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样一个朝廷,皇帝终日与宫女、太监们厮混在一起,三十余年不出宫门;\"公认\"的忠臣为了处理好与宦官的关系,派自己的儿子给宦官大送珍品;当年受皇帝调药、显赫一时的\"忠臣\"尸骨未寒,就给儿孙带来杀身之祸。这也就难怪当时的日本会对紫禁城的属地虎视眈眈。
好一幅皇帝、后宫、辅臣、宦官的\"和谐图\"
当人文主义思想在法国逐渐传播,英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的时候,整个欧洲,几乎都处在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而在中国,耀眼的紫禁城庄严地紧闭大门,明朝正在为拥立一个年仅10岁的封建皇帝劳思费神。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紫禁城传出明朝第十二代皇帝明穆宗朱载病危的消息。平稳做了6年皇位,几乎没有紧急召见过任何大臣,而如今,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则被紧急昭进皇宫,已经奄奄一息的明穆宗正在病榻上等着他们。当着陈皇后、李贵妃以及太子朱翊钧的面,明穆宗抓住了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天下累先生\"\"事与冯保商榷而行\"。明穆宗口中所言的冯保是司礼监太监兼提督东厂,随后他便奉命宣读了穆宗的遗诏--皇太子朱翊钧即皇位,高拱、张居正、高仪3人为辅佐大臣。次日,明穆宗病死在乾清宫,而年仅10岁的朱翊钧则正式即位为明神宗,改年号为万历。
但凡少不更事的小皇帝即位,在其统治初期,总会有一帮觊觎皇位的人屡屡骚动。而万历皇帝却是个例外,在他统治初期,不仅没有出现大的骚乱,国家面貌还焕然一新。
究其因不过三点。高拱、张居正、高仪3人奉明穆宗遗命尽心尽力辅佐万历皇帝,其中以张居正的功劳尤其突出;而权力不可忽视的冯保也尽职尽责,为万历皇帝心焦力悴;穆宗的贵妃李氏更不用说了,她是万历的生母,在万历即位后,被封为慈圣皇太后,她教子有方,与穆宗的皇后陈氏即仁圣皇太后相处融洽,积极配合着大臣们对万历的辅佐。
先说张居正,他不仅是首辅大臣,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一直以来,张居正以其博学、处事精练、一心为国而深得人心。作为帝师,他更是煞费苦心地教导着万历皇帝,无论是在学习上、治国上,还是在生活上以及做人上,都时时引导万历皇帝向好的方面发展。
为了让万历皇帝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张居正还将历朝皇帝之乱的经验和教训编著成册子,配以简明的图案,试图让小皇帝能从中受到启发,最终有一身治国安邦的本领。张居正还为万历皇帝精心安排了课程,从朝廷的用人之道到宫中的细小规矩,面面俱到。一般来说,万历皇帝正处在年少时期,应该最不愿意成天有人在身边唠叨,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他不仅没有厌恶反而还十分尊敬老师。当然,张居正虽然对万历皇帝关怀入微,甚至有时候也未免嗦,但是他很懂得君臣之道,对年幼的皇帝向来恭恭敬敬,甚至把10岁的皇帝比作自己的父亲。万历皇帝也很懂事,他一向尊敬张居正,向来都配合着张居正的一番苦心。
万历皇帝尊敬张局正,从来不摆出皇帝的大架子,一向以\"先生\"称呼,对于张居正的正确建议,也一向言听计从。甚至小小年纪就知道体贴臣民,他为了节省开支而放弃自己心爱的元宵灯会;张居正生病,他又亲自调制汤药要与其一起服用。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尊敬与信任,张居正更加对其鼎力辅佐。
在万历初期的10年里,朝政焕然一新。内政上,推行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的思路,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将内阁变为政治运转的中心,极大地整顿了吏治;经济上,清丈全国田粮,遏制豪强地主,并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适时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明朝的发展,增加了明朝的财富;在军事上,明朝还加强了军备整顿,平定了西南骚乱,并重用优秀的军事人才和爱国将领把守边关。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万历初期带来了一片大好势头。
当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来的新气象,也并非张居正一个人的功劳。如果没有万历皇帝深明大义的允诺,如果没有太监冯保与慈圣皇太后的配合,恐怕这些政策也未必能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