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驾崩之前,乃是天下之主,天下臣民莫不敬仰。但是,一旦皇帝驾崩。皇子和臣子们,会在这个权力真空期,为了争权夺利,杀得你死我活。而对于皇帝本人的遗体,只能秘不发丧,任由其腐烂。生前虽然享受万人敬仰,死后却不能马上入土为安。
第一位秘不发丧的皇帝:秦始皇。
秦始皇死于第五次东游,驾崩于沙丘行宫。赵高说服胡亥,威胁李斯,三人密谋假借秦始皇名义,拥立胡亥为秦二世。并下假的诏书,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公子扶苏自杀以后,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启程。赵高命人像往常一样,照样给秦始皇送食物和公文奏折,以蒙蔽百官和其他公子。以防有公子得到消息以后,发动政变。所以,秘不发丧。
当时正值暑天,为了掩盖尸臭。赵高命人弄些鲍鱼装在车上。等到秦始皇埋入骊山时,已经是两个月以后的事了。相比,皇帝已经烂没了。
奈何一代始皇帝,死后两个月竟然一直和臭海鲜放一起腐烂。
第二位秘不发丧的皇帝:刘邦。
公元前195年,因讨伐英布叛乱,受伤重病而亡。刘邦死后,吕后和审食其认为,那些功臣宿将都是和刘邦平民起兵,怕那些老将军们不愿意辅佐幼主,谋反叛乱。所以,两人秘不发丧,计划尽快处死那些将军们。四天后,将军骊商知道此事,劝说两人,如果你们真的秘不发丧并谋杀功臣将军,那么天下肯定会大乱的。陈平,灌婴,樊哙,周勃等人,听说此事以后必定起兵谋反,内臣也会与他们相互呼应。
吕后和审食其听从了建议,没有继续原先计划,及时为刘邦发丧。刘邦是四月驾崩于长乐宫,天气还很凉,而且到“丙寅”日,间隔十几天,就葬于长陵。刘邦的尸体应该不会腐烂。
第三位秘不发丧的皇帝: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于1227年8月25日,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
当时,成吉思汗正领兵灭夏。1227年6月,西夏末主走投无路,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7月,成吉思汗病种,临死前立遗嘱:秘不发丧,等西夏献城投降,将西夏主和中兴府所有兵民统统杀掉。
西夏由于一直在投降这件事上反复无常,成吉思汗这种屠城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蒙古军队遵从成吉思汗遗嘱,杀了夏主,并一举荡平中兴府。
成吉思汗死后秘不发丧,比较例外,这是出于他本人意愿。为了稳定西夏局势,一定要等夏末主投降才发丧。
第四位秘不发丧的皇帝:朱棣。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的榆木川。当时,杨荣和金幼孜商议,考虑到现在距离京师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该秘不发丧。最主要的是,杨荣是支持太子朱高炽的。而皇子朱高熙等一直对皇位很是垂涎,如果让朱高熙知道朱棣已死,太子没有继位,必然发兵谋反。所以,杨荣命令秘不发丧。
为了处理朱棣遗体,杨荣命人将军中收集的所有锡器,溶化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放到里面密封起来。为了保密,杨荣还将工匠杀死灭口,并命令随行官员每天三餐照常给朱棣进膳。同时,重申军纪军令,竟然没有人察觉朱棣已经驾崩。
杨荣安排好一切,先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禀告此事。使得朱高炽顺利即位,杨荣也因此晋升太子少傅,殿内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朱棣死后秘不发丧,遗体处理方式比秦始皇要好很多。这也是臣子用心,要感谢杨荣的机智和忠心。没有辜负朱棣的信任,辅佐太子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