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设天下没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2、燕人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3、吾乃常山赵子龙
4、我乃中山靖王之后
5、董卓:吾儿奉先何在?
6、三刀之内必斩吕布于马下
7、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8、说出吾名吓汝一跳
9、魏延:谁敢杀我
1、假设天下没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2、燕人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3、吾乃常山赵子龙
4、我乃中山靖王之后
5、董卓:吾儿奉先何在?
6、三刀之内必斩吕布于马下
7、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8、说出吾名吓汝一跳
9、魏延:谁敢杀我
武则天晚年宠幸男宠,大家都认为武则天精力充沛,情欲旺盛,是一个好色的女皇帝。其实这些因素固然有之,也不足为奇。你想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女皇,有几个蓝颜知己也未尝不可,况且在古代的男皇帝都有三宫六院的,相比男皇帝她也算不了什么。其实除了这些因素外,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三条,或许更能解释武则天晚年包养男宠的目的。
一、爱慕虚荣,权力至上
武则天作为第一个女皇帝,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国家,那么她首先树立自己的威严,尤其到了她的晚年,这种欲望就尤为强烈。可是人毕竟是人,尤其是女人,尤其到了晚年,这种欲望就更为强烈。
她包养男宠的目的不光光是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更主要的是为了彰显自己皇帝的威严,因为男皇帝在当权的时候都有很多的妃子,既然男皇帝可以有,为什么她不可以呢?所以呢,她到了晚年的时候,就大肆去包养男宠,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威严。
二、培植亲信,搭理朝政
武则天到了晚年,随着身体状况的日渐衰落,精力也一天不如一天,搭理朝政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可是,对于一个利欲熏心,权力至上的女皇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而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又不放心,那么咋办呢?
只好通过豢养男宠来培植亲信,通过男宠来搭理朝政,使自己能够更好的掌控朝廷。譬如她晚年豢养的货郎担薛怀义,御医沈南蓼,包括女儿太平公主给她介绍的街头混混二张,张宗昌张易之她都全部接受了,并且给他们许愿加爵,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她效命。
三、紧跟时代,追风潮流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尤其女性。当时富贵人家的女人在外面包养男宠也是一种时尚。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就可以看出来,都有自己的情人。整个社会都这样,发生在武则天身上也不奇怪。况且她还是当今女皇呢,谁又能把她怎么样!
曾国藩、李鸿章是晚清政坛上的两位巨人,但众所周知,李鸿章一生的学问、事业都是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取得的,而且李鸿章自己在曾国藩面前也以学生自居。然而有一点却不可否认,李鸿章显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少在做官的学问上,是要强于曾国藩的。其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李鸿章曾两次为曾国藩“擦屁股”。
1865年6月,朝廷任命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率湘军北上剿捻,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暂时署理两江总督事。朝廷之所以让曾国藩北上,是因为看中了他镇压太平天国的经验,况且在京畿还有僧格林沁亲王所率的“大清第一精锐”与之策应,理论上看来,此次剿捻应是万无一失。
可是,曾国藩心里还没底,自从攻破天京后,他的湘军主力已被大部分裁撤。这次受命剿捻所调集的军队是李鸿章借给他的淮军,尽管“淮湘不分家”,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嫡系,淮军中很多将领曾国藩也并不熟悉。再者,淮军的作战风格和湘军有所不同,这支临时抽调的军队是否会听曾国藩的指挥,确实也还说不准。作为主帅的曾国藩知道,如此将不知兵,犯下了兵家大忌。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捻军活跃于北方,其作战特点是以骑兵突袭为主,这和太平军大不相同。如此一来,惯于与太平军作战的淮军若是与捻军交手,并不占任何优势。
曾国藩用兵向来谨慎,在没有必胜的把握时绝不轻易决战,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曾国藩在战场上没有获得任何进展,而且形势愈发严峻了。随着捻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僧格林沁又被击毙,这一切让朝廷丢尽了脸面,也对曾国藩极为不满。
1866年10月,捻军在开封大破湘军战线,一时间,曾国藩面临着难以收拾的局面,随即一病不起,不得已之下,他向朝廷递交了“请罪书”,请求朝廷治罪并同时举荐李鸿章前来帮忙。不过,这一次朝廷并没有给曾国藩面子,而是直接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彻底取代了他。
接到任命后,李鸿章的内心非常矛盾,如果服从命令,那就意味着屁股还没坐热的两江总督将失去,且一旦剿捻失败,其后果将会比老师更惨。而且,这样一来他还会得罪恩师,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他抢了恩师的位置,此举不仁不义。但是不服从命令,其后果将更严重,抗旨不遵是要掉脑袋的。
最终,李鸿章还是去为恩师擦这个实在难擦的屁股。不过李鸿章事情办得漂亮,丝毫没有一点忘恩负义的意思,他火速向朝廷递交奏折,力请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并称若是曾国藩不回两江,前线剿捻的湘淮军的粮饷难以得到保证。朝廷接受了李鸿章的意见,让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这好歹也让曾国藩挽回了一点面子。
经过一番苦战,李鸿章最终剿灭了捻军,老师的这个“屁股”,让李鸿章彻底的给擦干净了。
李鸿章第二次为曾国藩擦屁股是在1870年,那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事件发生后,朝廷让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前去处理。但是曾国藩很快就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他又向朝廷举荐李鸿章前来接替他。
李鸿章很快又将此事处理完毕,又一次完美地替恩师“擦屁股”,而且,李鸿章还为曾国藩保留了面子,想必此时的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个学生的确已经是“青出于蓝”了。
天津教案之后,李鸿章由湖广总督升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至此,李鸿章的官级和权力都已经超过了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不久之后,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李鸿章则彻底取代了曾国藩,成为晚清第一重臣。
和亲,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外交手段。赞同者认为,通过联姻换取和平,比战争划算得多;反对者认为,用女人和礼物讨好外族,或多或少都是一种屈辱。
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手里,“和亲”还成了一种武器。他借助“先和亲、再悔婚”的手段,推动了草原民族间的攻伐,还间接宣判了一个草原强国——薛延陀汗国的死刑。
(这是薛延陀汗国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直接点击:《最奇葩的游牧民族,3万骑兵下马步战6千唐军,因为刀短一败涂地 》)
薛延陀保命求公主,李世民勉强应和亲
上回说到,贞观十五年(公元641),漠北的薛延陀汗国不顾李世民的禁令,进攻唐朝附庸东突厥,结果被唐军大将李绩打得溃不成军。
消息传来,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傻了。手里的人马损失了八九成,这要是再不认怂,自己就是“真·猪可汗”了。
于是,夷男急忙派遣使者带着3000匹马去长安请罪,还请求太宗下嫁公主和亲。
打了败仗还想要公主?李世民的回答尽显大国风度:“和你妹,滚!”
这时候还想要女人,乙失夷男是疯了吗?当然不是。
夷男知道,此时唐朝对他极为不满,他用很低的姿态提出和亲,是一种修好的积极表态。
更重要的,这场大败必定会动摇夷男在塞外各族间的领袖地位。如果他能当上“天可汗”的女婿,不仅能保住威望,还能吸引各部落归附,进一步壮大实力。
说明白点,老谋深算的夷男不是要公主,而是求一张保命符、一块靠山石。
第二年,薛延陀人又厚着脸皮来了。夷男的使者献上了马、牛、羊和骆驼,再三请求和亲。举拳不打笑脸人,李世民只好来跟群臣商量。
太宗说:“薛延陀人不好管啊。我现在有两个方法,一是精选十万大军,灭其国家,俘其首领,能保证边境一百年安定;二是答应和亲,采用羁縻,能保证边境三十年安定。诸位爱卿,你们看哪个好啊?”
唐太宗这话,怎么看都像在暗示大臣们选第一个。可惜贞观之风就是不懂事,房玄龄答道: “百姓刚刚经历大乱,战争的创伤还没痊愈,和薛延陀一战虽能取胜,但是一条险路,不如和亲吧。”
李世民一百个不愿意,但毕竟人家说的有道理,心一横,“好吧,和亲”。
凑聘礼可汗伤民力,硬找茬太宗悔婚约
很快,太宗宣布以第十五女新兴公主下嫁乙失夷男,自己会亲自主持婚礼,要求夷男到灵州迎亲。此外,还要求释放被扣的唐将契苾何力。
消息传来,乙失夷男又惊又喜,得意洋洋地对部下说:“哎呀,你看我一个铁勒人,怎么就成了天子封的可汗、大唐朝的女婿呢,谁能有我这么荣耀?来,让我念两句诗…”
为了迎娶公主,夷男是真下了功夫。
薛延陀没有府库,只能从各部落大肆搜刮,搞的民怨沸腾。好不容易凑足了马5万匹、羊10万口、牛和骆驼各1万头,又因为路途遥远,经过沙漠,送到时已经死了一大半。
契苾何力被放了,半份聘礼也到了,“懂事的大臣”终于跳出来了。这人对李世民说,外族人聘礼都不备齐,这要是让他们娶了公主,以后夷狄肯定会轻视中国。
李世民一听,对!不给了!马上以聘礼不足为由撕毁婚约,又把新兴公主嫁给了长孙曦。
堂堂天朝出尔反尔,收了聘礼不嫁闺女,群臣一下炸了锅,不少人前来劝谏。
其实,“聘礼不足”本来就是借口。李世民早就动了除掉薛延陀之心,也明白夷男会借“和亲”稳固地位、壮大实力。
他甚至还想到了,要除掉这个可能崛起的草原汗国,“悔婚”是比直接拒绝更可怕的武器。
他对劝谏的大臣说:“薛延陀现在弱小,之所以急于和亲,是为了打着我们的旗号使各部落归附。等到他强大到可以自立,肯定会再次叛乱。“
”悔婚的消息传出去,各部落觉得唐朝厌恶薛延陀,一定会起来侵扰他,那么薛延陀的亡国之日就不远了。”
果然,悔婚的消息传到东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乐得鼻涕泡都出来了。
这位突厥可汗上次被薛延陀人袭击,追得满草原到处跑,现在报仇的机会到了!阿史那很快召集属下:“突厥将士听令!”
下属道:“怎么着大汗,薛延陀人又来了?咱们又要往长城里跑啊?”
阿史那“呸”了手下一口,立即点齐兵马,去薛延陀境内大肆劫掠。
等到夷男派兵来报复,唐将李绩又出手救援,薛延陀人铩羽而归。此后,唐朝明显偏袒东突厥、打压薛延陀。
夷男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草原上的势力日渐下降,只好极力弥补和唐朝的关系,朝贡不断。虽然是热脸贴人家冷屁股,也算是避免了身死国灭的下场。
到了贞观十九年(645年),夷男在忧惧郁闷中死去,他的两个儿子受够了唐朝的窝囊气,薛延陀汗国的末日也终于来了…
赵姬,赵国邯郸人,一说其为地位地下的歌妓,一说其为大户人家之女,已不可考。据说她生的楚楚动人且颇为善解人意,本是吕不韦的情人,后被吕不韦设计送给了嬴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她是秦庄襄王的王后,也是秦始皇生母,秦始皇统一天下,追尊她为帝太后,死后与秦庄襄王合葬于西安。
嬴异人,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秦国战败后,因其是庶出且生母不得宠送入赵国作为人质。秦赵两国冲突不断,因此嬴异人处境难堪,生活窘迫。就在其不得志之时,遇到了一位颇有政治眼光的富商——吕不韦。吕不韦为其出谋划策、出钱出力,为他赢得关注和宠爱,并被华阳夫人收为义子。
同时,吕不韦将自己已怀孕两月的情人,也就是秦始皇生母——赵姬,在嬴异人酒后设计他们成了好事。事后大骂嬴异人,同时要他保证必须娶赵姬为正室夫人,且生下儿子后必须作为他的继承人。这些条件嬴异人全都应允。而嬴异人到死都不知道秦始皇是不是他的亲儿子。
在华阳夫人的作用下,异人携赵姬回到秦国并被立为储君,并最终使嬴异人为王。当秦始皇13岁时,吕不韦等不及除掉嬴异人,然后立嬴政为王。赵姬的作用就来了,她夜夜献宠,极尽妖媚之事,后嬴异人36岁就一命归西。嬴政为王,年纪轻轻的赵姬当然不甘寂寞,加之吕不韦的有心引诱,两人恢复情人关系。吕不韦不能经常出入王宫,假装将嫪毐阉割,送入王宫伺奉赵姬,两人夜夜贪欢,后来还被嬴政撞见。这种羞辱,当时还为一统天下的嬴政默默记在心里,忍下了。
然而赵姬爱上了嫪毐,她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司马迁描写赵姬对他的爱是“绝爱之”,就是爱嫪毐爱到可以牺牲掉嬴政,她建立了自己的地盘,一度想扶持嫪毐登基,然后传位给她另外两个儿子,而牺牲品就是秦始皇。从小相依为命的母亲如此伤害自己,嬴政倍觉心寒,如果以前母亲赵姬是敬爱,那么之后,恨大于爱。最终,秦始皇一统天下,他杀了嫪毐,将母亲囚禁。秦始皇一生都没有皇后,也许是受母亲影响太深吧,纵观他的一生,抛开政治和权利,他也不过是个可怜人。
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成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相信大家不仅听过,而且很熟悉。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军在外打仗,可随机应变,不必遵守或等待皇帝的命令。但是,由于君主的干预,能够做到这句话的寥寥无几。
说几个例子,比如名将廉颇和李牧在赵王的干预下,被迫下岗。民族英雄岳飞,在宋高宗强行干预下妥协。但凡事都有例外,不是每个将领都如此,以下三位将领在外出征时,就不遵守皇帝(国君)的命令,坚持己见。
孙子
一、孙武
孙武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其创作的《孙子兵法》千古流传,被历代兵家视为至宝。孙武认为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有次,吴王阖闾为了试探孙武的用兵能力,让孙武训练宫女,但是宫女们都不听命令。孙武不顾吴王的命令,杀鸡儆猴,斩了女兵队长,也就是吴王爱姬。
吴王阖闾痛失美人,非常生气,但听了孙武的解释,怒气消失,拜孙武为将军。吴国在孙武的辅佐下,吴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吴王阖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周亚夫
二、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治军之严,实属罕见。周亚夫是历史上少有的坚持贯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将领。汉文帝时,有一次匈奴犯境,文帝紧急调三路大军在长安附近防守。
汉文帝为了鼓励将士们,亲自到军营犒赏士兵,顺利的进入其中两路军的军营。但是,文帝到周亚夫军营时,被守卫阻挡,理由是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好在,文帝是明君,不仅没怪罪周亚夫,反而奖赏了。
汉宣帝
三、赵充国
赵充国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勇敢又有谋略的名将。汉宣帝在位初期,赵充国已经70多岁了,但其勇略不减当年,在对羌人作战时,因久不发兵,被宣帝指责并催促他发兵。但是皇帝的干预,并没有让赵充国放弃自己的作战方略,而是坚持己见,向宣帝陈述用兵利害,终于得到谅解。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