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打仗最厉害的太监唐朝杨思勖,打得安南土著不敢叛乱

  太监,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独有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与历代王朝的兴衰密不可分,可谓是封建王朝政权更迭的“晴雨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加速着一个王朝前进和衰退的“原始初创力”。

  太监称谓最早见诸于唐高宗时期设置的中御府,当时太监作为一种官职名称不是后世今人所能随便称呼的,由于中御府的官员都是由宦官充任,故世人皆呼宦官为太监,太监一词作为对净身无生殖能力的宦官称谓便逐渐流传开来。

  由于太监是皇帝身边的近侍,长期陪伴在皇帝身边,因此对皇帝喜好及朝政动向自然了如指掌。

blob.png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通讯尚不发达的古代,掌握有第一手情报的太监自然是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太监因此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与皇帝、外戚、大臣之间相互博弈,互为利用。

  自秦朝开始,太监赵高作为首个登上封建历史舞台的宦官与李斯相互勾结,悖逆矫诏,诛杀皇位继承人扶苏及良将蒙恬等大批忠臣良将,秦朝拜此而享国祚短短十四年。

  汉、唐以降,太监掌控朝局,祸乱朝堂,甚至随意废立皇帝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从汉和帝到汉献帝,宦官、外戚之争达6次之多,皇帝作为傀儡被宦官肆意摆弄;自肃宗朝始,皇帝即大位必得宦官支持,否则权势不稳、帝位不保,终唐一朝,21位皇帝有7个帝王是宦官所立,其中唐敬宗还被宦官刘克明手刃弑杀。

  可以说太监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文化上的一朵“奇葩”,绝大多数基本上都被打上了“黑化”的标签。

  然而,在浩如“宦海”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批“出淤泥而不染”的太监如浑浊大河中激起的一朵翡翠轻盈的浪花,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国家得以安定,中华疆土不致丢失。

  而在这些泛白如玉的浪花中,唐朝的杨思勖不失为一个朝代的“柱国功臣”。

  杨思勖,字祐之,罗州石城人(今广东廉江),幼年时为太监杨氏所收养,净身后,在内侍省当差。

  由于杨思勖自小喜好舞枪弄剑、研读兵书,加之天生神力、膂力过人,因此成年后秉性豪气冲天,智谋鬼神莫测。

  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李显在众臣的拥立下即位,复改国号唐。中宗在位期间,太子领军逼宫,李显吓得不知所措,内侍杨思勖主动请缨,唐中宗见朝中无人肯领兵出战,只好让杨思勖讨逆,杨思勖策马扬鞭,手持矛槊,飞奔城外,大喝一声将敌首斩落于马下,叛军震惧,纷纷溃败,杨思勖趁势掩杀大败叛军。

blob.png

  经此一战,杨思勖将帅之才震动朝野,唐中宗李显破格提拔杨思勖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内常侍。

  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夺得大位,杨思勖跟随李隆基诛灭韦氏乱党再立新功,被获封为左监门卫将军。

  如果说杨思勖的军事生涯仅限于宫廷斗争的话,那么接下来平定安南之乱,足以将杨思勖的军事天才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在他平定安南的过程中,安南蠢蠢欲动的谋逆者每闻其声,无不面如死灰、抖如糠筛。

  究竟他用了什么办法,让妄图分裂唐朝疆土的“造反分子”闻风丧胆?

  其实他用的这套“专治各种不服”的方法在四百年后,也在明朝大将常遇春身上屡试不爽——杀降!

  开元十年(722年),安南蛮渠首领梅叔鸾自立为帝,拉拢了真腊、金邻等蛮邦,佣兵四十余万之众,掀起了反唐战争。

  唐玄宗李隆基擢令杨思勖领兵出征平叛安南,杨思勖以十万大军兵出马援故道沿海而进,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绕道敌人后方,杀向叛军。

  梅叔鸾在正面前沿打造的“马奇诺防线”瞬间土崩瓦解,茫然无措,惊恐不安的梅叔鸾只好束手就擒。

  杨思勖将其临阵斩首,并以雷霆万钧之势掩杀了过去,四十万安南叛军大败,流血漂杵,尸积如山。

  杨思勖将俘虏的叛军生剥其面,削去头皮,虐杀完毕后将叛军尸体构筑“京观”,一时间,安南残部叛军乱党震恐惊骇,蛮夷之邦人人自危。

  杨思勖平安南之役,以其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功勋卓著战绩而彪炳青史,杨思勖军嗜杀成性,安南土著居民对其震恐万状,此后再也不敢作乱脱离大唐帝国的版图。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当虐杀成性的杨思勖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给安南土著内心留下一道道骇人听闻的阴霾,撮尔小国反而会对你俯首称臣,永不悖逆。

  当强汉盛唐的后世遗弃这些杀伐果决的“狼性”,一幕幕华夏故土尽丧胡人之手的悲剧也逐渐接踵而至,成为中古以后历代王朝的悲哀。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史上打仗最厉害的太监唐朝杨思勖,打得安南土著不敢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