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的故事:立志游遍祖国河山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他鄙视权贵,拒绝仕途,博览群书,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在旅途中,徐霞客总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露宿残垣,寄身草莽,仍坚持燃枯草照明,以笔为记。这些游记涉及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笔优美。《徐霞客游记》是他用毕生心血谱写的一曲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歌,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园地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徐霞客.jpg

  听白发先生唱读诗文

  淡淡的阳光,透过窗前的丁香树射进私塾的屋子里。头发银白、脸庞瘦削的老师一阵轻咳之后,正襟危坐,用庄重的语调唱读起《荀子》中的一段文章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读了一段以后,学生们照例开始背诵,屋子里顿时一片琅琅读书声。过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神态严肃地叫着徐霞客的名字:“你来背诵荀子《劝学》篇!”

  徐霞客声音爽朗、流利而又从容不迫地把文章背诵出来了。小伙伴们向他投来了敬佩和羡慕的眼光。老师含着微笑,赞许地说:“弘祖确实是一个读书用心的好孩子!”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江苏省江阴马镇的一座深宅大院里。5岁的时候,就去了私塾里开始他的学习生活。

  徐霞客就在这种诗书文章的教化之中,慢慢地长大。

  立志游遍祖国河山

  课间休息的时候,私塾的小伙伴们都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各人的志愿。有的说,准备将来参加乡试(乡试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考试制度,每三年由统治者派人在省城督考一次,考中的人叫举人);有的说,要研究医书。一个姓钱的小伙伴问徐霞客:“你的志愿是什么呢?”

  徐霞客顺手用蘸满墨汁的毛笔,别开生面地在纸上写下了12个字:“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意思是说,有九州土地,要跋涉八州;有五座大山,要攀登四座。徐霞客抬起头来,指着纸上的字,望了望小伙伴们说:“这就是我的志愿。”小伙伴们围着徐霞客,他豪情满怀地说:“一个有志气的人,应该朝现碧海,暮登苍山。”这饱含稚气但又圆浑挺拔、苍劲有力的笔迹和他的一席话,充分展示了徐霞客立志遍游祖国山河的宏伟志向。

徐霞客1.jpg

  晚上,月光如水,泻进徐霞客的书房。他坐在紫檀色的木桌旁,把油灯拨亮,专心致志地做起功课来。桌子上散放着经史书籍。他有时还在经书下面放着《舆地志》、《山海图经》和探险游记一类的地理知识书籍,他唯恐被双亲发现,说他不读正经书。他对这些地理知识方面的书籍入了迷,读着,读着,他眉飞色舞,用手轻轻地拍着案,口里啧啧不绝地赞叹:“好,真好!”

  夜阑人静,徐霞客常通宵达旦,刻苦读书,一点点积淀知识与智慧。

  迈向大自然的第一步

  徐霞客出生在明代末年,那时我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后期,农业、手工业和交通业有了相当的发展。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知识界,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他们摆脱了“面壁读书”的羁绊,不再去谈论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空道理,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总结。

  徐霞客博览群书,善于独立思考,对于各种问题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次,他对私塾里的小伙伴说:“我发现从前人写的地理书,互相抄录,因袭附会,往往缺乏实地考察。所用资料,也并不完全可靠。就是专门记述河流和山脉的书,也只是谈到中国的事,不知道世界之宽之大。”其他小伙伴读的书没有徐霞客读得多,听着徐霞客的评论惊呆了。徐霞客接着说:“要想了解祖国地理面貌的真实情况,就必须进行实地考察。”

  登上远游的征程

  1607年,阳春三月,在徐霞客的房间里,点着油灯。房间布置得简朴,古香古色,几本线装书横七竖八地摆放在床头。徐霞客正在昏黄的灯下治理行装,准备远游。他年迈的母亲爱抚地对他说:“身为男子,应当志在远方!”鼓励他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特地为他缝制了远行时戴的帽子,以壮行色。

  第二天拂晓,古老的村庄从酣睡中醒来,炊烟袅袅。母亲很早就起床了,走到村外为儿子送行。徐霞客心想:父亲已经故去,现在自己要远行,母亲将一个人留在家中,心里感到一阵酸楚。但他一想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远游的决心便更加坚定了,他挥手告别,毅然登上了征程……

  “身为男子,应当志在远方!”母亲的教诲深深地烙刻在徐霞客的心中。

  徐霞客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时代对他的要求。他22岁那年,穿着布衣草鞋,携带着简单的行李,生平第一次游览了太湖,迈出了向大自然探索的第一步。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徐霞客的故事:立志游遍祖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