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离婚率为什么居高不下?女子色衰男子发迹
在夫权弥漫的封建社会,女人离婚或再嫁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可谓“离婚难,难干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古代人近乎变态的贞操观,按照孔老夫子等人的观点,所谓贞节不只是单纯的不失身,还包括不改嫁、丧偶的情况下坚持守寡等等。当时的广大妇女同胞别说提出...
在夫权弥漫的封建社会,女人离婚或再嫁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可谓“离婚难,难干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古代人近乎变态的贞操观,按照孔老夫子等人的观点,所谓贞节不只是单纯的不失身,还包括不改嫁、丧偶的情况下坚持守寡等等。当时的广大妇女同胞别说提出...
大禹死后,将王位传与他的儿子启,启建立夏朝,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稳定了政权,开始还励精图治,可慢慢就腐化起来:传说他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天天饮酒唱歌,打猎游玩。不久夏启死了,他的儿子太康继位。
太康最大的爱好也是打猎,对治理国家却没有兴趣。有一次,他带着随从外出,从都城阳城(今山西)出发去打猎,越打越起劲,一直打到黄河以南的有穷部落(今河南洛阳南)。
有穷部落的酋长后羿,看到太康只带了少数随从出来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带兵悄悄截住了太康回去的路。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回来的时候,却看到洛水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太康慌忙向部落首领们求救,可各部落的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太康后悔不及,没办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起了流亡生活。由于世袭制已然确立,后羿的势力也没有达到独立为王的地步,因此不敢自立,便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为王,“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夏朝建国不久后的一次重创,致使夏朝统治中断了几十年。而后少康励精图治而复国,才使夏朝步入正轨。
武则天死后,被安葬在乾陵,跟她老公唐高宗李治埋在了一起。乾陵的位置就在今天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的梁山上。相传当年李治去世的时候,武则天希望将陵寝安置在关中平原,她从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著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分头到关中地区挑选风水宝地。袁天罡挑好之后在当地埋了一枚铜钱,而李淳风挑好以后则在当地插下一根针。等到大队人马前来勘查的时候,大伙儿惊异的发现,李淳风插下的针正好插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传说固然有些荒诞不经,但是武则天的乾陵确实是唐朝历代帝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完全没有被盗掘过。其他比如李世民的昭陵,就被盗的不成样子,连墓室墙壁上的浮雕昭陵六骏都被人敲下来,敲碎之后卖到了美国。相比之下,乾陵保存的就完整太多了。近些年,乾陵陪葬的王公大臣的坟墓中已经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这使乾陵成为一座文化宝库。
但是目前,乾陵的主墓,也就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墓室尚未进行挖掘,据传,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就陪葬在墓中。历史上不少的盗墓贼都曾经打过乾陵的主意,但是每一次盗掘都无功而返。
对于乾陵的盗挖,规模最大的一次就是唐朝末年起义的黄巢组织的那一次。敢让“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在起义之初,虽然声势浩大,一举攻下了洛阳和长安,赶跑了皇帝,但是想要打仗最需要的就是钱。黄巢的军队在大唐帝国都城大肆掠夺一番之后,开始把目光对准了大唐皇帝的坟墓,想把埋藏在坟墓里的财宝挖掘出来。
黄巢一次性组织四十多万农民军来到梁山上,开始对武则天的乾陵展开挖掘。几个月挖掘下来,起义军居然在梁山上挖出了一条大深沟,后世管这条沟叫做“黄巢沟”。即使挖到这种程度,依然没有找到武则天的墓室,挖掘一无所获。黄巢一怒之下想要组织更多人进行更大规模的挖掘。关键时刻,天降暴雨,挖掘场地土方坍塌,泥泞不堪,根本无法继续挖掘,黄巢被迫放弃。
没过几年,又有人盯上了乾陵,这人就是五代时期后梁的崇州节度使温韬。温韬本是大唐的耀州节度使,后来朱温起兵反叛,温韬主动投降朱温,依旧做节度使,只是把耀州改名为崇州。崇州节度使管辖的地区,正是关中地区,唐朝的陵寝所在地。温韬在此地镇守时间长达七年之久,充分发挥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以“贼不走空”的精神对本地唐朝皇帝陵寝进行了掠夺性挖掘。所有的皇陵都被盗掘一空,大量无价之宝遭到掠夺,包括钟繇、王羲之在内的著名书画家的珍贵作品也重现人间。
温韬当然也不会放过武则天的乾陵,但是等到他派兵挖掘乾陵的时候,老天爷再次下起暴雨,根本没法挖掘,事情就此耽搁。这一耽搁,就是整整七年,每次温韬想对乾陵动手的时候,老天爷就暴雨不止,根本不给温韬机会。七年之后,温韬只能恨恨离开崇州。
冷兵器挖不动,还有热兵器。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也瞧上了乾陵,他的办法比黄巢、温韬都强得多,那两人只能用普通器械进行挖掘,孙连仲有炸药,他让军队用炸药炸开墓门。可是,等到他动手的时候,诡异的事情再次发生,狂风暴雨再次从天而降,孙连仲对着乾陵眼睛都瞪出血来了,就是拿它没办法,咬牙切齿的走了。
也不知道是哪路大神保佑,武则天的坟墓就这样一路走到今天,没受到任何的盗挖,运气好到亮瞎眼。
三国中有很多名人的后代,比如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孙权是军事家孙武的后裔,而大将马超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三国人物来头更大,他就是秦末汉初韩信的后代,他的名字叫韩暨。
这韩暨是西汉诸侯王韩王韩信的后代。祖父韩术,曾任河东太守。父亲韩纯,曾任南郡太守,算是官宦人家了。韩暨是个敢爱敢恨,有仇必报的人。当年同县的富豪陈茂,把韩暨的父亲诬陷入死牢,最后父亲被蒙冤而死。韩暨表面上没有反应,但却暗地里储钱及寻找死士,最终杀掉陈茂,以他的人头墓祭祀父亲,韩暨也因此出名。虽然在我们现代人看起来这是属于知法犯法的行为,但是在三国那个乱世却被看作是豪杰的行为。
这韩暨生逢乱世很早就被推举为孝廉,司空征召他入朝为官,被他拒绝。于是他改名换姓,隐居深山之中。后来袁术又看中了他让他去做官,他照样不去,又躲在了山中。之后刘表又以礼征召韩暨,韩暨怕不去刘表会加害他,所以只好应命,担任宜城县长。曹操平定荆州后,韩暨就开始为曹操做事,担任监冶谒者。主要是掌管冶铁的专官。韩暨在职七年,使国家所用的兵器械具都很充足。曹操大喜,封他为司金都尉,地位仅次于九卿。
值得一提的是韩暨不但是一个好官员,而且还是一个搞技术的能手。韩暨任监冶谒者时,因考虑到冶练用的马排效率不高,于是改用人排,发现还是费时费力,于是推广使用杜诗发明的水排,效率是马排的三倍。这样使得曹魏在冶铁的技术上领先于东吴和蜀汉,使得曹魏不再为打仗的军械发愁,为国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韩暨也是靠着推广这项专利名扬天下。想想自己的祖先韩信靠打仗扬名天下,而他的后人却靠搞技术,还真是有点怪怪的呢。
曹丕继位之后封韩暨为宜城亭侯。当时曹丕刚迁都洛阳,法令、礼俗等制度还未完备,而宗庙等都留在邺城。身为太常的韩暨建议迎邺城的先祖牌位到洛阳,建立洛阳庙,四季定时参祭,尊崇正规礼仪而废弃其他祭礼。意见很快被曹丕采纳。后来这韩暨还当上过三公的司徒。韩暨直到八十岁才去世,那时候已经是曹叡的时代了。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晋文公重耳还是公子时,流亡各国,在卫国时资粮被偷,而卫国看他是个落难公子而不接待他,甚至连卫国的农民都看不起他甚至捉弄他,没有人愿意施舍一点饭给他吃。饥寒交迫之时,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一块肉割了下来,配以野菜给重耳做了一道“水煮肉”。
重耳吃饱之后,才得知自己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便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尽了犬马之劳。重耳最终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返回晋国做了国君。
晋文公归国做了君侯分封群臣时,当年跟随重耳逃亡的人纷纷讨封,唯有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他认为晋文公返国即位实为天意,觉得忠君的行为应该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他看不起狐偃等“以为己力”居功讨赏的人,认为他们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不屑于和他们为伍,于是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即位后事情比较多,一时之间把介子推给忘了,后来有人提起“割股啖君”的事情,晋文公很是惭愧,便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晋国国内不准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世为之唏嘘不已。而《通志》则记载,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按照这种说法,介子推隐退后应该是善终于晋成公年间。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为后世所称颂。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黄庭坚在《清明》一诗中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天禧元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这个人物素有雄才大略,却为了自保处处隐忍,前半生韬光养晦,后半生大放异彩。曹操评价他“有雄豪志,有狼顾之相”,诸葛亮视他为一生的劲敌,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是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有好多手段比曹操还要高明。这位牛人就是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司马懿生于乱世,“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马懿独具战略眼光,遇事冷静,堪称军事奇才。我个人影响最深,对他最佩服的是”一下俩件事。一是,当年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声势“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县,距樊城很近,强如曹操都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独具慧眼,劝阻说:“于禁被水军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坐大,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另一个是,降将孟达准备反水,欲与诸葛里应外合,共同灭魏。孟达自恃防守严密,上庸同洛阳又相距八百余里,估计司马懿不会将他怎样,所以对诸葛亮的劝告置若罔闻。没想到司马懿,雷厉风行,一面去信迷惑孟达,另一面调兵遣将阻其外援,并亲率大军昼夜兼程,仅仅八天就完成了对上庸的包围。最终,司马懿顺利平息了叛乱。
除了在军事方面,司马懿在其他方面也有颇多建树。选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这些作为不但厚植了国力,也为日后统一华夏殿定基础。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司马懿死之前将自己的身后事也考虑的十分周全。他临死前特地交代子孙不要去祭拜他,并且机关算尽将自己埋得很深,就这样司马懿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静静的躺了数千年。可惜的是在他死后,他的孙子篡位建晋,并把司马懿尊为了皇帝。这一举动,改变了司马懿的正面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他被描绘成了阴险狡诈的心机男。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杰出才干,尤其是在乱世之中为民生,为国家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韩世忠,字良臣。
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北宋与西夏再度开战,西北州郡急募士兵,“泼韩五”踊跃报名参军。
在军队中,他挽疆弓二百斤,“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有一天兴起,他手提铁朔骑了一匹悍马,奔驰到二郎山的悬崖峭壁上,来回疾舞,口中狂呼乱叫。闲观者目眩神迷,无不胆裂。
军府考究武艺,他自己一个人独用铁胎弓,所射金石无不贯穿,“骑射绝人类”。
每听到边报,他立刻上马,甚至连马鞍都不要。
他喜欢和将校们交游痛饮,资费互通有无,韩世忠身无余财,就在酒肆中和兄弟们约定,以后上阵,就用敌人的脑袋抵押。而每次作战,他总能收割许多脑袋,同伴们乐不可支,更加愿意请他喝酒。
西夏军进犯银州,韩世忠所在的部队即将开拔接战,部队中有一个名叫党万的人,在家里是独子,父母极其不舍,韩世忠就去找到他的父母说:“大丈夫当建功业,取公侯,岂能龊龊自守?”党公奇其志,同意了党万随军。
在银州,韩世忠以一名小兵的身份,爬上城头,斩关杀将,将敌将首级掷出外,诸军大受激励,鼓噪而进,大获全胜。
改日,宋、夏两军在蒿平岭大战,韩世忠为敢死队员冲杀在前,发现西夏军有名骑将异常生猛,便向俘虏打听,得知此人竟是夏军的监军驸马兀口移,韩世忠毫不犹豫,立刻提刀冲上,只一刀,就将其斩落马下,西夏兵大溃。
一名普通的小兵能有这样上佳的表现,总理边事的童贯打死也不相信,怀疑军中有所增饰,只给韩世忠提了一级工资,就此完事,全军为之哗然。
不过,是金子就会一直发光的。
不久,韩世忠转调刘延庆军中,先在天降山砦夜登城斩敌将两名,接着又在佛口砦又斩敌数人,既而至藏底河又斩敌三人,终于积战功升为勇副尉。
宣和二年,方腊造反,江、浙震动,朝廷四处调兵,韩世忠在王渊帐下做一员偏将,领两千士兵在北关堰大破贼众,王渊直叹:“真万人敌也。”将随身所带金银全部赏给了他。
为了早日剿除方腊,宋徽宗赵佶放出了话,“能得方腊首级者,授两镇节钺”。
冲着这个诱人的奖赏,方腊往哪儿逃,韩世忠就往哪儿追,一直追到了睦州清溪峒。
方腊躲在清溪峒的岩窟,追赶方腊的人很多,但都不知方腊藏在哪儿,大家只好搓手叹息。
成功总是留给有心机的人的,韩世忠没有和那些人一样只懂得在那儿聊天嗑牙,他不声不响,潜行溪谷,挺身仗戈,通过向野妇问路,渡险数里,终于找到了方腊的巢穴,孤身杀入,格杀了数十人,活捉到了方腊。
两镇节度使的位子就要到手了,韩世忠一战成名!
可是,老天又一次和韩世忠开了一个玩笑。
一个叫辛兴宗的宋将领兵截守在峒口,将方腊夺了过去,高高兴兴地做上了两镇节度使,真正的功臣韩世忠一无所得。
直到金人南侵,韩世忠的事业才开始出现了转机。
在抗金战场上,他一如既往,奋勇杀敌,一刀一枪地搏取功名。
他在滹沱河“跃马薄敌,回旋如飞”以五十骑击溃敌军两千余人;又在守将梁方平丢失浚州的情况下,力溃重围,焚桥而还;更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以死士三百捣敌营”,将领军的“大酋”刺于马下。
赵构在相州辟大元帅府,南下济州,遭遇金人纵兵逼城,人心忷惧。
韩世忠在大元帅前后左右中五军中赵辟野的部下,据西王台力战。
金兵有数万之众,韩世忠部不过千余人,但韩世忠不畏强敌,“单骑突入,斩其酋长”,终于将金军杀退。
就是从这一刻起,赵构记住了韩世忠。
到了应天,韩世忠劝赵构登基最也很来劲,赵构将他升为光州观察使、带御器械,兼御营左军统制。
而让赵构真正感激,并彻底宠爱上韩世忠的,当属建炎三年平定苗刘之乱。
那一年,御营统制苗傅和副统制刘正彦因不满御营司的都统制王渊与宦官勾结,蓦然发动兵变,处死了王渊,挟制了赵构,另立尚在襁褓中的赵构之子赵旉为帝,改年号“明受”。
时为定国军承宣使、鄜延路副总管、平寇左将军的韩世忠刚从淮阳(今江苏清江市西古泗水西岸)引军退至沭阳(今江苏沭阳县),听到消息,大吃一惊,马上从海道赶往平江府,向御前右军都统制、浙东制置使张俊借兵两千,“舟行载甲士,绵互三十里”,开往到秀州,打造云梯,大治器械,从临平发起攻击。
韩世忠一马当先,“瞋目大呼,挺刃突前”,率军猛攻,于杭州北郊的堰桥(今德胜桥)登陆,破城门而入。
赵构听到城外杀声震天,知道救兵来了,倚在宫门张望,见到了韩世忠,不由一把握住他的手恸哭着说:“中军吴湛协助苗刘造反最卖力,现在还在宫中监管着我,爱卿您能先将他诛杀吗?”这个容易。
韩世忠随即入宫谒见吴湛,张开一张蒲扇儿大小的手与之“握手与语”,突然发力“折其中指”,就地拿下,斩戮于市。
第二日,韩世忠又率部追击从涌金门潜逃的苗傅和刘正彦,分别在渔梁驿和建阳将之擒获,肢解于市。
赵构重见天日,亲自手书“忠勇”二字赐给韩世忠,授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
应该说“忠勇”二字是对韩世忠一生最精炼、最集中、最准确的评价。
史书也称其“性戆直,勇敢忠义,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
他常常告诫家里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却不必因为这就讳言‘忠’字,讳而不言,就是忘本,抛弃了‘忠义’之心。”
“忠”之外,“勇”也令人敬仰。
建炎三年,完颜宗弼发起代号为“搜山检海”的追击行动,撵着赵构从临安到越州(今浙江绍兴),走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奔台州(今浙江台州),从定海(今浙江镇海)下海,一路鸡飞狗跳,不亦乐乎。
等到春逝夏来,完颜宗弼由秀州(治今浙江嘉兴)沿浙西运河经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常州、镇江,转入长江渡船北返。
韩世忠时为浙西制置使,手下只有八千人,在其他诸部躲避的情况下,高举“勇”字大旗,移师镇江,在焦山寺(今江苏镇江北焦山)下列开阵势,予以完颜宗弼迎头痛击,最终将完颜宗弼的十万主力截入黄天荡,足足压制了四十八天。
完颜宗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非常窘迫,请求韩世忠出来说话,韩世忠“酬答如响,时于所佩金凤瓶传酒纵饮示之”,在阵前喝酒,豪气冲天。完颜宗弼自惭形秽,大为沮丧。
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当此千秋危难之时,韩世忠横空出世,以孤军迎战完颜宗弼十万之众,可谓忠肝义胆,英雄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