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世宗与他青梅竹马的皇后“乌林答氏”
金·辛宗(Kim Shizong Wan Yan Yan Yan)最初名为Yan Yan,他的真名是Wu Lu.He是Jin Taizu的骨头的孙子,Jin Ruizong Yan Zongfu的儿子是Li的母亲Li.Wan Yanyong...
金·辛宗(Kim Shizong Wan Yan Yan Yan)最初名为Yan Yan,他的真名是Wu Lu.He是Jin Taizu的骨头的孙子,Jin Ruizong Yan Zongfu的儿子是Li的母亲Li.Wan Yanyong...
女王Zha de Queen Wulin回答 女王Zhande的皇后乌林(Queen Wulin)出生于未知。当他去世786年时,他是唐·德宗(Tang Dezong)的女王。他生了一个叫李·希希(Lee Hishi)的孩子,后来又是唐·洪...
金·辛宗(Kim Shizong Wan Yanyong) 金·辛宗(Kim Shizong Wan Yan Yan Yan)最初名为Yan Yan,他的真名是Wu Lu.He是Jin Taizu的骨头的孙子,Jin Ruizong Yan...
赤壁之战硝烟尚未散尽,刘备即“表”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随即派出所部人马四下夺取胜利果实。在众人努力之下,占得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其余三郡并未大费周张,只是关羽去夺长沙遇到了些麻烦。长沙太守韩玄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他手下大将黄忠却有万夫不当之勇。
黄忠原是刘表的部下,刘表亡故,刘琮投降,部下都归附了曹操,曹操仍派黄忠驻守长沙。《三国演义》“关云长义释黄汉升”,说的就是关羽与黄忠英雄惺惺相惜的传奇:关羽进攻长沙,黄忠出战迎敌,双方战斗许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便回马准备用拖刀计杀他。没想到黄忠的战马突然马失前蹄,把黄忠甩下马来。关羽这时候要杀黄忠就太容易了,但关羽见黄忠是个豪杰,这样杀了他胜之不武,于是放了黄忠一马,让他回去换一匹马再来见个真章。翌日二人再战,黄忠本可以突施冷箭射死关羽,但黄忠为报关羽的不杀之情,就手下容情,只是射中了关羽头盔。
本是疆场性命相搏,哪知却出现了脉脉温情的一面。韩玄因此要杀黄忠,韩玄的颟顸激怒了魏延,魏延一刀砍死韩玄,与黄忠一起降了关羽。
关羽战长沙在正史中不见记载,但关羽和黄忠二人并无什么过节,更谈不上矛盾与仇恨了。此后,关羽驻防荆州,黄忠随刘备入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亲自率军与曹操争夺汉中。是役,黄忠充任先锋大将,宝刀不老,阵斩曹军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有殊勋。
刘备汉中称王后回到成都,大封功臣,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然而,关羽对刘备的这项任命表示不满,居然当着使臣费诗的面,说出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这种过头的话,还拒绝接受这个任命。
汉中险隘重重,是进入益州的北方门户。夺得汉中,刘备进退自如。汉中如果控制在曹操手里,益州随时都有被攻击的可能,对刘备来说汉中志在必得。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帮助刘备夺得汉中,对蜀汉政权意义非同小可。封黄忠为后将军,是刘备斟酌再三才作的决定。
一直以来,关羽以刘备马首是瞻,刘备的决定,关羽都是不折不扣遵照执行的,但是,这一回关羽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过激反应呢?
只要对汉末三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除了关羽、张飞之外,刘备手下最为赤胆忠心的当属大将赵云。
赵云,是刘备的仅次于关、张的亲密战友,是最早追随刘备的心腹,在战斗中结下深厚友谊的那种。刘备与赵云也是“食则同器,寝则同席。”赵云长期负责刘备的安保工作,刘备去襄阳赴宴,往东吴招亲,都是赵云作陪。在曹操南下荆州轻骑追击刘备时,如果不是赵云拼死作战,护得刘备妻小周全,三国历史也得重写。
赵云的资历与贡献,就算与关羽、张飞不在伯仲之间,但至少要在马超和黄忠之上的。但是,刘备分封功臣,赵云只得了个翊军将军的封号,不但与关羽、张飞不能比,甚至与新投附刘备的人也相去甚远。
刘备论功行赏,是为了平衡利用各方政治势力。不可能做到皆大欢喜、面面俱到,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牺牲了赵云利益。以赵云对刘备的忠心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自然能够体谅刘备的难处。赵云的高风亮节和政治觉悟令人肃然起敬,他虽然没有半句怨言,但不等于不会腹诽。赵云的内心,不可能没有一点委屈。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适时地出来抛头露面出来替他抱不平,赵云自然会窃喜。
刘备拍板作的决定,无论怎样安慰赵云都是苍白无力的。当时有资格出面的有诸葛亮、关羽、张飞三人而已。但彼时诸葛亮与刘备二人之间已生龃龉,张飞一贯粗神经,不能体察到这些细微之处,那么能够出面做这件事的就只有关羽了。
关羽坐镇荆州,不可能去成都面见刘备,也无法与赵云促膝谈心。思来想去,只有用拒绝任命来表示不同意见,“不与老兵同列”,言外之意只有赵云这样的人才是他钦佩的人。拿黄忠说事儿,并不是对黄忠真的有什么成见,只是借题发挥罢了。
用现代语言来讲,黄忠,只是无辜躺枪罢了。
关羽使性子发脾气,是在和刘备演双簧给所有人看。等到戏作足了,使者费诗一番劝解,关羽立即就坡下驴,改变了态度。他这样做,只是想让蜀汉文武大臣理解刘备苦衷,钦敬赵云的大局意识。
至于在世人眼中留下“刚而自矜”的不良印象,关羽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关羽与匹夫之勇的张飞不同,懂政治、通韬略,深谙刘备的帝王心思。
朝鲜定宗李芳果
朝鲜定宗李芳果是朝鲜王朝的第二位君主,是朝鲜太祖李成桂的第二个儿子,李芳果之所以能够成为朝鲜的第二代君主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李成桂的长子已经去世,另一方面是因为李成桂的第五个儿子李芳远不满李成桂立幼子李芳硕为世子发动了军事政变,迫使自己的父亲李成桂将王位传给了李芳果。
李芳果是李成桂的第二个儿子,名李曔,字光远,初名芳果。1357年生于咸兴归州洞的李成桂私邸,1419年去世。李芳果曾经是高丽的官员,官至将相,后来李成桂登上了王位,改国号为朝鲜,李芳果受封为永安君、官拜义兴亲军卫、节度使。在李成桂众多的儿子中李芳果其实资质平平,在李成桂的即位为王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贡献,但是李芳果却是李成桂在世的儿子中的长子。后来李成桂宠爱神德王后生育的幼子李芳硕,并且将李芳硕立为世子,为李成桂即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李芳远极度的不满,于是在1398年发动政变,迫使李成桂将王位传给了李芳果,但是实权却掌握在李芳远手中。
李芳果对充满着血腥气味的汉城非常的不喜欢,继位后回到了开京,李芳果为人宽厚中庸,喜好在开城宫中玩击球的游戏,他吸取高丽朝臣专擅的教训,在1399年颁布了《奔竞禁止法》,这部法律抑制了官人权贵势力。1400年,李芳远发动了第二次王子之乱,李芳果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李芳远。
1419年,李芳果去世,庙号定宗,谥号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朝鲜定宗李芳果在位只有两年。
李芳果 李芳远
李芳果 李芳远是兄弟,李芳果是李成桂的第二个儿子,是朝鲜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李芳远是李成桂的第五个儿子,是朝鲜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李芳果与李芳远的关系比较的微妙,可以说李芳果能够当上朝鲜君主,李芳远功不可没,也可以说李芳远能够当上朝鲜的第三代君主李芳果功劳不小,总之李芳果和李芳远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
李芳果在李成桂的儿子之中并不是出类拔萃的,李芳远可以算得上李成桂最优秀的儿子,李芳远在李成桂即位为王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辅佐自己的父亲登上了朝鲜王国第一位君主的宝座,但是李成桂晚年却宠幸自己续娶的神德王后生育的幼子李芳硕,并且将李芳硕立为了世子,这使得对自己父亲成为朝鲜君主功劳最大的李芳远的强烈的不满,于是李芳远发动了第一次王子之乱,杀死了神德王后和其生育的李芳硕和李芳蕃,并且杀死了权臣郑道传,但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李芳远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却没有坐上朝鲜第二代君主的宝座,而是立了李芳果为世子,之后李成桂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了李芳果,李芳果在王位之上坐了两年,李芳远发动了第二次王子之乱,流放了与自己争夺权力的四子李芳干,这个时候李芳远想要做朝鲜君主的心思已经是昭然天下,于是李芳果禅让王位给了李芳远,成就了李芳远的梦想。
李芳果和李芳远是兄弟,也是朝鲜的君主,李芳远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但是双手却沾满了鲜血,李芳果的选择是正确的,可以说成就了李芳远,李芳远后来将王位禅让给了自己的三子世宗李裪,可以说李芳远也不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烈的人。
刘粲,字士光,“少而俊杰,才兼文武”。但他自从诬死皇叔刘乂之后,大权独揽,威福任情,刻薄寡恩,大兴宫室,动辄征伐。
继位后,刘粲入住皇宫,名义上尊刘聪的各位皇后为皇太后,但眼见这些貌美如花的小后妈们都是在不满二十岁的韶年,淫心摇荡,昼夜宣淫,轮流让这些他名义上的母后们侍寝,没有一点亲爹刚死、心中哀痛的意思。
靳准此时大权在手,备受刘粲信任。他一个女儿是刘聪皇后,一个女儿是刘聪贵嫔,还有一个女儿是刘粲的皇后,一家二后一嫔,贵宠无比。通过观察,靳准深知刘粲庸君,暗中起了篡逆之心。
为了扫除障碍,他亲自劝说刘粲:“听说诸位大臣想行伊尹、霍光故事,废掉皇上您,奉大司马刘骥(刘聪另外一个儿子)为帝。陛下如果不先发制人,为臣恐怕祸起须臾!”
起先,刘粲不信。
靳准心中危惧,就入宫密见两个为皇太后、一个为皇后的女儿,说:“大臣们现在正私下密谋,想废掉皇上,立济南王刘骥为帝。如果事发,我们靳家会被杀得一个不剩。你们俩一定要趁间说服陛下早下手。”
父亲的话不能不听。两位靳家美妇在与刘粲床笫大战之际,梨花带雨,哭诉宗室即将造反,自己命在旦夕。酒色沉湎之中的刘粲耳根子极软,立马派太监带兵,诛杀上洛王刘景、济南王刘骥、齐王刘励、昌国公刘凯、吴王刘逞等人,一天之内把兄弟辈刘氏亲王杀了个干干净净。
可能发现威胁自己皇位的兄弟辈已经杀光,刘粲在上林苑大阅兵,准备兴兵讨伐一直三心二意的石勒。但酒瘾、色瘾耐不住时辰,不久齐齐涌上,刘粲阅兵后就驰还后宫,开始终日在大内池苑里游宴享乐。
为安心享乐,他封靳准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决断一切军国大事。靳准矫诏,任命堂弟靳明为车骑将军,靳康为卫将军,把皇宫禁卫部队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
公元318年9月,靳准亲师精兵,全副武装,冲入光极殿,命甲士把正在后宫玩GroupSex的刘粲抓来,“数其罪而杀之”。
估计刘粲临死也想不通,这位平素一脸谄媚,既是自己姥爷又是自己老丈人的靳大将军为什么要干掉自己。靳准禄位,人臣至极,他又图个什么呢?
杀掉刘粲后,靳准下令:“刘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东市。”凡是在平阳的屠各种匈奴刘姓宗亲,成族成族被杀,几乎一个不漏。同时,靳准又下令发掘刘渊、刘聪的陵墓,并把刘聪的尸体令人扶跪于地,大刀砍下这位死皇帝的脑袋。接着,靳准又命人一把火把刘氏宗庙烧个干净。
对此,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史家皆百思不得其解。刘氏对靳准不薄,又没有什么前仇后果,竟遭靳准如此对待,思前想后,只能归于是天道循环。晋怀帝、晋愍帝泉下有知,当可欣然一笑。
靳准自号大将军,汉天王。更为奇怪的是,他又把刘聪从晋朝缴获的玉玺捧出,对汉人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玉玺付汝,还入晋家。”胡嵩无识,以为靳准是试探他,不敢接受。靳准大怒,一剑把胡嵩刺死于地。他派出使臣,对晋朝的司州刺史李矩说:“刘渊乃屠各小丑,因晋之乱,矫称天命,使二帝幽没。我欲还二帝梓宫,请以上闻。”远在江东称帝的东晋元帝接信后,虽摸不着头脑,仍赶忙派太常韩胤等人迎还怀、愍二帝灵柩,归于晋土落葬。
建文帝上位的时候开始削藩,其中碰到一个宿敌朱棣,对于这个叔叔建文帝也是实在没办法。后来听了手下大臣的建议让李景隆带兵去攻下朱棣的老巢北平。李景隆这人夸张点说就是个军事废材,建文帝让他去打朱棣其实真的极其不明智。在郑村坝战役中李景隆彻底失败,朱棣获得大量生力军并初步确立了战场的主动权。
战败后,李景隆退到德州,整顿自己军队,并准备下一次的决战。很明显朱棣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李景隆,要和他对战必须要找个帮手。这次他确实找到一个非常给力的帮手,他的名字叫做平安。如以往一样,朱棣询问了李景隆手下将领的名字,当得知李景隆军队这次的先锋由一个叫平安的人担任时,他的部下惊奇的发现,朱棣一贯冷静的面容上居然闪过一丝惊慌的表情。
如果说李景隆在战役中做过哪些正确的事情,挑选平安为先锋应该算是其中一件。平安是谁,在这简单介绍一下,父亲平定,官至济宁卫指挥佥事,在攻打元大都战役中牺牲,平定死后承袭父亲职位,同时也是朱元璋的养子。
平安对于朱棣而言,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平安作战勇猛,而且他对付朱棣有一个旁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曾经是朱棣的部下,并追随他作战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平安了解朱棣,要和这样一个知晓自己底细的人作战,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这一战在所难免。
在朱棣眼里,李景隆这只羊带领的六十万人并不可怕,他眼里真正的敌人是平安。他特地嘱咐手下将领:“平安这小子曾经跟随我作战多年,十分了解我用兵的方法,别人都不要管,先把他打败。其实根本不用他嘱咐,在得知朱棣大军已经来了的时候,平安已经开始他的第一次冲锋。这次交战给了朱棣一击。朱棣出兵以来,如此狼狈不堪还是第一次。
刘禅,自古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作为蜀汉的后主,一直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傻皇帝”,在诸葛亮的扶持下,才稳坐皇位这么多年。然而,刘后主恐怕并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简单,仅仅靠诸葛亮等臣子的扶持,他根本不可能做那么久的皇帝。
首先,刘禅在人生的前半段脱颖而出,被选为皇位继承人,这是刘禅成为皇帝的关键一步。刘备其实有三个儿子,如果他真的是个傻子,那么刘备怎么可能会选定刘禅继承皇位呢?刘禅是长子,只要他的资质没有重大问题,一般都选长立嫡的。刘备有一个养子,叫刘封,文治武功都不错,但是因为不是纯正的血统,刘备包括他的宗亲们都不可能支持一个外人。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提到,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诸葛亮也对此深表赞同,能得到诸葛亮这样的重臣支持的皇子,刘备不会不考虑的。
刘禅即位后,在运用权力方面也是很有智慧的。刘备兵败白帝城,留给刘禅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外有曹魏和孙吴两个敌国,内部因为征战,百物凋零。而刘禅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务农植谷,使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恢复了经济态势,同时又使吴蜀联盟重修旧好。他将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立为自己的皇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关羽之孙关统,此举加强巩固了自己的政治联盟,把父辈的桃园三结义的情谊在下一代身上通过婚姻联盟的方式得到了延续。
最重要的是,刘禅还成功地处理了和重臣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在世期间,刘禅作为一个弱势的君主,如何与诸葛亮这样一个强势的托孤重臣和平共处,其实是一个亘古难题——既要倚重他治理国家,又要防止他功高震主。诸葛亮掌权期间,只在成都呆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他给予了相父极大的尊重,放权给他,刘禅刚刚即位,立足未稳,只有靠着诸葛亮的帮助,才能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诸葛亮剩下的七年都在汉中呆着,七出祁山,不是准备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诸葛亮远离了权力中心,把权力让给刘禅,避免了把持朝政的嫌疑。而在这七年里,刘禅也是很识相地对外宣称,只要是相父需要的,都全力支持。
他稳定住大后方,维持经济的发展,虽然他的内心未必同意这样穷兵黩武、耗伤元气,但是也给足相父面子。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取消了丞相一职,继任的费祎和蒋琬在名义上都是大将军、录尚书事,其实都是军事将领,并没有处置行政事务的权力。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担任的是侍中、尚书,非常贴近皇帝,负有处置行政事务的权力。如此分散权力,把大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诸葛亮一去世,刘禅立刻停止北伐,当时蜀地很多民众都建议建立武侯祠,却遭到了刘禅的驳斥。由此可见,刘禅并不同意诸葛亮的所有行为,虽然对诸葛亮的某些行为不满意,但是他都能隐忍不发。
所以,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有着自己为人处世的智慧,只不过他没有刚烈的性格,在最后做了投降之君,在异国他乡司马昭的酒席上,说出了“乐不思蜀”那样的“千古名句”,但是这也未必不是一种“大智若愚”,正因为这样他才保全了性命。
在中国四大名著,作者罗贯中把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加上影视剧的效果,三国演义在国人心中是最为经典。特别是剧中的人物诸葛亮用兵如神,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借东风,空城计等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实在正史中很多事都是张冠李戴,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有四个方面小编来个大家分析一下。
一、 火烧博望坡
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必然不负众望,就干了件火烧博望坡大事。(Ps:影视剧嘛,主角登场不放点大招,肯定活不过第二集)剧情发展是,当时刘备投靠刘表,驻扎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惇进攻新野。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惇果然中计,大败而归。这是诸葛亮出山后打的第一仗。把曹操的大将打得狼狈不堪,让看不惯诸葛亮的关羽、张飞刮目相看。
然而,真实历史上火烧博望坡发生在202年,刘备当时请诸葛亮出山是207年,所以这把火其实是刘皇叔放的。而且,刘备放火不是要烧夏侯惇,而是烧自己的军营,目的就是为了把曹军引入自己的埋伏圈,用计歼灭。
二、草船借箭
影视剧中诸葛亮死对头周瑜提出让他在10天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 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弄来10万枝箭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心中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签下了军令状。那么在周瑜看来,诸葛孔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然而快到第3天凌晨的时候,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
曹操闻战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
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然而真实历史却恰恰相反。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孙权。当时孙权借着大雾,划船去打探曹操的实力。曹操以为孙权带兵攻过来了,就让手下放箭。这事儿和诸葛亮也没啥关系。
三、火烧赤壁借东风
由于曹军士兵是北方人士居多,基本上是旱鸭子,曹军在和东吴水战吃尽败仗,且船行进中受风浪影响颠簸很大,很多士兵都有晕船现象,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曹操故让人把所有的战船钉在一起,减少船在行进中颠簸现象,提升士兵战斗力。
那么在影视剧中周瑜和诸葛了解后不谋而合用火攻曹操,周瑜把火攻准备得万事俱备了,但没东风,火船烧不了曹军,然而运筹帷幄的孔明在紧要关头向天借东风,最终顺利用火把曹军百万大军击退。然而真实历史是,以少胜多火烧赤壁是周瑜所为,黄盖诈降以火攻曹营,曹军大败。也就没有诸葛亮借东风之事,借东风是并不纯在的。
孙刘联军,主力是孙,刘只负责侧翼。孙刘成立联盟的关键是鲁肃而非诸葛亮。诸葛亮当时是个小角色,负责与孙军联络。当然也没有所谓的舌战群儒。反而是精明的孙权一惊一乍的将诸葛亮哄住了,让诸葛亮见识了明君的风采,从此对孙权崇拜有加。
四、空城计
最颠覆的就是空城计了,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带着两个随从在城头弹琴,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其实,真正唱空城计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曹操。当时吕布奉命前来攻打曹操,曹操的主力不在城内,于是曹操派老百姓到城上站岗虚张声势。吕布生性多疑,怀疑曹操在城内有埋伏,自己主动退兵了。
贯穿整个三国,从正史书上看,刘备在活着的时候,诸葛亮从没直接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后来诸葛亮直接指挥的北伐不仅没成功,还让蜀国国力更空虚了。所以说,诸葛亮神话是被后人杜撰出来的,他并不是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