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了胜仗:却签订条约做出让步是对是错?

  17世纪周后期开始,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张,并割去了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

  1685年夏天,清王朝的军队开始与俄军进行交战。彭春等人分别率领两队人马对俄国人的主要根据地,用从葡萄牙进口的大炮进行轰炸,俄军的死伤人数也占据了总人数的八九成,于是无奈之下只能投降。

  但是接下来,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惊诧的事。

  在此次战役中,清军俘虏了很多俄国俘虏,但是康熙却在战争过后,将这些俘虏尽数释放,并应允他们将自己的武器和财产都带回去。在雅克萨城被清军攻占之后,清兵不仅没有在这个地方进行驻扎,守住自己的战果监视俄国人,反而在将城墙摧毁之后,将大军全部撤离,回到了瑗珲。

  既没有将俄国俘虏杀害,也不在城内镇守。这场反击战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由于康熙将俄国将领托尔布津释放之后,此人在不久之后又带领了一些由乌合之众组建起来的军队占领雅克萨。他们将原本残破的城墙再次修建,并且修得比之前还要坚固。他们在城内安然度过了一整个冬天,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又得到了许多援助,并且打算死守到底。

  此时康熙心里在想什么呢?

  抗日时期,蒋介石的一个部下曾对他说过,"敌犹占我土而言和者,即是汉奸。"这句话也成为抗日时期让全中国都幡然大悟的一句话,是从清王朝将国家出卖之后让国人第一次开始反省自己的自觉性和自尊心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一句经典的千古名句,它能够让人准确的判断孰是孰非。

  在怀揣着这句名言后,开始重新看待康熙的这个行为。我们不得不质疑。当时康熙的过早让步是由于他的内心隐藏着极其阴暗的一面。

  康熙认为,台湾等地的叛乱,对于国家的主权和对于皇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纵使花尽国库,用尽全城士兵也要平息这场叛乱。

  但是对于沙俄来说,大清和这个国家本来不是天生的针锋相对,也没有不要过于在意。若是当时康熙拿出了当年想要收复台湾的心情来打这场仗,区区的俄国人,有什么惧怕不敢打的?但是如果因为这场仗而让老百姓武装起来,虽然外敌被消灭了,但是新的内患也会随之出现,这时绝对不能容忍的。

  蒙古草原上的可汗们,并不受到康熙的信任,特别是噶尔丹。康熙心里想要借助俄国人的兵力,将喀尔喀的势力削弱,以此平定北方边疆的忧患。所以当俄国人屡屡入侵漠北地区的时候,虽然蒙族人一次次的抗争,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是当时大清除了赏赐噶尔丹一个华而不实的称号外,没有给予军事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噶尔丹的叛逆心理也随即加重。

  俄国人攻打蒙古,只是为了利益,而不是贪图大清的天下。只要给出一点小小的甜头,又可以平息这场战争。大清的疆土宽广,留下用处也不大,倒不如给出一点给俄国人,这样还能将北方不安定的因素削减,自己也能安心对付噶尔丹。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

  用一纸合约换来大清的安康,康熙心里认为这是极其划算的一笔买卖。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康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随着条约的签订,中原做出了无止境的让步。索额图将贝加尔湖畔东面,本来是中原富饶土地的尼布楚划分给了沙俄,这让中原的领土遭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还有,这个条约还将包括乌第河流域和勘察加半岛在内的疆域定成了再商议的区域。但是现如今,这块区域该何去何从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简单来说,这款中俄条约,就是一部割地条约。

  也因此有人认为,这款条约,对中原来说是一款不平等条约,但是若是这样说,前提是尼布楚得是大清的领土。但是这块地方却并不属于中原的管辖区内。虽说它处在蒙古境内,但是在后来归附了后金,所以严格来说它并不能算是大清的辖区。也就谈不上说是清王朝将国土让给了沙俄,其实尼布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一块没有归属的土地,不存在割不割让的问题。

  割地就是事实存在,无论描绘得多美好,这个条约造成土地的损失是不可抹杀的。

  该条约还明确将北诺斯山与南支之间北到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包括勘察加半岛和整个乌第河流域在内的广袤疆域,定为待议地区,其面积不小于300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

  按清朝领土面积一千二百多万,三百万,相当于四分之一,可不是个小数目。尽管维护了边境一百七十多年的平定,但若今天来一个俄国割一个三百万,明天来一个法国割三百万,后天来一个英国割三百万,那边境再平定,又有何用呢?康熙究竟是为了百姓的安康,还是一己私欲呢?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他打了胜仗:却签订条约做出让步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