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乏臣子直谏而名留青史的例子——最典型的要属魏征。在唐如此开明的朝代,我们不难理解,皇帝的权利是不可乱用,甚至不能在公开场所辱骂大臣。否则会被大臣、子民认为,自己“家”的这位皇帝文化素养不高,是件很丢脸的事情。所以,唐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度被公开承认法度开明的朝代。
然而,大家都知道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对于一个皇帝说了算的时代,冒犯龙颜就真的值得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难道,皇帝和谏臣之间的关系真的都有太宗和魏征一样融洽,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反观,清朝官二代吴宝国同样是直言上疏的直臣,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咱们就得从根上来讲,乾隆期间曾是一片“康乾盛世”,久而久之也就造就了咱们这位清朝皇帝好大喜功,以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实施闭关锁国。而这个时候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国的工业革命从乾隆的闭关锁国开始,在道光年间结束。到了道光皇帝的时候,清廷内外的官场风气已经是乌烟瘴气,在宦海风云中沉浮的臣子是断然不敢对皇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林则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林则徐作为汉族官员在清廷中任职,早年也是一腔热血为国为民,却因官场黑暗,不肯掩盖事实撒谎与他人同流合污被贬。道光皇帝继位后,林则徐重返官场,吃一堑长一智,就任钦差大臣期间,先后给道光皇帝上了八道折子,前面三次都是以谎言掩盖事实。既让皇帝高兴,又避免了自己的责任。林则徐这样的臣子姑且如此,可想而知清末的官场会腐败到什么程度!
吴宝初,说起他估计没几个人认识。但是他爸爸,就是当年一手栽培了袁世凯的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即便是时任一品大员的李鸿章,也很是欣赏。吴宝初作为官二代,家势了得,文采好,不仅被称为清末四公子,还是个六品官员。
一腔热血,打心眼里都在为大清朝着想,这样的吴宝初决定为大清鞠躬尽瘁。可是,清朝末期的朝廷已经是问题重重,当时朝野上下要求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大家说归说,谁也没有死气白咧的要求上层改革。前有戊戌六君子的前车之鉴,大臣们总是会掂量一下:国家大事和个人身家性命孰轻孰重。可吴宝初呢,看着眼前的一片颓败,他心里着急啊,先是给当时的皇帝光绪上了一道折子,在这道奏折里,他告诉皇帝一个消息:天下要亡了,至于该怎么办,他没讲。结果,因为吴宝初官衔太小,奏折没有送到皇帝那里就被扣下了。
吴宝初还是不甘心,通过各种塞银子疏通关系给慈禧上疏。这一次他倒是提出了具体办法:要求慈禧把权力还给光绪。据说梁启超看了之后,觉得吴宝初说的是当权者慈禧老太太最忌讳的事。也没有人敢呈给慈禧太后,也被扣下了。
两次上疏都被扣下了,这让吴宝初觉得自己的一片忠心,根本没被大清朝看在眼里,干脆辞官,不干了。辞了官,没了经济来源,生活自然很落魄,可吴宝初并不在意,对于朝政大事,热情不减,该怎么议论还是怎么议论。要是普通人,也引发不了多大反响,可吴宝初不一样啊,他那样的身份,说话肯定很容易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作为世交的袁世凯,看到自己的哥们如此落魄,就劝他重新做官,前提条件是不能再议论朝政。结果还被吴宝初奚落了一番。最后,因为没钱买药,病死在上海。
这大清朝是真的要玩完了,像吴宝初这么有才气又忠心的人得不到重用!
难道事实真是如此?当时,年轻的光绪初登帝位既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政治手腕。比较起来,慈禧老太太就高明得多。一句话,当时的情形,离了慈禧老太太,根本玩不转。作为一个基层官员的吴宝初,根本看不到这一点,只抱着一腔热情,看起来是想救大清,实际上是在帮倒忙。
直言进谏的大臣,他们的人格和风骨肯定是值得钦佩。但是,像海瑞和吴宝初这样的大臣,他们对身边环境不满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权力的改变上。往好里说,这确实是一片忠心。可要是往坏里看,一是在自己的位置没有改变现实的能力,二是建议大到不负责任的程度。结果,只能是导致自己在系统内部关系紧张,最终只好黯然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