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未解之谜:是谁带着传国玉玺跳海

  崖山海战是南宋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一场较量,这个北方的游牧民族被看做是第一个征服中国内陆的民族。崖山海战北方游牧民族的胜利,意味着南宋的灭亡。此后,元朝便建立了。对于崖山海战我们 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这些谜题是什么?一起接着往下看。

  崖山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海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抵抗异族侵略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十万人殉国

  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厓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崖山海战南宋为何战败

  根据史料记载,此次海战的兵器主要是“弓弩、火、石”,元军方面一度利用俘获的乌疍船“载草灌油,乘风纵火”,但并不成功。于是最终决定战斗走向的就是最单纯的刀剑砍杀和弓弩互射。然而,宋军以哀兵决死之态迎战,虽然在人数和舰船数量上占优,面对元军的追击部队,依然战败。从战船数量上看,宋军“大舶千余”,虽然不可能全是战舰,但元军只有420艘参战,大舰更不如宋军。

崖山海战

  论双方的实力,一方是业已占领全国的元朝,另一方则是盘踞一岛之地的南宋,自然是完全不对称的军事抗争。但是,就崖山战场的局部而言,并不是这样。从人数上看,即使考虑到20万南宋军民中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军人数量也当有数万之众,与元军相比可能还是占据优势的。

  有学者指出,在元军方面,张弘范军先到东北出口,才发现“其北浅,舟胶不可进”,说明仓促之中,元军的战前侦察也并不充分。

但他们占据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断了宋军的退路,二是切断了海上的补给,瞬间对宋军造成了致命的威胁。狭窄的海湾又不便于船舰数量较多的宋军施展。为生存计,其实也只能先与张弘范军决战。后人根据水文情况推算,认为完全可以利用潮涨之机,让一部分战船从东北出口驶出,再绕到西南,对元军实施腹背夹击。但张世杰顾虑军队屡败,士气不振,未能先发制人,这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败笔。

崖山海战

  此时,宋军“舟中粮犹可支半年”,但张弘范截断宋军水道,宋军“食乾饮咸者十余日,皆疲乏不能战”。八天后,李恒舰队占据了崖山港的东北出口,完成了对宋军的南北合围。

  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中流砥柱。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崖山海战未解之谜:是谁带着传国玉玺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