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俅,大家耳熟能详,对其了解大多来于《水浒传》,是一个十足的奸臣嘴脸,甚至把他和童贯蔡京等人相提并论。但高俅历史人物原型如何?则显得有些神秘莫测,甚至盖棺都无法定论。高球做到京营殿帅(殿前都指挥使),检校太尉,开府仪同三司,统领禁军,负责军队训练事务,可以说是朝之重臣,但很吊诡的是《宋史》并未给他立传,使这个人物更显得扑朔迷离。
蹴鞠图
但可以知道的是,他最后得以寿终正寝,甚至皇帝还打算为其挂服举哀,后被李若水上书制止,李若水对高俅的评价很坏,认为他应该和六贼一起处死,能留个全尸就不错了,应该削了他的官职,给他定罪。但最终高俅还是没有被追究,当时的人认为高俅大节无亏,言外之意,有毛病但没有大的方向问题,和蔡京童贯不一样。
从支离破碎的史料里分析,高俅这个人还是有点本事的,他可以说是文武全才,有诗文功底,写的一手好字,也会使枪弄棒。曾在苏东坡手下做过书吏,而且得到苏东坡的赏识,两次举荐他,第一次是介绍给曾文肃,但曾文肃以手下过多没有接受,宋东坡又把高俅介绍给了宋徽宗赵构的姑父王晋卿。以苏东坡的才学,一般人是入不得他法眼的,高俅能得到他的赏识,水平绝对不平庸。
高俅
高俅的发迹史和小说《水浒传》有些相似,还在做端王的赵佶与姑父王晋卿都喜欢书画,两人投缘,高俅在一次给端王赵佶送东西的偶然机会里秀了几脚球,被端王赵佶看中,从姑父王晋卿身边要过来,后来深得赵佶的赏识,杂记只记载了高俅球踢得好,赵佶喜欢,后来被赏识归结为高俅会来事儿,但从赵佶的欣赏水平来说,光靠踢球肯定得不到那么大的宠信,应该是高俅的文学功底和一手好字给他加分不少。
宋徽宗做了皇帝以后重用高俅,但在宋代,不是科举出身很难再朝里混,武将也需要战功,【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于是徽宗把他派到军队里镀金捞政治资本。高俅文武全才,打仗也有两下子,在刘仲武的配合下,很快建功,成功捞到升迁的资本。从此一路高升,一直到经营都指挥使、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完成人生最大的跨步。
从历史记载上看,高俅还是个很重感情,知恩感恩的人,他的发迹离不开宋东坡的赏识和举荐,为此他一直对被贬落魄的苏轼后人伸出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对于自己迁升立功帮助很大的刘仲武也心怀感激,在刘仲武打了败仗后为其开脱,刘仲武死后还向徽宗推荐刘仲武的儿子刘錡为大将,刘錡就是后来在南宋大破金兀术铁浮屠,取得顺昌大捷的那位名将。
刘仲武
高俅和童贯蔡京也非一党,在徽宗禅位后南逃过程中,受到蔡京的排挤,强留在了泗州。高俅并没有留在泗州,而是北返回到了危险的东京汴梁,后来定六贼之时,高俅并未列入六贼之中,可能也与此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高俅主要负责军队建设和训练,并不怎么带兵打仗,并未结怨于异族,也不再金国合议谈判必须除掉的北宋官员名单里。
不过从一些记载看,高俅在训练军队的水平上颇受诟病,而且存在着营私舞弊的问题,不过事情要从两方面看,如果高俅这种出身低微的人能够“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肯定有其升迁的资本,在对抗金国时,宋军显得战斗力很差,但在此前,高俅负责军事训练的二十年里,宋军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战斗力。童贯收复四州、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洮州,平定方腊起义,可以说连战连捷,特别是面对西夏的战争中,在北宋与西夏近百年的拉锯战中,是战绩最好的,此前北宋对西夏,几乎是败多胜少。如果没有后来对辽、对金的溃败,谁也不相信宋朝的军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在此之前高俅能纵横官场二十年不足为奇。
总的来看,《水浒传》里的高俅与人物原型相去甚远,对于他的评价在当时就是个难题,你说他不行,训练的禁军不堪一击,被辽国残部的耶律大石和金国人完虐。但前边对西夏的战争,对西北杂番的战争、对方腊的战争,都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战绩。于是时人给了他大节无亏的评价,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宋朝军队的软弱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让高俅一个人背着锅,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