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是西汉初期的著名猛将,因为武艺超群被誉为“飞将军”,汉景帝曾夸赞他如果李广生在汉朝开国时代,以他的勇猛和本事必定能立功为万户侯。但不幸的是,李广虽然一辈子都在打仗,却没有被封侯,唐朝诗人王维叹息:李广无功缘数奇。大才子王勃也惋惜的说:冯唐已老,李广难封。
既然古人都赞叹李广这么厉害,为啥他还是没封侯呢?其实李广并不冤枉,没有封侯也是有原因的。
历史上但凡能够称得上名臣大将的人物,都是有不同于常人的心胸和气度。大家留心看一下历史记载都可以发现,李广被称为猛将、名将甚至飞将,但几乎没有大将的叫法,这和他个人的性格气质是有直接关系的。李广的心胸其实比较狭隘,待人处事比较偏激。曾经有一次,他和友人外出打猎,到晚上才回家,走到霸陵这个地方,被当地的县尉关了起来。因为当时国家实行宵禁制度,不准夜里外出。李广不服管理,声称我是李将军你不能关我。但霸陵县尉不予理睬。李广便记恨在心,后来他受命到边境作战,特意向上级请示把霸陵县尉带到军中,然后找借口以军法杀死了该县尉。
这件事是李广生平一个很大的污点,虽然事情不大,但反映了李广蔑视法度、蔑视小人物的不良习气,最突出的是展示出李广心胸过于狭窄,和小人物斤斤计较。故而司马迁把这件小事写进《史记·李将军列传》,代表了他对李广的一个基本评价,简单来说就是:太不应该了。
汉朝发生过许多类似的事情,比如说韩信受过胯下之辱,后来功成名就当了楚王,他也像李广一样找到当时羞辱他的人,但韩信胸襟大度,不仅没有杀人,反而任命人家当了官。名臣韩安国“死灰复燃”的故事也非常典型,曾经是大官的韩安国犯罪下狱,狱吏对他很不好经常羞辱他,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这堆灰再烧起来吗?狱吏说如果你能烧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你。后来韩安国官复原职,对这件事一笑而过,同样也没有报复那名微不足道的狱吏。
两相对比,便可以看出李广与真正的名臣大将在境界上的差别,和小人物计较,甚至揪着陈年旧账不放,只能拉低自己的层次。李广后来自己分析不能封侯的原因,说过他曾经杀过俘虏兵。杀俘历代被视为不祥不义之举,它实际上体现的也是容人之心不够。胜利者的心态和境界不够高,有时也能影响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如果只揪着李广的性格和品质,说他不够资格封侯,确实有失公允,毕竟评价一个武将是好是坏,主要还看他的作战成绩和个人本领。毫无疑问,李广的武艺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出类拔萃的。李广射石没镞的典故被后世津津乐道,他靠自己的勇猛作战让匈奴人望而生畏,这都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然而从打仗本身来讲,李广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是,带兵打仗不循章法。他带兵出战不喜欢排阵法,行军宿营时也不按章法扎营。打仗不列阵直接的影响是降低整个军队的协调性,无法发挥整体优势,而这恰恰是汉军所长、匈奴人所短,舍长而就短,徒然以硬碰硬地拼杀与匈奴人对攻,这是很不智慧的;宿营时不搞好防范措施,直接影响是容易遭到敌人袭击,容易被击溃。从李广具体作战经历来看,他虽然大量杀伤了匈奴,但由于部队组织控制比较松散,导致兵力消耗与斩杀匈奴人数量相当。而且李广本人作为一军主将,居然还被匈奴人生擒过,虽然李广后来成功逃脱,但也赤裸裸的显示出他带兵打仗其实是有重大缺陷的。对这样一个将军,当时的皇帝汉武帝还是看的比较准的,他准确的判断出,这个名声在外的飞将军其实是担当不了什么大任的。后来汉武帝发动大规模的对匈作战,任用了一大批具有战略天才的大将,比如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等。而具有多年作战经验的李广,却只能作为偏师的主将,执行一些比较配合性的战斗任务。也就是在李广人生中最后一次对匈作战中,他生平的所有毛病都集中爆发出来。
首先他是带着怨气去打仗的,因为当时李广已是暮年,却始终没有封侯,而当时和李广资历差不多甚至原来级别比李广还低的人都立功封侯,这让本来就心胸不够宽广的李广很是郁闷。所以他坚持上书要参战,想凭借此战立功,本身出发点就不太好。
其次,李广自认为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不太看得起卫青这样靠亲戚关系上位的统帅。在分配战斗任务时,卫青与汉武帝有着共识,认为李广对匈作战几十年都没有取得大胜,这样的将领不能让他担当主要任务,何况他现在已不复当年之勇。但李广执意不从卫青的号令,几次三番要和卫青理论,要作为全军的前锋去和匈奴单于决战。这直接造成了汉军内部的不团结。
第三,最要命的是李广进军时居然迷了路,原因很简单,他丢了向导。这事导致李广耽误了与其他部队协同攻击匈奴的时间。迷路这种情况,发生在缺乏地标的蒙古大草原并不算什么稀罕事,很多出击匈奴的将领都犯过类似错误。但这事发生在李广身上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因为李广这辈子几乎全在北部边境和匈奴作战,如果他是个有心人,那么出入匈奴的路径应当很熟悉。就算有点强人所难,哪怕是积累出来一批知道路的向导也是应该的,这能有效避免在草原上迷路。但是显然李广做的并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并不合格。
第四,李广行事偏激的性格最终促使他走上绝路。这次攻击匈奴失败后,卫青按军法追究李广的过错,数次派长史质问李广迷路的具体原因,这让李广很气愤。其实本来不过是迷路误了期限,不见得会有多大罪过;而且长史来催问也没有别的意思,身为一军之帅的卫青要弄清楚事情经过,好给皇帝报告,你李广只需要给个说法就行。但李广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卫青安排任务不当导致的,反正错不在我,都怪你们。而且我一个将军,你们这些文吏有什么资格来问我。面对卫青的使者连续催促,一贯看不起文吏的李广认为这是极大的耻辱,竟然一怒之下自杀身亡。一代名将,以这样激烈的方式,无谓地牺牲了生命去维护所谓的尊严,实在太过悲剧。
司马迁虽然盛赞李广天下无双,但实事求是地评价李广,不能只看其闪光点,他自身存在的缺陷同样致命,应该是暇大而掩瑜才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