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吗?

  蜀汉后主刘禅其实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人物。一句“此乐间,不思蜀”的自保之语,将他似乎忘却国耻家仇、愚蠢无耻的形象定格千年,深深地印在后人的脑海中,永久难以磨灭,令每每让读到此段历史的人切齿痛恨。杜甫曾在《登楼》一诗中,便发出如此感慨—“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对刘禅的行为大加挞伐。然而,史实上的蜀汉后主真的是如此龌龊不堪,真的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吗?当我们拨开历史的疑云,除去遮盖在真相上面的面纱,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深谙韬晦之术、大智若愚的聪明人形象。

  1.气量宏大,天资聪明

  刘禅1.jpg

其实与其父刘备一样,刘禅是一个大肚量且聪明的的人物。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白帝城辞世之前,曾给时为太子的刘禅发了一道遗诏,其中提到:“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丞相即是指诸葛亮。诸葛亮如此夸赞刘禅,绝对不是出于阿谀奉承,而刘备对此评价表示赞同,也不是出于护短。毕竟,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说话办事极为严肃,而刘备亦是一个实事求是、明鉴人物的人。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对一个年轻人如此的不吝溢美之辞,可见我们的主人公不仅绝非晋惠帝一流的蠢人,而且明明白白的就是一个气量宏大、天资聪明的人物。

  以对魏延、杨仪事件的处理为例,魏延烧绝栈道阻止杨仪等返回成都,并意欲占据汉中作乱,同时却在奏章中诬陷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等魏延兵败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兼听则明、赏罚得当,完全一个聪明帝王的表现!所以,当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为后主做评论时,便说“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现在看来,绝非是谬赞之辞。

  2.自知者明,能屈能伸

  刘禅其实是一个深谙为政之道的君主,懂得如何把控政局、巩固权力。老爹刘备死后,其时局势对年轻的后主很是不利。外有两大敌手曹魏和孙吴的虎视眈眈,内部则因西人(益州系)与东人(荆州系)的明争暗斗而政局动荡,加上战争的失利(夷陵之战),刘氏政权陷入疲敝、困顿之中,迫切需要强有力人物来撑场,而这一切绝非一个20岁不到的年轻人所能办到的。于是,刘禅明智的选择了信用诸葛亮,选择了无为而治。于是乎,后主一个抉择,不仅成就了一代贤相的政治神话,而且也直接稳固了风雨飘摇的刘氏政权。当然,刘禅为这种局面所付出的的代价便是对强势诸葛亮的无条件容忍,以及庸碌之主的名声。

 刘禅4.jpg 

然而,刘禅毕竟是明智的,与其父刘备一样,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懂得在无法改变局面的情况下选择忍让,以时间换空间。以北伐问题为例,刘禅对此问题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明白国小好战所带来的必将是毁灭。所以,当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并不支持,然而当诸葛亮一意孤行时,刘禅还是明智的选择了妥协,全力支持北伐事业。然而,当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大规模北伐运动。虽然之后的蒋琬、姜维主持过一系列的北伐运动,但其性质早已变为小规模的骚扰,跟诸葛亮时期的大规模北伐不可同日而语。

  不仅如此,在诸葛亮死后,为了防止权臣专制局面的重演,后主果断地采取分权制衡的方法,将统治大权揽于己手。先是废除丞相一职,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分掌军事、政务,且职责交叉、相互牵制。蒋琬死后,后主更是自摄国事、独裁朝政,彻底解决了蜀汉政权成立后多年的“政归私门”的局面。

  顺带提一下诸葛亮身后的遭遇。其实诸葛亮死后所受到的待遇并不十分优厚,如此伟大、重要的人物不能在成都建庙祭祀,甚至连民间私祭都属于违法。时隔多年,在民众的苦苦要求之下,后主才极不情愿地允许在偏远且位于战场前线的定军山为诸葛亮建庙,允许民众在此祭祀。身前风光无限,顾后境遇坎坷,令人嘘唏,亦可一窥后主对诸葛亮复杂的心结。

  从对北伐的态度、权利的回收及对诸葛亮身后的料理来看,可以看出,刘禅不仅有自知之明,而且深谙以时间换空间的为政之道,能屈能伸,而且还懂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确实厉害。

  3.中庸之主,以人为本

  后主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举国降魏,坐了长达41年的皇帝。在41年漫长的执政过程中,蜀汉政权之所以历经一系列的风波、动荡依然能基本保持政局稳定,除了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的辛苦维持外,与后主的明智的作为有很大关系。他爱惜民力,不轻易发动战争,维持国内政局的稳定,保障了生产的持续和发展;他重视维护与孙吴的盟约关系,联手牵制曹魏军事行动,巩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他重视调和民族关系,笼络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稳固了后方的稳定;他没有残忍暴虐的习性,对臣下礼敬有加,知人善用,政局稳固。从这一切来看,后主绝非昏暴之主,真是似乎还是一代良主。

  然而,蜀汉终究还是亡了,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国小民微、强敌虎视、内斗不息(因刘氏政权是外来政权,一直得不到益州士人的衷心支持,与荆州系的斗争持续到蜀汉的灭亡)。这样一种局面注定了在曹魏政权不发生重大动荡、分裂的情况下,它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更何况,刘禅充其量只是一个良主,一个中庸之主,更像是一个“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君主。他的使命便是维持,尽量延长国运,尽量让亡国的时间来的晚一些….

  亡国的悲剧注定是要发生的。然而,当邓艾的大军抵近成都,蜀汉政权面临或战或降的抉择时,后主放弃了有可能带来民众大规模伤亡的无谓抵抗,放弃了残喘数日的南中之行,也放弃了二度受辱的向孙吴逃亡之路(降吴为一辱,吴亡后归被为二辱),明智的选择了不战而降,用一种和平的方式,交出了政权,挽救了民众的生命。每每读书至此,都为后主的明智抉择感到欣慰,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所担当、爱惜民命的形象….

  刘禅5.jpg

相似的一幕在55年前出现,彼时的刘皇叔正带着千万跟随他流亡的荆州百姓,躲避曹兵的追赶,“比到当阳,众十馀万人,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刘备因以人为本,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局势下,占据四川;后主则因为以人为本,所以才举国降魏,保全一方民众的生命。刘氏父子所为,可以无愧于“仁慈之主”的称呼了。

  4.乱世用诈,明哲保身

  最后,刘禅其实是一个深谙厚黑学之道的聪明人,懂得明哲保身。我们知道,三国是一个乱世,生存的哲学是厚黑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作秀、装傻,这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借以生存的不二法典。刘禅也是一样。作为三国时期唯一被奸雄曹操视为同侪之人刘备的儿子,刘禅在作秀卖痴方面的功夫绝对不亚于其父。

  为了在亡国后不至于再面临亡族灭种的危险,需要刘禅做得是极度的低调,低调到甚至不惜自贬形象,忘掉国耻家仇,忘掉曾经的种种辉煌和尊贵,宁愿背负愚蠢、无耻的恶名,也要以痴人、蠢人的面目示人,以此来麻痹敌人,在这残酷、冷漠的乱世,在这杀机重重的社会,延续自己和家族的生命。

  还是回到那段经典的史实:晋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是!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郤正闻之,谓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3.jpg

一位亡国之君,面对一位奸诈凶残的当权者,在一道隐藏杀机的问题(王问禅曰:“颇思蜀否?”)面前,选择的回答既不是摇尾乞怜,也不是装腔耍横,而是一种自贬形象的耍诈卖痴。于是,在一片笑声中,司马昭虚荣心满足了,再也提不起对一个傻子,或者一个他认为这个时刻对方应该当傻子的人的杀心;同样,在一片笑声中,刘禅计谋得逞了,虽然损贬了自己的形象,但却保存了生家性命,值了。这真是一场厚黑高手的巅峰对决,两位诈力相当的人物,在一场高质量的对决中,摸清了对方的底牌,熟悉了对方的功力,在一场看似遗憾的平局中,互相释然了….

  千百年后,每每读到这段史实,总能感觉到背后阵阵的凉意,似乎看到两位绝顶高手各自满足后冷冷的阴笑….

  刘禅其实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他度量宏大、天资聪明,他自知者明、能屈能伸,他中庸之才、爱惜民命,他乱世用诈、明哲保身,在三国这个乱世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厚黑戏。所以,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流传的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的传说终究只是一个荒诞的传说…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蜀汉后主刘禅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