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乾封二年(667年)十月,在辽东战场的军营中,一支唐军正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迅速集结着,从他们整齐划一、严肃紧张的行动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平日训练有素的善战之师。为首一人须发苍白,体格强健,身披白色战袍,端坐膘壮战马之上,手持方天画戟,表情凝重,若有所思,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此刻正密切关注着高句丽军的动向。他就是唐朝第一猛将薛仁贵。
这已是薛仁贵身负皇命,第二次率领金戈铁马踏进辽东这片土地了。第一次来的时候,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那时的他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以单枪匹马取敌将首级而一战成名。此刻,唐太宗已经带着生前未能平定高句丽的终身遗憾去了,而薛仁贵也由昔日的少年战士成为年迈将军。由于高句丽人的反复无常、恣意挑衅,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将军再次回到这片熟悉的战场上。
不久前的新城一战,唐军虽然取胜,却遭到了高句丽军的夜袭,若不是他早就有思想和战略准备,关键时刻率军神兵天降,把处于劣势的局势瞬间扭转过来,并杀敌数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围,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眼下的金山战役,高句丽人会不会旧计重施,参与战斗的唐军会不会重蹈覆辙,这都让他多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未雨绸缪,绝对没有错。
果然,高句丽军又杀过来了。不过,这次遭遇的不是小股军队的袭击,而是10万高句丽大军的伏击。唐军将领庞同善和他率领的部队,突遇强敌,措手不及,全面崩溃,落荒而逃。高句丽军见形势大好,在后面穷追猛打,企图逆转整个辽东战局。危机时刻,薛仁贵率本部兵马像一把尖刀冲杀出来,将敌人大军拦腰截断,敌军顿时大乱。经过一番奋力厮杀斩敌首五万人,大败高句丽军,挽回了溃败的局势。唐军乘胜攻占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最终赢得了金山之战的巨大胜利。
金山之战,可以说是唐初用兵辽东中罕见的大规模遭遇战,是平定高句丽四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此战基本消灭了高句丽精锐部队,为唐军彻底平定高句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高宗听到获胜的捷报后,亲笔写诏书慰劳薛仁贵:“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敌,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
“宜将剩勇追穷寇”,薛仁贵并没有陶醉在香浓的庆功酒和将士的欢呼声中,而是选择了继续进发,彻底平定高句丽。十一月底的辽东地区,北风凛冽,天寒地冻,四处白雪,万里冰封,薛仁贵命令全体将士身穿具有“保护色”的白衣,迅速出兵扶余(今吉林四平),仅用了14个小时,就斩杀俘虏敌人万余,剩余敌军四散溃逃,据考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利用保护色的战役。乾封三年,素以坚固著称的扶余城被薛仁贵的2000人马攻下,其他40余座城池相继向薛仁贵投降。
薛仁贵的大军一路急行,兵不血刃地抵达平壤城下,与行军大总管李绩等诸路大军会师,并攻破平壤。薛仁贵亲自接受高句丽国王投降,史载,高句丽国王高藏在向薛仁贵投降签字的时候,连抬头看薛仁贵的勇气都没有。自此,自西汉王朝后期即立国于我国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被唐朝灭亡,唐王朝将高句丽活动地域纳入了直接管理的统治体系,高句丽正式成为中华版图和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这种一统天下的硕果,也让薛仁贵老泪纵横,如释重负。因为平定高句丽,是隋唐四代帝王的梦想,如今终于在唐高宗这一代,在薛仁贵手里得到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