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凭啥立下扫平六国的大功 他有哪些功绩
强将手下无弱兵,千古一帝秦始皇手下更是名将辈出,仅战国四大名将,就有两位出自他的手下,一个是杀神白起,另一个就是战神王翦。战国时期秦国王翦兵团拥有80万秦军之精锐,夷平了六国,横扫八荒,对秦统一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翦生卒年不详,...
强将手下无弱兵,千古一帝秦始皇手下更是名将辈出,仅战国四大名将,就有两位出自他的手下,一个是杀神白起,另一个就是战神王翦。战国时期秦国王翦兵团拥有80万秦军之精锐,夷平了六国,横扫八荒,对秦统一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翦生卒年不详,...
战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军事将领,白起、李牧、乐毅、蒙恬、廉颇……,其中以白起最为出名,在他手上被灭的军队就有100多万人,白起在秦昭襄王时代最大的作为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秦始皇统一扫清了障碍,白起虽然战功赫赫,但因各种原因,最终没...
说起战国时期的名将、大将,不可避免的要说到王翦。 王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与赫赫有名的白起相比,王翦参加的战役、杀过的人,可能要少很多,可是要论起他创下的功绩一点都不比白...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在将政治和军事方面同样出色的人物并不多见,当一些军事天才与政治联系到一起时往往会产生悲剧,让我们看看在战国时期的这三位军事天才是怎样因政治而死的吧! 一,人屠白起: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头号名将,先后消灭六国百万大军。尤其是伊...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简介 战国年间各国的大将不凡,在秦国就有王翦。王翦,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事侍奉秦始皇。为秦始皇效力期间,王翦参加过很多重要战役,而且很多都是凯旋而归。下面就来细数一下王翦一生立下的战功。 秦国大将军...
王坚,南宋抗蒙名将。嘉定十一年赴枣阳,加入忠顺军。秘密潜入蒙古军造船之地,烧毁其船支二千余。宝祐二年,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广安等地击败蒙古军。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王坚调集民夫,修筑钓鱼城。开庆元年,蒙哥汗亲率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珏...
谈及军神,很多人都知道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十面埋伏”、“胯下之辱”、“暗度陈仓”等典故,让韩信大名千古流传。在战争不断的神州大地上,江山代有军神出,每个时代都有军神出现。那么除了韩信当之无愧的军神之外,还有哪些军神,他们排名...
红潮导语:王翦不以为然的说道:“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你们懂啥呀?秦王为人残暴多疑,现在为了攻楚,他把全国的兵马交给我,我要是不多要点东西,这不是让秦王怀疑我...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
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又曰“虎父无犬子”,又曰“老子英雄儿好汉”,古代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他们父子上阵,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让敌人闻风丧胆。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史上最强的五大父子兵,看看你最佩服哪一个! 值...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1、刘贺:当了27天皇帝,因荒淫无度被赶下台。
公元前74年,22岁的汉王朝第六任帝王昭帝刘弗陵,因死时没有儿子,他的侄子昌邑王刘贺幸运地被权倾朝野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扶上了汉王朝的帝王宝座。刘贺是个典型的浪荡公子、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即位后他不理朝政,终日和宠妃饮酒作乐,更荒唐的是,刘贺竟召先皇宫女淫乱。大臣的劝谏,他根本听不进去。霍光和大司农田延年商议后,禀报太后,决定废黜刘贺皇帝。
不久,霍光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等朝廷大官至宫中,共商废黜皇帝刘贺之事,群臣同意了霍光的意见。霍光又将此事告知皇太后,皇太后听后勉强同意,等到召见刘贺时就布置禁兵把守宫中。
待皇太后责问刘贺之时,霍光等出班奏本,指陈他即位以来仅27天,就做下了1127件荒唐事,皇太后当即表示同意刘贺“当废”。霍光随即上前解其玉玺,扶刘贺下殿。刘贺离开了尚未坐热的帝位,被押送到始封地昌邑,从此便再也没有消息。
2、曹芳:自身不争气,被司马家族赶下台。
曹魏王朝的第三任帝王曹芳,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公元239年,曹叡病死后,年方8岁的曹芳登上了魏国的帝位。曹芳即位后,由曹操的侄孙、大将军曹爽和太傅司马懿辅政,不过曹爽被司马懿所杀,魏国的军政大权也落入司马懿之手。令人遗憾的是,曹芳也是一个太不争气的帝王,成人后沉溺于酒色中不能自拔。
曹芳越是昏愚,司马氏父子越是专横。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正时快20岁的皇帝曹芳,对司马兄弟的专横日益不满,左右臣僚劝曹芳诛杀司马昭,以解除司马兄弟对朝廷的威胁。诏书都写好了,可曹芳畏惧司马兄弟的势力,不敢下诏。
事后司马兄弟得知了这一情况,就合谋废黜曹芳。司马师假借皇太后令召集群臣,商议废黜皇帝曹芳。众臣慑于司马家族的势力,不敢有异议。司马师又派皇太后叔父郭芝去告知太后,当时太后正和曹芳对坐。
郭芝直截了当将司马师欲废曹芳的事告知了太后和曹芳,曹芳惶恐不已,太后也很不高兴。太后要求见司马兄弟,然而郭芝不答应,只要求曹芳快点交出玺绶。曹芳迫于司马师的威势,遣人取来了玺绶。司马师得到皇帝玺绶后,又遣使者授予曹芳齐王印绶,让其移居宫外。曹芳此后再也没有了消息。
3、元晔:做了5个月皇帝,从此生死不明。
公元530年,北魏王朝在野心家尔朱荣等人的折腾下,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孝庄帝元子攸不甘北魏大权旁落尔朱氏手中,于是诈称皇太子出生,召尔朱荣入朝。尔朱荣入宫落座后,见少卿鲁安、典御李侃希等抽刀从东侧门闯入,当即起身直奔御座。
孝庄帝横刀膝下,亲手杀死了尔朱荣。尔朱荣死后,他的侄儿汾州刺史尔朱兆为了替死去的叔父报仇,发兵攻入京师洛阳,俘掠了元子攸。后来长广王元晔,被尔朱兆拥立登上了帝位。
元晔即位后,即封尔朱兆为大将军,并进爵为王。这样北魏的大权仍为尔朱氏把持。尔朱兆自以为拥立有功,不仅杀死皇子,污辱嫔妃,还大杀宗室成员和朝廷其他官员。
后来尔朱兆满载着掠夺的财物到了晋阳时,又留下叔父尔朱世隆牵制元晔。尔朱世隆也是一个心肠毒辣的野心家,留守洛阳不久,就密谋趁元晔母亲卫氏出行之际,遣数十人在街巷中将其杀死。
公元531年,一直觊觎北魏王朝大权的尔朱世隆以长广王与孝庄帝关系疏远且无威望为由,欲废黜长广王另立亲近。时逢元晔出行郊山,尔朱世隆擅作禅文,硬是逼迫元晔禅位于曾装聋扮哑达8年之久的广陵王元恭,元晔被迫交出帝位后,被降为东海王。做了5个月帝王的元晔,从此以后也生死不明。
4、孙亮:夺权的消息传到敌人耳中,不战而败。
孙亮是吴王朝的第二任帝王,早在父亲孙权在位时,就因母贵而被立为太子。公元252年,孙权病终,年仅9岁的孙亮在大将军诸葛恪等人的扶持下,登上了帝位。
诸葛恪大权在握,发兵20多万攻打魏城淮南,数月余后以失败告终。孙亮的堂侄、侍中孙峻乘机在孙亮面前诬告诸葛恪图谋政变,将诸葛恪一家全部诛杀。诸葛恪被诬杀后,吴王朝的大权又落到了孙峻和其堂弟、时任大将军的孙綝手中。
不久孙峻因病暴死,这样孙綝就独揽军政大权。一向倨傲的孙綝根本不买孙亮的账。年龄虽小但头脑比较清醒的孙亮与大将军刘承、黄门侍郎钱纪密谋,决定诛杀孙綝,夺回大权。
孙亮命皇后的兄弟全纪将此事通报给任卫将军的皇后之父全尚,并再三告诫不可走漏消息,然而消息还是传到了孙綝耳中。
孙綝得知后,立即发兵包围了皇宫。皇帝孙亮闻讯,十分愤怒,带箭执弓欲出,准备和孙綝拚个死活。侍中近臣、乳母等人怕孙亮敌不过孙綝,一起拖住他不让出去。随后,孙綝遣中书郎李崇夺了孙亮的皇帝玺绶,并强迫众臣在他制造的孙亮罪过的布告上签名。
后孙綝遣将军孙耽将孙亮送回会稽,又派人将全尚在贬往零陵的途中杀死。16岁的孙亮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了下落。
5、朱允炆:敌不过强劲对手,焚宫后消失。
600多年后,同样的灾难又降临在明王朝第二任帝王、建文帝朱允炆的身上。朱允炆是继太祖朱元璋之后登上帝位的。朱允炆即位时,已经20多岁,即位不久,针对“诸王拥兵自重”的现状,他听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人建议,决定削夺各地藩王的权力。
建文帝考虑到燕王朱棣势力强大,因而未对朱棣下手,他先废周王,以此牵制燕王。不久又削除了湘王、齐王、代王、岷王4个亲王的藩王爵位,并将他们废为庶人。朱允炆的所作所为,当即引起了朱棣的警觉。就在朱允炆称帝的第二年,朱棣以祖训“如果朝廷内已无忠臣,而奸佞之辈满朝,则亲王可以训兵待命,为天子清除掉周围的奸臣”为由,举兵发难。
朱棣曾在父皇在世时,就多次受命带兵出塞征战,故起兵仅一个月,就攻下了北平周围许多重要的关口和州县。建文帝和齐泰等人商议后,以朱棣谋反为由,发布告示,要讨伐燕王。
但建文帝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将领,只好派年已古稀的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北上讨伐燕王朱棣,结果只有13万兵力的南军被朱棣统领的北军打得一败涂地。消息传到南京,建文帝和黄子澄商议对策后,又派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取代耿炳文。
李景隆调集各道兵马,纠合耿炳文的余众,共计50万兵力,扎营于河间。朱棣得知此情后,对诸将说:“李景隆是纨绔子弟,何时还学过布兵打仗,今领50万来犯,不过是第二个赵括罢了。”果然交战不久,南军又一次大败。
多次击败南军后,燕王朱棣乘胜挥师南下,包围了京师。无可奈何之中,建文帝遣人与朱棣议和,并以割地为条件。一心要夺得帝位的朱棣根本不予理睬,向京师发起了猛攻。建文帝的叔父、谷王朱穗,以及屡战屡败的李景隆,面对朱棣的威势,开门放入燕师。
建文帝闻讯,知道形势再也扭转不回来,遂纵火焚宫。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终未能找到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至今仍是一团迷雾。
在这些帝王中,或因种种原因被废黜而下台的帝王,然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这位帝王被废黜后竟生死不明,像是人间蒸发般,给史书留下一片空白,给后人留下一团迷雾。
都说人到七十古来稀,清朝有一位妃子活了97岁,是史上最长寿的妃子。
这位定妃生于顺治十八年,14岁被招入皇宫,在她25岁的时候为康熙生下一皇子,就是十二阿哥胤祹。都说母凭子贵,但她却没那么好命,不仅没有当上妃子,连嫔都算不上。
定妃为人低调,从不参与后宫的勾心斗角,也不刻意争宠,生下皇子胤祹后,康熙几乎再也没有宠幸过定妃。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58岁的定妃被康熙封为定嫔。而此时的定妃早已习惯这种平淡如水的日子,对于册封也没太多期待。
康熙驾崩后,雍正即位,九子夺嫡当中,自幼被苏麻喇姑抚养的十二阿哥胤祹没有参与皇位的争夺,雍正对他这个弟弟也是格外照顾,而定妃也得到了不错的待遇。六十多岁的定妃入宫近50多年后才被封为妃子。
1711年,乾隆继位后,对定妃也是十分恭敬,每逢岁时节日必迎入宫,赋诗献寿,亦称为宫中盛事,定妃九十大寿时,乾隆帝亲至府第祝贺,这不是一般妃子能够享有的待遇,堪称清朝后妃之冠。
乾隆二十二年,定妃逝世,终年97岁。六年后,79岁的儿子胤祹病逝。定妃的一生既是传奇的,也是平凡的,大多数的日子都是受康熙冷落,但正是因为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加上儿子胤祹的明哲保身,母子二人都非常长寿,并得以善终。
在人们的印象中,南宋王朝一直是软弱偏安。自从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虏走钦、徽二帝,北宋被金人灭掉后,皇室幸存的康王赵构被拥立为帝,建立面宋。此后,南宋与金人之战胜算不多,一步步被金人逼到江南,偏安一隅。许多大宋子民及有志之士一直坚持要扫师北上,收复故士,迎回二帝,以雪前耻。但是,以赵构为首的主和派却成为挥师北伐的最大障碍,以至制造了令人悲愤千古的岳飞惨案。
岳飞蒙冤而死,南宋的主战派变得越来越消沉,南宋靠向金人纳贡苟延残喘。直到岳飞被害的92年之后,一位名为孟珙的南宋名将兵指金国都城,金哀宗自缢而死,刚刚接受禅位的完颜承麟也被宋蒙联军杀死,才为了却了岳飞直捣黄龙的遗愿,为大宋一雪靖康之耻。
说起孟珙,他和岳飞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他的祖上曾是岳飞的旧部。孟珙,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他是标准的将门之后,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北宋被金灭后,孟家祖上从山西绛州投奔岳飞的“岳家军”,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父亲为南宋左武卫将军孟宗政,孟珙一出生便随军定居在随州、枣阳(今皆属湖北)一带,从小在军营中长,很早就显露也过人的军事才华。孟珙从普通的下级军官做起,与父亲孟宗政凭借战功成为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
让历史记住孟珙的,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率部攻陷金国最后的都城蔡州,诛杀金国二帝;二是率部力退蒙古大军,保南宋免遭蒙古铁骑践踏几十年。
金国灭了南宋之后,日子也不太好,因为北方蒙古人的崛起,一直对金人虎视眈眈。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向金国发起进攻。金国人哪抗得住蒙古人的挨啊?金国节节败退,首都被迫由中都(今北京)迁到了宋朝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随后又南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再迁到蔡州(今河南汝南)。
此时,本来向金国称侄纳贡的南宋见状,认为复仇的机会来,便以各种理由拒绝给金国输送岁币。金国人认为打蒙古不行,但是战胜宋军却绰绰有余,于是不顾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嘉定十年(1217年)发动了侵宋战争。这场战争为期7年,史称“岁币之战”。7年间,孟珙与父亲一起镇守京湖战场,先后取得了襄阳之战、枣阳之战的胜利,纷纷收复失地。孟宗政去世后,孟珙又接过重担,继续与金军作战。
联蒙灭金,是孟珙军事生涯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当年,孟珙奉命领兵2万、运粮30万石踏上了灭金的征程。虽然金国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之下,已经到了灭亡的最后阶段,可金国军队的战斗力还依然较强,对南宋军队形成较大的阻力。然而,孟珙表现得更加顽强,多次撕破金军的防线,并很快兵困蔡州。
在宋蒙联军的围攻下,陷入绝境的金哀宗见大势已去,就禅位于城东门守将、元帅完颜承麟。随即金哀宗自缢而死,而接受了禅位的完颜承麟在最后时刻举行典礼,给金哀宗上谥号,接着就被涌入的宋蒙联军杀死。孟珙找到了金哀宗的尸体,尸体已经焦黑无法辨认。孟珙把尸体一分为二,一半归宋,一半归蒙古。并分了金国皇帝的仪仗器械和玉玺等宝物。金国彻底灭亡。
正当南宋君臣为灭掉金国而举国欢庆时,前线却又传来了坏消息——南宋曾经的盟友蒙古,在川蜀、荆襄一带集结重兵,准备对南宋发动全面入侵。
此时的孟珙,也正在襄樊积极组建镇北军以防备蒙古南侵时,被宋理宗召回临安(今浙江杭州)商议拒蒙大计。此时的宋理宗是心神不宁,是战是和拿不定主意,因为,端平元年六月,宋理宗派兵想夺回中原土地,不料被蒙古人打的大败。宋理宗对孟珙非常器重,所以才问计于孟。
孟珙的回答掷地有声:“臣是一介武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这是一个武将最标准的回答。宋理宗听了后,就给孟珙很多赏赐,并任命他知黄州(今湖北黄冈),节制黄、蕲、光三州及信阳军的兵马。孟珙到黄州后,加紧筑城墙挖城壕,招募流民开荒,安顿各部军队,从而使黄州防务更加稳固,为后来黄州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此,孟珙将以一人之力担起保卫大半个南宋的重任。
孟珙率部保卫黄州,顽强抵御了蒙古军队昼夜不停的轮番进攻。整整一年,蒙古军队都止步于黄州前,寸步难进。最终,蒙古军队由于伤亡惨重,被迫撤军。孟珙趁势在荆襄战场展开了反攻,成功收复了整个荆襄地区。
当京湖战局有所缓解后,孟珙又奉命紧急驰援岌岌可危的四川战场。凭借着孟珙的得当防御,南宋方面捷报频传,而蒙古军接连失利:南向施州方面的蒙古军被孟璟部将刘义在清平(今湖北巴东)击败,斩获无算。孟璟于归州西大垭寨更是经历一场激战后大获全胜,蒙古军丢盔弃甲后撤至夔州,之前缴获的物资又统统还给了宋军。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大垭寨之战”。
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孟珙也因功获授宁武军节度使。
孟珙兼管四川后,招集久经征战之士,组建了史上有名的“宁武军”。“宁武军”是一支有着超强战斗力的新军,南宋王朝灭亡数年后,“宁武军”还在坚持战斗。
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年52岁。讣告传到杭州,宋理宗十分震惊,下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少师。其后累赠至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福临的年号为顺治,这就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福临排行老九,而且并不是嫡子。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健在,那么,为何不是长子豪格继位,而是老九福临继位呢?其实这是各方面妥协的结果,顺治皇帝仅仅是运气好而已。
在皇太极死的时候,他自己算计好了一切,其它的子嗣虽说都比福临年纪大,况且有了自己的势力,但他们仍然是不能跟多尔衮势力相比的,即使坐上了皇位,而大玉儿母子就不同了,冲着多尔衮爱大玉儿的那一刻心,和爱屋及乌的保护着福临,他也不会让大玉儿以后母子的生活充满着危险之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帮助福临登上皇位。
如果取得这两旗旗主的支持,那便有了和多尔衮抗衡的实力,而一旦取得这两黄旗的支持,顾全大局的代善和观望中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肯定会倒向自己这一边。那么八旗里边,便有了五旗之势力,到时多尔衮不屈服也不行了。所以能否取得皇位,便要看能取得这八旗之首两黄旗的支持了。
在清世祖实录中明确记载,顺治帝认为济尔哈朗在诸王商讨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但不管顺治帝福临是如何继位的,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之所以选择年纪较小的福临继位绝对是各方势力协商的结果,年龄小必然容易操控,只要能够掌握政权谁当皇帝又如何呢?
最后经过各方力量的博弈,年仅六岁的福临意外成为了大清国新任的皇帝,即顺治帝。多尔衮因拥立之功成为了摄政王,从此迈向了权力的巅峰。
明朝的锦衣卫,向来冷酷无情,几乎不会动感情,也很少流眼泪。但当此人被杀后,锦衣卫奉命前去抄家时,见到府上情景时,却不可控制的流了眼泪。
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再造之臣于谦。1449年,明英宗率领50万大军远征蒙古,发生“土木堡之变”被俘,大明瞬间失去主心骨。在这种危急关头,于谦力主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掌管朝政,接着又极力反对南迁,积极准备营救明英宗。
艰苦的北京保卫战过后,蒙古战败,将明英宗送回。因为反对南迁,徐有贞以及石亨等人对于谦十分痛恨。明英宗回朝后,石亨等人帮助明英宗重登皇位,因此很受信任,他们便借机以“宣扬不轨言论”的罪名将于谦逮捕入狱。
刚开始,明英宗对是否处决于谦一直犹豫不决,但后来,由于石亨等人经常在他耳边说于谦的坏话,对他进行蛊惑,最终,于谦被处决于闹市之中。他去世后,锦衣卫奉命前去抄家。
到了于谦府上,发现没有古玩字画、没有金银珠宝,仅仅只有一些朴素的衣物和简单的生活用品,还有许多书籍。看着这些,一向冷酷无情的锦衣卫也不禁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