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9 篇文章

标签:三十六计 第5页

古代兵法奇书:三十六计的历史演变和古今影响-历史故事

古代兵法奇书:三十六计的历史演变和古今影响

  由于西安出现了古代兵法研究学者张联甲(1898年—1972年)在上世纪20至60年代编撰的《秘本兵法》中,包含有比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更为丰富、完整的手稿,被专家认为这是《三十六计》版本学上的一个重要新发现,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

历史解密 阅读(98)
《三十六计》到底是怎样一本书?三十六计的由来-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到底是怎样一本书?三十六计的由来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

历史解密 阅读(65)
三十六计的评价:古代战争兵法策略巅峰之作之一-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的评价:古代战争兵法策略巅峰之作之一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斗经验总结而成...

历史解密 阅读(64)
《36计》作者之谜破解:南北朝名将檀道济所著-历史故事

《36计》作者之谜破解:南北朝名将檀道济所著

  提起兵法《三十六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现传作为书籍的《 三十六计》最早版本是1941年发现的。日前,在济宁市发现了一部隋代玉简《三十六计》,将其成书年代上推千年,经过相关专家研究考证,《三十六计》的作者也可以基本...

历史解密 阅读(92)
假道伐虢的经典战例:楚文王熊赀率军借蔡灭息-历史故事

假道伐虢的经典战例:楚文王熊赀率军借蔡灭息

  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

历史解密 阅读(66)
解密:该如何评价三十六计中假道伐虢这一计策?-历史故事

解密:该如何评价三十六计中假道伐虢这一计策?

  “假道伐虢”是以借路渗透,扩展军事力量,从而不战而胜的谋略。其关键在于:对处于敌我两个大国中的小国,当敌人胁迫它屈服时,一方要立即出兵援救,借机把军事力量扩展出去。对处在窘迫状况下的国家,光空谈而不付诸行动,是不会被其信任的。应抓住其侥...

历史解密 阅读(63)
假道伐虢之战经过:晋国军队是如何一举灭两国?-历史故事

假道伐虢之战经过:晋国军队是如何一举灭两国?

  假途灭虢之战,是春秋初年晋国诱骗虞国借道,一石双鸟,先后攻灭虢、虞两个小国的一次作战。   可是,晋国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两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却是同姓毗邻,结有同盟。晋国同其中任何一国开启战端,都意味着要...

历史解密 阅读(71)
解密:假道伐虢之战为何晋国为何会获得成功?-历史故事

解密:假道伐虢之战为何晋国为何会获得成功?

  晋军的胜利,在于它能够做到“必胜之兵必隐”这一点,以借道的假象巧妙掩盖自 己各个攻灭虢、虞的真实企图。“兵不厌诈”,晋国君臣深谙此中奥秘,故能确保自己 以强击弱、以大攻小战略意图的实现。在行施“借道”这一计谋过程中,晋国君臣还能 针对虞...

历史解密 阅读(84)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晋献公假道伐虢是怎么回事?-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晋献公假道伐虢是怎么回事?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

历史解密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