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随父出征,驰骋疆场灭三国,如此威武却被黑成了大奸臣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数百个朝代的更迭,文臣武将在王朝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武将,中国历史上的武将是相当的多,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数不胜数。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被低估的战神,其用兵如神,...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数百个朝代的更迭,文臣武将在王朝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武将,中国历史上的武将是相当的多,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数不胜数。然而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被低估的战神,其用兵如神,...
唐朝的众多将领多数都是从对手那招揽来的,比如秦琼和程咬金,他们曾经都是瓦岗寨的,后来投靠了王世充,但是觉得王世充不能成就大事就投靠了李世民,还有徐茂公也是来自瓦岗寨,最后也投靠了唐朝。这些人投靠之后都受到了重用。
但是有一个人,投靠之后备受质疑,很多人都主张要杀掉他,还把他关了起来,但是李世民坚决不同意,最终这个人不仅没杀,还多次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这个人就是尉迟敬德。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打算杀死尉迟敬德呢,李世民又是通过什么办法,让尉迟敬德不计前嫌,真心实意的为自己做事的呢。
尉迟敬德山西塑城人,原来是刘武周的部下,跟随刘武周宋金刚反唐,曾经一度把山西都占领了,唐高祖李渊派遣的人都被打败了,最后还是李世民带着秦琼等人才挽回了局面,击败刘武周宋金刚,尉迟敬德被高俭策反,620年投靠了李世民。
在李世民打败刘武周,收服尉迟恭之后,开始对付洛阳的王世充,刚到洛阳,尉迟敬德手下很多将领就跑到王世充阵营去了,这下唐朝的将领对尉迟敬德不放心了,加上尉迟恭这个人功夫又好,放在身边就是个定时炸弹,他要是造反没几个人能打的过他,所以就把尉迟敬德关了起来。这个时候很多将领,都劝李世民杀死尉迟敬德,本来就是降将,现在又关了起来,已经得罪他了,脸都撕破了,如果不杀,后患无穷。
但是李世民不同意,他说,如果尉迟敬德要反叛早就反了,不会等到现在,然后就把尉迟敬德放了出来,还给了他很多金银珠宝,告诉他,我不会听信谗言去迫害良将,希望你体谅把你关起来这件事,如果你要离开,这些钱都给你,是我资助你的,也算是我们朋友一场的情谊。
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让尉迟恭觉得遇到了明主,当天俩人还一起去打猎,结果遇到王世充的几万骑兵,带头的就是单雄信,看过隋唐演义的都知道单雄信很厉害的,在正史中也是牛人一位,在单雄信要杀李世民的时候被尉迟敬德一枪挑下马,保护李世民突出重围,这是第一次救李世民。
王世充实力不行,所以找了窦建德前来协助,窦建德也知道王世充被灭之后下个就轮到自己了,也希望和王世充联手击败李世民,这样就能三足鼎立了。
李世民派人驻扎在虎牢,有一次带了500多人出去侦查敌情,然后沿途把人埋伏起来,自己和尉迟敬德带着四个人来到窦建德的军营前,李世民胆子真是够大的,而且看到窦建德的士兵一点都不害怕,还生怕别人不知道 他的身份,大喊一声我是秦王,说完拉弓射死一位将领。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就带着四个人边打边退,居然杀了三百多人。李世民主要是靠箭,多数都是尉迟敬德的功劳。这算是第二次救了李世民。
在武将中,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就是尉迟敬德了,事发时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但是在追赶李元吉时被树枝挂下马,李元吉乘机反扑,关键时刻又是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这是第三次。
随后尉迟敬德还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见到老大都死了才撤退的,同时还带兵前去“保护”唐高祖李渊,告诉李渊太子谋反,秦王诛杀了他们。
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的功劳很大,特别是又救了李世民一命,李世民把齐王府所有的财务都赏赐给了尉迟敬德。
由于尉迟恭多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而且为人又很憨厚直来直去,对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文臣很看不起。有一次李世民宴请大臣,尉迟恭见有人席位在他之上,很是生气,李道宗当时皇亲过来劝诫,结果被尉迟恭差点打瞎眼睛。
李世民很是生气,对尉迟 恭说,以前看书常觉得刘邦诛杀功臣不对,现在看来也不都是他的错,希望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从此之后尉迟敬德变的很低调,经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家修身养性炼丹长生。一直到唐高宗时期因病去世。长达十六年的时间不与大臣交往,只在家炼丹长生。
也许,很多人梦想生在古代帝王之家。其实,历史看多了就会明白,生长于帝王之家是何等的不幸和危险。尽管有极少数幸运儿更成为金字塔尖的人物,摆脱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也有少部分人能锦衣玉食,安享太平,但大部分的人特别后悔,不少人喊出那句著名的话:“愿后身不再生帝王家!”
男性如此,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地位低微,更是如此。不管是后宫的太后、皇后、嫔妃、乃至公主,都有说不完的心酸故事。但是有一位公主,在历史上的运气极佳,是有名的长寿公主,父皇母妃都很疼爱,一生多子多福,甚至还躲过了灭国的灾难。她的运气,实在好得出奇。
这个公主就是宋仁宗的第十女鲁国公主,她是嘉祐四年(公元1047年)出生,一年后就被封为了庆寿公主。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仁君,对百姓仁爱,对自己的子女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后宫虽然为宋仁宗生了不少儿女,但长大成人的寥寥无几,鲁国公主自然受到非比寻常的重视。
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宋仁宗为她选的驸马就非比寻常。鲁国公主被指配给钱景臻,钱景臻不仅长相英俊,还是个有名的才子,至今还流传有他的诗歌。更为重要的是,钱景臻是吴越国创建者钱鏐的后人,也是北宋大臣、文学家钱惟演之孙,钱暄之子。
鲁国公主与驸马的感情非常好,两人一共生有两个儿子,由于是正室,钱景臻和妾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记挂再鲁国公主的名下。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鲁国公主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幸福。
但是,由于宋徽宗、宋钦宗的治国无方,金军南下,造成了靖康之变。在这次空前巨大的人祸中,赵宋皇族、宗室的女儿都被掳往北国,遭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和痛苦。金军连一岁的婴儿也不放过,然而,阴差阳错之中,却将这位真正的公主给遗漏了。
当时的汉奸已经将名册交给了金军,按理说金人是知道有这么一位公主的。但是由于宋仁宗时代实在太遥远了,金人误以为这位公主早已过世,谁知道年逾六旬的鲁国公主不仅没有死,还找准机会南下投奔了宋高宗赵构。
一起南下的还有鲁国公主的丈夫以及几个儿子,也就是说,在民族最为不幸的靖康之难中,鲁国公主奇迹般的一家团圆,在南宋重新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个奇迹,连赵构都享受不到,他的父亲母亲都在金国受苦受难。
靖康元年,驸马钱景臻去世,享年72岁。尽管没有能和鲁国公主白头偕老,但在那个乱世,无病无灾活到了古稀之年,身后还封为郡王,这个殊荣已经无人可比了吧。鲁国公主也算是相当旺夫的。
由于钱景臻所在的钱家,在江南一代的声望很高,产业也很多。赵构建立南宋之时,钱家曾经散尽家财资助他,因此赵构对于这位辈分高了许多的公主非常尊敬。
赵构每次见到鲁国公主,不顾自己皇帝之尊,都要向她作揖行礼。南宋草创之初,用度艰难,宋高宗自己所住的宫殿也非常寒酸。他舍不得花钱修建皇宫,却在极其紧张的费用之中挤出一部分,在临海购买了一座大宅子赐给鲁国公主颐养天年。
皇帝对她好,公主也不矫情。鲁国公主本人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拼着一张老脸向宋高宗讨要赏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妾虽近于饥窘不敢妄有干求。但以年老多病,瘴疠之余,得一望清光,虽死不恨。”虽然她的四个儿子,按照朝廷的制度,都光领俸禄不干活,但鲁国公主生怕这些儿子们吃苦,对朝廷索取也是越来越过分。
偏偏宋高宗却不忍心拒绝这位曾祖辈级别的老人,每次都有求必应。他每次给鲁国公主的儿子们赏赐之后,还不得不装腔作势的对其他大臣们说:“这是最后一次哦,下不为例!别人也不要想这种好事。” (上以忱为沪川节度使,仍诏戚里不得援例)
直到有一次,鲁国公主再次讨赏时,宋高宗才非常不满意的埋怨道:“长公主您真的应该知足了,您想想仁宗皇帝那么多儿女,留下来的就您了,您把他们的福气都享用了,怎么还这么贪心呢?”
一番话说得鲁国公主无言以对,再也不好意思见赵构了。
不久,鲁国公主去世,享寿86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之一。宋高宗前往祭奠的时候,大概出于内心愧疚,又特意下令,将鲁国公主的儿孙们的官职再升一级。他很懂鲁国公主的心思,料想其在天之灵也会安慰吧。
鲁国公主不仅自己平安长寿,躲过了靖康之难,连母亲周淑贵妃也活到了93岁,自己的儿子钱忱也活了八十多岁,应该是帝王之家中少数圆满幸福的了。
朱元璋是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卑微的一位,在参加红巾军起义之前,如果有人说太平乡的朱重八(朱元璋)将来会做皇帝,那恐怕连朱元璋本人都会笑掉大牙。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小子,微贱的就像荒野中的一株普通的小草一样,让你很难把他从众人当中分辨出来。
然而韩山童、刘福通那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成功的将角落里的朱元璋拉了进来,拥有极高天分和悟性的朱元璋靠着这次机会,赤手空拳搏出来一个大明王朝。或许正是因为当过农民、做过和尚乞丐,朱元璋当皇帝后思维方式完全是特立独行,自成一体。
他在做皇帝的31年里,建立了从经济、政治到军事、文化一整套颠覆性的制度体系,不仅缜密实用,甚至还有点“狡黠”,类似百姓直接冲进县衙抓捕贪官这种创意,历代皇帝恐怕想都没敢想。难怪就连清朝的顺治都佩服的说:历代贤君,莫如洪武。
朱元璋的“狡黠”不仅体现在大处,更体现每一个他所能想到的细节上,今天我们进来说一说他留给我们的一大悬案:容貌。
历代皇帝都会找画师来给自己画一幅容貌,这也是为了方便后世子孙能够在世庙中瞻仰,但朱元璋的画像却是明清两朝中最“另类”的。在故宫63幅明朝皇帝画像中,朱元璋一人就占了13幅,然而奇怪的是,这13幅画像差异非常大,有的是端庄圆脸,一脸慈祥模样;有的是长脸麻子,丑陋猥琐。
就算是古代的画师水平再差,也不至于把开国皇帝画成两种脸型吧?有人推测说,朱元璋原本相貌丑陋,脸上长满了大麻子,出于美化观瞻的需要,才故意让画师给自己画成圆脸美男。
不过这个解释也遭到质疑,因为朱元璋刚投奔郭子兴时,就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如果朱元璋当时相貌丑陋,郭子兴怎么会把义女嫁给一个无权无势又丑陋异常的穷和尚?
而且洪武朝的大臣张瀚在自己的文集中曾记录入职武英殿时,有幸见到“龙颜”:圆脸、短胡须、鼻直唇长。更有专家通过考证了明成祖以后的几位皇帝画像,从遗传学角度推测朱元璋就是圆脸。
如果朱元璋原本就是慈眉善目的圆脸,那为什么历代的明朝皇帝会把长脸丑像也一并收藏在景神殿中呢?朱棣不可能连自己父亲的真实长相都搞不清楚吧。
同时把长相迥异的画像放入世庙流传后世,恐怕也是朱元璋生前的计策了。据说朱元璋重典驭下,为了探查下属经常微服出巡,为了防止别人识破真容暗中窥伺行刺,他授意画师广布截然不同的画像,就连赐给公侯大臣的御容也都是疑像。
毕竟没有朱元璋的授意,哪个画师、文人敢把开国皇帝画成蒜头鼻大麻子模样?在那个动一下皇陵草坪都要论罪的时代,这种画像放在家里,杀头也不止了。
但朱元璋的这一计策,不仅迷惑了后世600年,就连专家们也是困惑不已。后世在选用朱元璋画像时,也是采取美丑两种画像同时做插图的方式。而要解开这个谜团,恐怕就得找到朱元璋的遗骨做三维复原了。
提到西汉王朝,人们总能想到像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像汉武帝这样文韬武略的皇帝和汉宣帝这样的中兴之祖。提到东汉,人们都知道光武帝这个被人们近乎认定为完美的皇帝和明帝这样的守成之君。在到隋唐盛世,治世一个接着一个,好皇帝层出不穷。
但是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大明,人们只记住了那个充满争议的乞丐皇帝朱元璋,那个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篡位”恶名的永乐大帝,剩下的,就是一群奇葩皇帝了--40年不上朝的万历,豹房娱乐城董事长明武宗,玩玩权术上瘾的嘉靖皇帝,木雕艺术大师等等。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王朝却存在了整整276年,如果算上南明朝廷和各地的反清复明武装,明朝政府的武装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了康熙中期。
是什么让明朝可以持续这么多年呢?我觉得总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虽然历史课本上总是说明代的封建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但是实际上明代的皇帝对文臣集团,地方军事力量的控制力并不比他之前的朝代强。其实个人觉得这种控制力是恰到好处的,折让所谓大明的利益已经变成了整个庞大统治集团的利益,虽然文臣集团,宦官集团和皇室宗亲的冲突不断,但是大明王朝在这种博弈中得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机会。
其次,明朝的皇帝其实并不是这么的一无是处,简单的来看,人家万历要是真的这么弱,怎么可能这么多年不上朝还是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呢?(虽然引起的问题确实是很严重的)。举个例子来说吧,明武宗虽然有很多的怪癖,但是这哥们其实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处理政务的效率非常的快,在军事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把好手。
最后,明朝天子一直信奉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帝王格言,整个皇室的企业文化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满清作为汉人眼中的“外族”入侵之后,汉人对元代的统治还是心有余悸的,从心理上想恢复汉家天下,不想被满清统治。
唐太宗李世民自起兵到当上皇帝,陆续收拢了十几员猛将,这些人先后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嫡系。在这些猛将中,有五位最受李世民器重,可称李世民手下“五虎猛将”,而其中,尉迟恭无疑是功劳卓著的。
尉迟恭的一生,是戎马生涯的一生,曾两次冒险抢救李世民,使其转危为安,保证了统一全国的战争顺利进行。邙山之役中,他带领军队冲出重围,冲乱敌阵。玄武门之变,又是尉迟敬德左右了时局,阻止了两军残杀,平息了动乱,处理李建成余党问题上为李世民当权赢得了人心。
尉迟恭性格豪爽讲义气,为人憨厚纯朴,且能勇善战忠于君主。在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他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另一半—黑白夫人。
据说这黑白二位夫人都武艺高强,身怀绝技,被尉迟恭打败生擒,最后居然打动了美人心,双双嫁给了尉迟恭。傻乎乎的尉迟恭一下娶到两位娇妻,羡煞多少后世豪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掌握朝廷大权,鉴于尉迟恭劳苦功高,于是他想和尉迟恭结门亲事。尉迟恭有一子,但太过年幼。于是李世民起了个歪主意,跟他说“我想把女儿嫁给你,你觉得怎样?”而当时,尉迟恭比李世民还要大10多岁。
虽然说古代一夫多妻很平常,而且还是个国公,但是迎娶公主也不一样。迎娶公主就意味着要休掉原配,一边是年轻貌美的公主,一边是年老色衰的老妻。这么好的事情,换别人求还求不来呢!
可是尉迟恭却说:“我老婆虽然粗鄙,也不漂亮,但我们夫妻相爱,不失情分。我听古人说‘富不易妻,仁也。’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不想舍弃老妻,所以请陛下收回成命。”说完,连忙叩头谢罪。
李世民见尉迟恭如此重情重义,再加上忌惮黑白夫人,赐婚之事也就作罢了。
按照祖训,孝庄太后去世后应在盛京昭陵与丈夫皇太极合墓,可是孝庄太后遗训要挨着儿子孝陵侧安葬。这可为难了神武大帝孙儿康熙。“两训”都不可违呀,该怎么办?
搁置争议,留给有智慧的后人解决。神武大帝康熙这样安排祖奶陵墓。
孝庄执意想在孝陵外安歇,可给康熙出了个难题,他只好先把祖母以前住过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建材运往在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因为祖母曾经多次向他提到自己很喜欢这座宫殿。这一拖就是三十七年,孝顺的康熙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为祖母安排。
其实,孝庄没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愿。孝庄一生可谓政治女强人,而且有康熙这位伟大的孙子罩着,各位王公大臣们尊敬着,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违背她的意愿呢?况且康熙是个乖孙儿,非常听奶奶的话。给自己的陵墓选址,八成就是孝庄自己的想法了。于是,我们翻翻史料,发现了这么一部书——《孝庄后传》,里面写,孝庄在病重期间,专门叮嘱自己的孙子这件事情,原文如下: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可见,她不选择昭陵有三点原因:一个是台面上的话,说是皇太极已经下葬很久了,自己这么卑微实在是不能够打搅皇太极了;第二点原因是为了避免劳师动众,减轻大家的劳役,一位聪慧贤德的太皇太后跃然纸上,第三点和那个托梦的传说相同,说是不忍心离开儿子和孙子。
要说雍正的手段还真不是夸的,他想了个主意,把大臣们找来了,先歌颂了一下祖奶奶孝庄的伟大慈爱英明果断,然后再提到孝庄希望自己和子孙在一起的遗嘱,最后引经据典,阐述了合葬这回事儿其实没啥,《礼经》上不是说吗?合葬不是古来就有的,再说啦,神灵那是无所不通的,合葬就是个形式。我大清朝自孝庄文皇后死后,托她老人家的福,国运蒸蒸日上,说明她棺椁所在的地方是个风水宝地,而且她老人家一再强调喜欢跟儿子福临挨着,咱不能违逆了老祖宗的意思啊!一通话说完,雍正笑眯眯地告诉群臣,你们下去讨论去吧,这事儿给我拿出个说法来。
群臣们一合计,嗨,皇上的意思那么明显,谁不迎合谁就是傻瓜。于是乎群臣上奏,我大清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暂安奉殿真是个好地方,我们请求在那儿建陵!雍正大笔一挥,同意!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孝庄终于得以真正安歇了。暂安奉殿实际上就是“昭西陵”前身。康熙明明已执行了孝庄遗诣,但又怕大臣攻击他违背祖训。康熙便搁置矛盾,让大家一切向前看。他相信,他聪明的后人一定会圆满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这正是康熙卓越帝王术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