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这位名将在生活中竟然是窝囊废?被人欺负不反抗却哭了

  我们都常说,作为男人,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被人说窝囊。经常惹起事的就是这句话,“你这么窝囊,还是不是个男人。”很多本来可以好解决的事,就因为这句话惹起了更多事,结果也很糟糕。

  由这里就知道,男人就比较看重面子和尊严,但我们今天要来说一奇怪的事,在古代,我们印象中,将军是威风凛凛,血气方刚的,但历史上就有些将军,是敌人的噩梦,但生活中却是个窝囊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朝宰相、军事家。兴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被封西平郡王。多次拯救大唐业绩,多次打败吐蕃,被称为安史乱后唐朝第一名将。

  李晟这个名将,成为了南宋一干爱国诗人笔下的常客,陆游就有诗: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只要李晟穿越到大宋来,妥妥吊打金兵光复山河!

  但在南宋被热烈盼望的李晟,放在他生活的唐代,却更有个出名形象:窝囊。

  但李晟的窝囊,却是其中独特一类:窝囊到十分高调。先不说谦和待人,就连被人欺负了,都表现得不像是一个让敌人胆颤的将军。比如宰相张延赏成日欺负他,他非但不反抗,反而没黑没白哭,哭的出门眼红通通,见人就嚷受不了了,要出家当和尚。可对把他欺负惨的张延赏呢?连句重话都不敢说,还求着要和人家结亲家,对方还不搭理。就这么窝囊到热脸贴冷屁股。

  堂堂西平郡王,后世景仰的战将,真个这么窝囊?看看他年轻时候的成名作就知道:盛唐天宝年间,十八岁的李晟,还是唐军里一个基层小官,有次恶战吐蕃,吐蕃人据险死守,唐军主帅急的跳脚,李晟默默上前,找好潜伏位置弯弓搭箭,一下射杀吐蕃主帅。如此一箭成名的人物,会真窝囊?

  这道理,就和射箭狙杀一样,除了下手要狠,还得找好潜伏位置,把对手诱到绝佳位置。李晟靠什么?就靠这窝囊!比如欺负李晟的张延赏,别看李晟没反抗,消息传开,张延赏就成了众矢之的,被群臣一顿围攻,狼狈丢官而去。李晟感慨道:''武夫性子直爽,喝一顿酒什么怨恨都没有了。文士就不一样了,表面上虽然和解了,但仍然放在心中。我怎么能不惧怕文士呢?''

  因为李晟的窝囊,叛贼李希烈错过了消灭李晟的最佳时机,结果被李晟翻过手来,就是一顿快速打击,仓皇卷铺盖跑路。一场险些提前要了唐朝命的叛乱,就这样被李晟以电光火石风格,快速救了回来。

  所以纵观他的整个打仗风格,都是这种电光火石,先高调窝囊,窝囊得对手迷迷糊糊上套,然后抓住宝贵机会,用尽全力一击,一下就将对手击垮。平定叛乱如此,对上大唐最头痛的强敌吐蕃也如此,典型大渡河之战,先是高调慢腾腾行军,唬的吐蕃以为来了窝囊废,却突然一个加速度,一下把十万吐蕃军打崩溃,换得“勇过霍将军(霍去病)”的赫赫威名。

  其实李晟生性疾恶,临下明,会用人,善与了解部下的优点长处,还敢直言进谏,很有大臣的气。而且治理军队严明,赏罚分明。在作战指挥上,不畏强敌,善于激励士气,团结友军,定下谋略后,身先士卒,临敌应变,政治攻心与军事打击一起用,所以才能收复长安,立下了让人传颂的功劳。史书称他''器伟雄才'',''长于应变'',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生活上的“窝囊”仅仅是他的一面,先迷乱对手,在趁其不备歼灭对手,所以我们与其说是“窝囊”,还不如说是智慧。这样的背后其实掩藏着的其实是别人的智慧。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唐朝的这位名将在生活中竟然是窝囊废?被人欺负不反抗却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