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乃盖世勇将,为什么他还要忧虑如何才能得到猛士呢?

  公元前195年,即汉高祖十二年十月,刘邦打败了淮南王英布,英布逃走。刘邦派别将继续追击英布,自己则准备返回京城,路过沛县的时候停留了下来。刘邦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还挑选了很多儿童叫他们唱歌。酒喝得正痛快的时候,刘邦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边舞边唱,情绪越来越激动,不免心中感伤,竟洒下了行行热泪。此时,他认为要造反的几个异姓王几乎全被铲除,剩下的英布以及赵国相陈豨也是到了穷途末路,天下大定。刘邦身为皇帝,荣归故里,衣锦还乡,面对的又是父老乡亲,本来是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怎么突然间就叹息感伤了呢?还有,项羽是那个时代的盖世勇将,至今也被人们称之为战神,刘邦能打败项羽,其手下很是有几员猛将,像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人还在,为什么他还要忧虑如何才能得到猛士呢?

  这要从刘邦所定国体方面寻找原因。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于秦朝施行严刑苛政,天下不堪其苦,所以,陈胜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秦朝很快亡国。陈胜不过是一个戍卒,起义以后,不但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还得到了原来六国贵族之后的响应,有的通过陈胜复国,有的直接反秦复国,秦朝很快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曾经横扫六国的秦国为什么这样快就大势已去了呢?人们不免要寻找秦国衰亡的原因。这种总结是从陈胜反秦起义后就开始了,到秦朝灭亡,当时人的主流意识就是认为秦国不应该灭亡六国,也就是说皇帝制度不好。陈胜建立的国号是大楚,称的是王,而不是皇帝。项梁起事过江后,范增前来游说,说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罪的(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言下之意就是楚国不应该被灭。所以,只要楚国还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必定是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难道其他五国就有罪吗?或者说,保留着楚国,天下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吗?范增在这儿说的很清楚,是楚国亡秦,所以他力劝项梁立楚国王室的后代为王。秦朝灭亡后,项羽成为霸王,没有称皇帝,就是这种思想意识的体现。项羽虽然是霸王,也就是“上王”,其他诸侯王要听命于他,但这种“听命”不过是力量对比之下弱者对强者的暂时顺从,而不是体制性的规定,这些王既有自己的地盘,又有自己的军队,根本就不愿意受其约束,所以天下很快又乱了。秦朝好歹还坐了十几年的天下,项羽这个天下坐了还不到半年,就有好几个王反了,也就是说,这种复辟的旧制度再次被证明不行。

1519891590833187.jpeg

  总结了这两种国家体制的优劣,刘邦实行了中央集权和诸侯国并立的国家体制,即国家仍然由皇帝执政,其所封的诸侯国也有相对的自主权。这种国家体制在当时来说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即人民需要停止战争,安定社会,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王室后人和具有独立势力的功臣将领需要给予爵位以安抚。但这种制度也有问题,那就是诸侯王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或者因为功大封少而心怀不满,或者要觊觎最高权力而蠢蠢欲动,国家仍然难以长治久安。更让刘邦担心的是,这些诸侯王都是凭战功获取的爵位,如果他死后,他的子孙会不会又是一个秦二世?即便他的子孙们不会像胡亥那样荒诞无状,但他们有谁能够抵挡得住韩信、英布、彭越这些人?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国家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权,但边远地区的安定和贫瘠地区的开发又需要封王,而这些诸侯王又不得不防,这就是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刘邦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逐步铲除异姓王,换成刘姓王,最终实行非刘姓不得封王的政策。由此我们看到,从他当上皇帝的当年,他就对异姓王下手了,开始了有目的的铲除行动。在这些异姓王当中,韩信功劳最大,能力最强,因而也就是他最大的心腹之患,因而也成为他的第一个目标。刘邦先是以韩信熟悉楚地风俗为由,改封韩信为楚王,让韩信离开了他经营的根基齐地,然后又根据有人的揭发,以“谋反罪”把他降为淮阴侯。自古谋反都是死罪,韩信谋反竟然只是降爵,这不是很奇怪吗?这充分说明,刘邦要这些人交出来的是王号,而不是脑袋,只要这些人“识相”,暂时还不需要交出脑袋。我们也由此能够看到,从刘邦当皇帝开始,那些异姓王和非沛县臣子,就没有停止过“谋反”,而这些人“谋反”还有一个怪现象,都是单个行动,从来就没有结盟。列举一下:汉五年十月,燕王臧荼造反;汉六年十二月,楚王韩信造反;汉七年韩王信在太原谋反;八年,赵相国贯高想谋杀刘邦;九年,赵相贯高谋杀事发,赵王张敖受牵连被废,降为宣平侯。十年,赵相国陈豨在代地造反(臧荼后刘邦新封的燕王卢绾后来受牵连);十一年夏,梁王彭越造反;秋,淮南王英布造反。这些反叛既不扎堆又不间断,真真假假难辨,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中有些“谋反”的真实性。还有,对于这些谋反,刘邦一改过去的做法,每次都是亲自出征,唯一一次例外就是陈豨还没有被抓,英布又造反了,刘邦亲征英布,他的连襟樊哙带兵讨伐陈豨。楚汉相争时可不是这样,那时候的刘邦,可以放手地让韩信、英布、彭越独立作战,当了皇帝的刘邦每每要亲自出征,确实有悖常理。

1519891592976545.jpeg

  不管怎么说,到平定了英布,刘邦基本上实现了铲除异姓王的目的,除了长沙这个开发程度较差的地方由吴芮为王以外,其他诸王都是他的子弟。同时为了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他还实行了诸侯国相国由朝廷统一派遣制度,也就是行政权归中央,收入归诸侯王。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些王们虽然都姓刘,但大部分都被封在边远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匈奴人已经让人看到了现实的威胁,如燕、赵、代等地。即便是内地的一些封王,也有一个防备盗贼聚集的问题,像彭越就是一个盗贼头目,有了机会,他也能够堂而皇之的成为王。这样一来,诸侯国就有了自己的军队。这些军队就像诸侯国的设立一样,是必要的,刘邦所封的诸侯国,大部分都在四周,本身就有拱卫中央的意思,不让它们有能力自卫行吗?尤其是北方,要时时防备着匈奴的抢掠,还必须要有常备的军队。常备的军队要有专职的将领,这就是刘邦所说的猛士。按理说,每一个诸侯王都可以成为一个猛士勇将,但刘邦的这些子弟们都没有经过战争的锻炼,自己成不了猛士,他们需要人协助,需要一批猛士相助。

  朝廷里倒是有那么几个被封为列侯的将领的,像前面所说的曹参、樊哙、周勃等人,但这些人各有原因是不能守卫“四方”的,如曹参要接替萧何担任丞相治理国家,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刘邦要防止他协助吕家篡汉,周勃要留下来统领中央军队以安定刘氏天下等等。跟随刘邦征战的还有几个有名将领,但这些人要么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要么像韩信、英布一样有独当一面能力的人他又不放心,这又怎不让刘邦心生感叹呐!再有,刘邦已经感到自己来日无多,跟随他的人也会渐渐老去,他需要新生一代的猛士,而这些人又在哪里呢?

  这也许就是刘邦感叹猛士难得的原因吧!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汉文帝。他在当皇帝以前被封为代王,在他的封地里,生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社会稳定,边疆也基本安定。正因为他在代地治理得好,吕太后死后开国大臣们选立他做了皇帝。而这个人在刘邦眼里算不得上等,长子刘肥、太子刘盈、最像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其地位都要高于他。恰恰是这个不起眼的儿子,开创了汉家盛世天下。

  历史告诉人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任务,尽到自己责任。吕后曾经问刘邦,萧何以后谁可以担任相国,刘邦说是曹参,曹参以后是王陵,问王陵以后,就像刘邦对吕后所说的那样,大以后的事情,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子孙自有子孙福,只要干好这一代人该干好的事情就好。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项羽乃盖世勇将,为什么他还要忧虑如何才能得到猛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