希冀储位,当兹授受之际,伊等若非亲承皇考付朕鸿基之遗诏,安肯帖无一语,俯首臣伏于朕之前乎?
第一,合法继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雍亲王继承皇位。
(2)有康熙遗旨为证。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康熙遗诏》为证。《康熙遗诏》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改诏篡位说
持此说者认为:
(1)胤禛虽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错,让他代为天坛祭天,但不能证明康熙有意、有遗旨让他继位。
(2)康熙临终宣谕由胤禛继位,当时在场者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但却唯独胤禛不在场,所以怀疑此为雍正继位后编造出来的。
(3)假如胤禛当时代父祭天不在西郊,那么胤禛在当天曾三次受召到康熙榻前问安,《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记载:“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可见这时康熙并没有糊涂。可他为什么在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12个小时之间,三次召见胤禛,都没有当面告诉由他继承皇位?是否这反倒证明了康熙没有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继位遗旨这件事。
(4)康熙咽气之后,为什么由隆科多一人单独向胤禛宣谕由皇四子继位的遗诏?而宣谕康熙遗旨时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场?是否这个康熙遗旨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就使人们产生“雍正政变”的疑问。
(6)《康熙遗诏》自然应在康熙去世之前已经定稿并经康熙审定,本应在康熙十三日死后立即当众宣布,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可见这段记载有伪造的嫌疑。
(7)经过清史专家研究,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因此“康熙遗诏漏洞百出。”
(8)雍正死后不埋在清东陵而埋在清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顺治。
(9)雍正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似有“杀人灭口”或有口不能说之。
(10)雍正继位后杀年羹尧、隆科多是为了“杀人灭口”。
第三,无诏自立说
持此说者认为:
雍正既未改诏,也没有关于他的继位遗命,他是乘康熙驾崩之机,纠合同党用谋略手段自立为帝的。
立储与继位就是权力变迭,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政治变动,直接关系到政权统治的稳定,对国计民生影响巨大,所以自古以来为了储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惨烈斗争屡见不鲜,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足以证实斗争之残酷。说雍正奉遗诏继位,的確是有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又显得不足。但有一点却是各派学者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在雍正继位之前,众皇子之间的确存在一场夺储斗争,而这场皇位争夺斗争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前前后后竟达40多年,而雍正继位无论其是否合法都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