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教袭击皇宫事件:清朝尽显外强中干的面貌
嘉庆年间,天理教在滑县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已经被朝廷所注意,而不为人注意的确实朝廷中却有太监是天理教徒,而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着功占皇宫,尽管涉事林清和太监们正在紧锣密鼓,但嘉庆皇帝一无所知,还只是惦念滑县的天理教,盘算回到皇宫如何出招...
嘉庆年间,天理教在滑县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已经被朝廷所注意,而不为人注意的确实朝廷中却有太监是天理教徒,而他们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着功占皇宫,尽管涉事林清和太监们正在紧锣密鼓,但嘉庆皇帝一无所知,还只是惦念滑县的天理教,盘算回到皇宫如何出招...
明太祖朱元璋,自从坐上皇位,一直到七十岁驾崩,三十年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堪称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努力,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轻松一些,希望大明王朝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然而,仅他去世的240多年后,江山就亡于崇祯帝朱由检之手,这或许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事情。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自缢于煤山,这也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在京城被攻破之前,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没有一人前来,身边只有一位名叫王承恩的太监。此时他才真正看清楚那些大臣的面目,无奈地说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曾经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党人士,此时却抛弃了他们的皇帝,各自寻找出路,其中大部分都准备投靠新主子。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崇祯帝当初不杀魏忠贤,明朝绝不会那么快灭亡,只因魏忠贤有能力为皇位筹措军费,这一点非常关键。
魏忠贤本为市井无赖,好赌成性,欠下了不少债,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因攀附于朱由校的奶妈客氏,逐渐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权势滔天,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为了把持朝政,魏忠贤排斥异己,铲除了一大批东林党官员,并且贪污了不少银两。
客观来说,魏忠贤虽然劣迹斑斑,但他并非一无是处。当时东林党的大臣反对向商人手工业者和矿主纳税,他们本身就代表着当时大地主的利益。魏忠贤深知,如果不像商人及矿主纳税,朝廷财政会日益匮乏,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国库空虚的,拿什么来养活军队。
在魏忠贤掌权的几年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向那些有钱的矿主及商人征税,保证了朝廷正常运转。然而,崇祯帝一上台,就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被迫自缢,重用东林党官员,并且废除了矿监政策,仅靠百姓的赋税维持。
此时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发生了连年的天灾,许多地方几乎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先后爆发了起义。另外,北方的后金日益强大,屡次对明朝边疆侵袭,国库捉襟见肘,此时崇祯才意识到缺钱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于是,他就想让那些大臣捐款救急,几乎没有一人愿意,纷纷表示自己也很穷。
就这样,连年的征战及赈灾,掏空了明朝的国库,被李自成轻松攻破京城。然而,在李自成的威胁下,那些明朝大臣立马把家产拿了出来,少则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白银。若崇祯得知此事,估计会气吐血,不知他死前有没有后悔除掉魏忠贤。
战国时期,秦国本为边陲的弱国,但通过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曾经的楚、赵等国则相形见绌。秦国强大后,日渐走上了扩张的道路,秦昭襄王时期,战神白起横空出世,他几乎百战百胜,惊人的战绩令六国胆寒,为秦国立下了不朽战功。令人遗憾的是,战神白起的命运相当凄惨,不是战死沙场,而被小人范睢的九个字所害死。
白起,嬴姓白氏,其祖先是秦国公族,但他的成功全都是自己一刀一剑拼出来的。白起少年时就沉默寡言,阴忍果断,对兵书如痴如迷,当同龄的孩子穿着开裆裤玩泥巴时,白起就独自模拟排兵布阵,这也决定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十五岁时,白起开始从军,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逐渐获得了秦国重臣穰侯魏冉的赏识。经过魏冉的多次观察,发现白起不仅战斗力强悍,更具有过人的智慧才能,就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对他悉心培养。公元前294年,白起被任命为左庶长,带领秦军攻打当时韩国的新城,逐渐崭露头角。
次年,白起升迁为左更,并在对韩魏联军的作战中,指挥秦军斩获敌军24万首级,并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从此之后,白起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是吊打六国军队,一生歼灭敌军过百万,因此被后人成为“人屠”。而白起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战争,则是著名的“长平之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长平之战中,在白起的率领下,秦军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直到灭国也没有恢复过来。战后,白起准备一鼓作气灭掉赵国,而他接到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信了小人范睢之言,答应了韩、赵割地求和,不仅大乱了白起宏伟的军事计划,更使秦国错失了一举灭掉赵国的最好时机。
之后,赵国出尔反尔,不但没有兑现割地的承诺,还联合齐国一同抗秦。此时的秦昭王相当后悔,就再次让白起率兵攻打赵国,而白起认为此时应该让军队修养,就拒绝了秦昭王的命令。被白起拒绝后,秦昭王却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惨败,死伤无数。
没多久,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统兵,但白起认为此次必难成功,遂托病不行。最后,秦昭王暴怒,给白起下达了死命令,逼迫他带病出战。深谙用兵之道的白起,力谏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战机,但目光短浅的秦昭王认为白起这是在刁难自己,内心相当不爽,加上小人范睢的谗言,就下令令削去白起所有封号爵位,并把他赶出咸阳城。
白起刚启程时,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小人范睢因嫉妒白起,就想置他于死地,于是对秦昭王说:“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正是因为这简单的九个字,秦昭王派使者赐剑命白起自刎,白起大笑三声后,举剑自刎,一代战神就这样陨落了。
令后人惋惜的是,战神白起一心为国,却被小人范睢的九个字而陷害,这也反应了秦昭王并不是一位明君。若秦昭王有秦始皇之雄才,在白起的辅佐下,秦国一统六国的时间将会提前几十年。
在古代,每当将军带兵出征前,皇帝都要进行赏赐,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赢得战争的胜利。宋朝时期有一位将军,在出征之前想皇帝辞行,按照惯例,皇帝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令所有人都惊讶的是,他居然指着皇帝身边的两位貌美如花的妃子说“就要她俩”,堪称史上最嚣张的将军。
蔡攸,字居安,北宋末年朝廷大臣蔡京的长子,一生不学无术,却有一样常人难以企及的本领,那就是拍马屁。蔡攸二十多岁的时候,在京裁造院作监守,虽然官职不大,却有机会遇到很多朝廷大臣和王爷。此时的蔡攸已经很有心计,每次上裁造院时都算准时间,刚好能赶上朝臣退朝,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与“端王”的偶遇,而且对他毕恭毕敬。
久而久之,端王就对比自己年长几岁的蔡京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知道他是蔡京的儿子。这位端王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承了皇位,因觉得蔡攸这小伙很有礼貌,就破例赐他进士出身,并拜为秘书郎,从此开启了开挂的一生。
蔡攸压根不是做官的料,但他非常会玩,而宋徽宗也是个爱玩的皇帝。为了能够升官发财,蔡攸不想着怎么做好本职工作,而是每天揣摩皇帝宋徽宗的心思,使出一切手段讨皇帝开心,穿着短衫窄挎的戏服,脸上涂个五颜六色,杂在倡优诛儒中间,甚至多次为皇帝寻找京城的歌姬。
后来,宋徽宗又迷恋上了修道,一心想羽化成仙。蔡攸为了迎合皇帝,编造一些成仙的成功案例,还找来了很多“法力高深”的道士,陪皇帝一起修道、炼丹,并把徽宗说成神霄玉清王降世。另外,他还搜刮花石纲,大兴土木,广修殿宇来取悦徽宗,邀功请宠。
蔡攸为了争宠,连自己的父亲蔡京也不放过。当时蔡京专横跋扈,不得人心,多次受到朝中大臣的弹劾,徽宗也不得不对他降职处理。但由于蔡京手段高明,即使暂时被降职,但很快就会官复原职,多次成为当朝宰相。随着蔡攸官职的提升,感觉她父亲阻挡了自己的道路,就开始与父亲蔡京作对,多次向皇帝告发,通过各种手段排挤蔡京,从此父子反目成仇,而蔡攸则是成为皇帝宋徽宗岁宠信的大臣,而他也变得更加嚣张。
因为与宋徽宗关系好,两人讲话不遵从君臣之礼,经常嘻嘻哈哈,搞得其他大臣很郁闷。公元1122年,童贯带兵打辽国,徽宗任命蔡攸为副宣抚使。蔡攸相当兴奋,就屁颠屁颠地跑到皇宫,向皇帝表示感谢,顺便要点赏赐。当时宋徽宗和妃子正在玩耍,看到蔡攸满身戎装的过来,就对蔡攸说:“爱卿此次出征,想要什么赏赐呢?”
蔡攸听闻皇帝要赏赐自己,并看到旁边两位姿色过人的妃子,指着她们说道:“臣所求无他,只希望陛下把这两位妃子赏给臣,不知可否?”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没想到蔡攸色胆包天,居然敢直接要皇帝的妃子,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令人惊讶的是,宋徽宗居然没生气,更没有问责于蔡攸,只是一笑而过,这也没谁了。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宋徽宗把儿子打晕,强行禅位于他,自己带着童贯、高俅等逃跑,任命蔡攸为上皇行宫使。被打晕的人,就是之后的宋钦宗。宋钦宗继位后,立马把蔡攸贬为大中大夫,后在大臣的屡次上书下,宋钦宗赐死了蔡攸,结束了他传奇而可耻的一生。
有一句话说的好:“男人天生是为了征服天下,而女人则是征服男人”,这才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说法。唐太宗李世民,本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从太原起兵反隋后,一直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征战沙场,毫不夸张地说,大唐王朝的大半个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
本来李渊曾对李世民承诺过,在一统天下后,把他立为太子,也就是之后的皇位继承人。但是,在建立唐朝之后,李渊却食言了,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后来,经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干掉了大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不久后李渊禅位于他,并最终开创了贞观盛世。
纵观唐太宗的一生,有一个女人对他相当重要,也深得他的宠爱。此女从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帮助自己的丈夫登上皇位。唐太宗对于她的感情,不只是宠爱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敬重,此女就是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祖先为北魏宗室长,是隋朝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大唐宰相长孙无忌的妹妹。小时候,曾有一位算命的人给她看过相,并留下了四个字,即“贵不可言”。公元614年,此时的李渊还是唐国公,13岁的长孙皇后就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两人婚姻一直很幸福。
当时秦王李世民的声望很高,手下更有不少文臣武将的支持,太子李建成就趁着李世民出征的时候,经常向父亲李渊进谗言。久而久之,李渊对儿子李世民也有些忌惮,甚至有过除掉他的想法。长孙皇后眼看自己丈夫有危险,就挺身而出,通过各种手段笼络李渊后宫的妃子,让她们为李世民说好话,从而打消了皇帝李渊的顾虑。
玄武门之变中,长孙皇后为了激励秦王手下的将士,不顾王妃之尊贵的身份,亲自上阵慰问,令将士们相当感动,无不奋勇杀敌,帮助秦王夺得了帝位。李世民继位后,封她为皇后,并没有因为有其他年轻漂亮的妃子而冷落长孙皇后,两人关系始终甜蜜如初。更重要的是,她从小饱读诗书,经常劝解唐太宗勤政爱民,做一个好皇帝。
史书上是这么评价长孙皇后的:“她是皇帝的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标杆,更是她丈夫挚爱一生的妻子。”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爱从没有停止,哪怕是在她去世之后。公元636年,年仅35岁的长孙皇后病逝,唐太宗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甚至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以表达自己的她的思念之情。
之后,因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思念,还做了一件旷古绝今的事情,居然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这是以前帝王之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也正是深爱长孙皇后,唐太宗才把身为九皇子的李治立为太子,并最终成为皇帝的接班人。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非常伤心,甚至很长时间都不再碰后宫其他妃子。直到公元638年,也就是长孙皇后去世的两年后,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或许因武则天长的与长孙皇后有些神似,遂被封为才人,逐渐开启了她成为一代女皇的道路。假如长孙皇后还活着,唐太宗压根就不会对其他女子感兴趣,更不会有之后的女皇武则天。千古一帝都如此痴情,反观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执着程度,是否有种汗颜的感觉呢?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大臣如此,太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像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李渊的儿子李建成、康熙老爷子的儿子胤礽等等,历史上有很多有机会和能力继承大统的太子,但最后他们不是被废就是被杀,下场极其凄惨。
众多的废太子或被杀的太子之中,最悲情的当然要数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史称“戾太子”。
刘据,汉武帝长子,母亲为大名鼎鼎的卫子夫,舅舅是大将军大司马卫青。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阿娇,并没有诞下皇子或者皇女,卫子夫也是生了三个女儿后,才给刘彻生下了皇子刘据。
那年汉武帝都29岁了,正因如此,故十分喜爱,七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
刘据有个好母亲,也有个好舅舅,自己也不差,经常帮助父亲打理朝政,也没有什么坏心,一心想着帮父亲解忧,等父亲百年之后继承大统。
史书对刘据没有什么不好的评价,历史记载刘据的政治能力很强。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仁爱,这一点也许跟他的祖父和曾祖父相似。
刘据继承大统似乎没有什么阻力,但这一切随着舅舅卫青和表哥霍去病的去世,以及母亲卫子夫失宠发生了变化。
汉初巫蛊盛行,刘据便是在巫蛊之乱中倒下的。
武帝晚年,江充受宠,但与太子及卫氏一族向来不和。征和二年武帝病重,似乎难以治愈。
江充、苏文等人惧怕将来太子继位后会诛杀他。便想到利用“巫蛊之术”去制造阴谋。
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使长安城的数万人死于非命。而武帝去了别处休养,如往常般将政事托付与太子,后宫事托付皇后,却并不召见太子与皇后所派的慰问使者。
随后,江充来到皇后宫搜查,没找到什么。接着去太子宫掘蛊,掘出桐木做的人偶,并栽赃太子咒诅君父。
太子并不认为父亲会怀疑自己有弑父之心,想亲自前往武帝处禀明冤情,然而见江充等来势汹汹,因此召问少傅石德,石德认为皇帝在甘泉养病,甚至不见太子与皇后所派慰问使者,有可能不在人世,江充等人于是仿照赵高与李斯冤杀秦皇太子扶苏的故事。
为了自保,石德建议太子越权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们的阴谋,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七月壬午,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按道侯韩说怀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诏,被来人杀死。
太子派人禀告皇后,又分发武器给侍卫,搜查全城涉嫌巫蛊之人,并向百官宣布江充谋反。
太子随即杀死江充,处死上林苑中的巫蛊术士。但让苏文侥幸脱逃,向武帝控诉太子起兵谋反,武帝开始并不相信:“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
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里,回报武帝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父子终于失去了最后的沟通机会。
被苏文等人连续欺骗两次后终于上当的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刘屈氂率兵平乱。
太子纠集了数万人,与丞相军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最终,太子势孤力弱而兵败,逃离长安。皇后自杀,太子宾客多人亦被捕杀。
后来武帝醒悟,有悔意,但并未赦免太子,太子逃到湖县一户贫家,户主常卖屦以维持太子生活所需。
太子有一位富有的故人在此地,因为刘据派人找他而被人发现,官吏围捕太子,太子因拒绝被捕而自杀,户主亦被杀。
太子刘据就在这样一场本不该发生的误会当中倒下,历史没有也许,也没有如果。
假如有,那卫青不死或霍去病不死,刘据不会被冤枉,就算被冤枉,起兵造反也能成事。
等待了30多年之后等来的结果却是被杀,悲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