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韩信的选择:是向着刘邦还是向着项羽?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萧何誉他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在韩信大败龙且,席卷齐国后。两强争霸的天下格局,已完全改变了。

  现在是刘邦(复活的秦国)一枝独大,张耳(赵国)、韩信(齐国)、韩王信(韩国)、彭越(魏国)、英布(楚国一部分)、项羽(楚、魏一部分)、臧荼(燕国)诸强并立。

  此时的刘邦,直接占据地地盘,绝不比秦始皇刚亲政时的秦国小多少。关键是,韩国(韩王信)、赵国(张耳)、齐国(韩信)都是刘邦扶持下建立的。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唯一的机会,就是新兴的诸侯们,为了自己长远的利益,愿意联合起来,打破刘邦一枝独大的局面。

  于是,项羽就派使者(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总而言之,现在你已是一个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诸侯了,你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听命于刘邦了。你别看你现在与刘邦关系不错,那是因为刘邦需要依靠你打败项羽,等刘邦把项羽打败了,他肯定会收拾你了。

  项羽的使者(武涉)所说的内容,也许并没有完全展开。后来,蒯通又把这些内容完全展开了。总而言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再总而言之,刘邦不可信,自己的命运,应该把握在自己手里。

  但是,韩信想了好几天,终于还是决定继续站在刘邦一边。

  我们总觉得,韩信不背叛刘邦,是因为韩信太过迂腐了。

  问题是,韩信是一位优秀的大军统帅,他肯定早已把各种选择的可能性,都做了详细的推演。推演的结果呢?自然是,继续跟着刘邦混,虽然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但是,背叛刘邦,更是凶多吉少。

  在选择之前,对选择的可能性,做出详细的推演,这是大军统帅的必要能力。

  比如,军队在进行重大决策前,肯定会详细分析,我们这样行动后,敌人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我们这样行动动后,周围的力量,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他们做出这样的应对之后,我们又应该怎样回应?一个统帅,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能取得胜利,并不意味着他真的会取得胜利。问题是,一个统帅,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无法取得胜利,也不意味着他真的会失败。问题是,一个统帅,如果在这种纸上谈兵的推演中,都无法取得胜利,他肯定不敢轻易采取行动的。韩信在听到武涉、蒯通的劝说后,肯定会做一个简单的推演。那就是,他如果背叛了刘邦,刘邦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张耳、曹参、灌婴、彭越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如果刘邦对自己的行为,会采取坚决的回击;如果张耳、曹参、灌婴、彭越对自己的行为,会采取坚决的抵制;自己应该怎样应付?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应付?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应付,那反叛刘邦不是没事找事吗?

  更主要的是,无论武涉,还是蒯通,表面上都是为韩信在考虑问题,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在考虑问题。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韩信还在淮阴街头混饭吃,这两个人肯定都不会多看韩信一眼;甚至而言,就是韩信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将领,这两个人也不会多看韩信一眼。因为,和这样的韩信套近乎,讲感情,那是一点价值也没有。

  现在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要的大佬了,这两个人都跑到韩信面前,假装一副最关心韩信的样子,其实,傻子也知道,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盘算着。

  武涉作为项羽的使者,最多考虑的自然是项羽的利益,而绝不是韩信的利益。基于武涉的角度,只要能给刘邦增加一个敌人,就算把韩信忽悠死了,他也是成功了。

  基于项羽的利益,他并不需要韩信打败刘邦,甚至也不需要韩信打败张耳、曹参、彭越。事实上,项羽只是希望,韩信能把张耳、曹参、彭越牵制住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因为,就算韩信最终被这几个人打残了、打死了,只要韩信可以把这几个人拖住一年半载,项羽就有机会扭转已陷入被动的战略地位。

  问题是,基于韩信的利益,如果真是这种结果。那韩信就是给项羽在作嫁衣裳罢了;甚至是给项羽当垫脚石罢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

  韩信反叛刘邦,对项羽而言,是很容易获得利益的。因为,只要韩信反叛刘邦,无论韩信会胜、会输、会死、会活,都可以让项羽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对韩信而言,他想获得足够的利益,就必须得可以活下去,更得有机会打败刘邦、项羽。

  蒯通作为一个纵横之士,他的目标就把韩信忽悠反了,只要韩信反了,蒯通就可以借助韩信去豪赌一把。

  战国时代,那些纵横之士,今天到秦国、明天到赵国,后天到楚国,今天一副了关心秦国的样子,明天一副最关心赵国的样子,后天又是一副最关心楚国的样子。

  总而言之,我来给你分析一下,你现在应该如何做吧!他们这样不远千里,跑到秦国,是因为他爹是秦国人吗?通常总不是!他们这不远千里,跑到楚国,是因为他妈是楚国人吗?通常也不是!

  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弄套富贵罢了!

  基于蒯通的利益。他也不需要韩信打败刘邦、项羽,只要韩信能保持着裂土封王的地位,他就算胜利了;因为通过这样一番合作,他就会成为韩信的谋主。更主要的是,就算韩信因此输得一无所有了,因此死了,蒯通所承担的风险、付出的代价,也远低于韩信。

  蒯通后来给刘邦讲的那套逐鹿天下的理论,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你现在当了皇帝,你要求大家忠于你,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你认为,以前有人不服你,也叫不忠,那就荒唐到极点了。如果你认为,以前有人试图对抗你,也该死,那就更荒唐到极点了。如果从前不服你的人就有罪,如果从前对抗你的人(不要说试图对抗你的人了),就应该处死,你看看当今天下,还有几个无罪的人?所以,处于蒯通的地位,那纯粹就是忽悠死人不偿命。就好像,韩信辛辛苦苦的积攒了几亿元资本。一个自称最会理财的人,说着动听的言语,希望可以帮着韩信理财。总而言之,现在有一项风险极高、利润极大的投资,韩信必须得好好把握,否则机会可不是天天有的。问题是,韩信输了那可是真金白银;那个自称会理财的人呢?韩信现在已裂土封王了。韩信这样去豪赌,他能打败项羽、刘邦的机会,那也是微乎其微的等于没有;而一个不小心身败名裂,把已到手的权力、地位、甚至生命都丢了,也没有奇怪的。从这层意义上,韩信赢了,恐怕依然是裂封王;韩信输了,却是可能输的一无所有。

  蒯通现在只是一个靠一张嘴四处游逛的纵横之士,他去这样豪赌。赢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肯定就会取代张良了;输了,很可能就是换个地方,再去靠自己的嘴皮子混饭吃。

  就好像推销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他们总是极力夸大自己产品的种优点,却会有意无意的模糊这种产品的缺点。

  武涉、蒯通,绝不会给韩信详细分析,背叛刘邦的困难与风险,而是会一个劲的告诉韩信,背叛刘邦一点困难也没有,一点风险也没有。总而言之,现在机会就摆在你面前,只要你去做,马上就可以赢得一切;当然了,如果你不敢去做,就会输掉一切。

  问题是,事情真的是这样简单吗?显然不是的!

  韩信绝不是什么信男善女。事实上,不久前,韩信就强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听到韩信想当齐国假王的消息,刘邦当时就气得火冒三丈了,并对着韩信的使者就大骂起来。老子现在焦头滥额,你他妈的却是想当假王?

  一看刘邦情绪有些失控,陈平、张良同时在旁边踢刘邦的脚,刘邦终于醒悟过来,韩信的翅膀已硬了,如果韩信突然造反,自己的全盘战略就会被打破。

  于是,刘邦赶紧换过话头。总而言之,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能是个好士兵吗?一个不想封王的将军,能是个好将军吗?

  一个将军想封王,这是光明正大的理想与追求啊!你韩信对此却是扭扭捏捏、遮遮掩掩的,也太他妈的不像男子汉了!

  再总而言之,不就想裂土封王,凡是男子汉大丈夫,谁不想能有这一天?你却跟我说什么封假王,你为什么不直接说想当齐王呢?你跟我混了这么久,怎么还会说出这样没出息的话?

  于是,刘邦马上就叫张良给起草了一份委任状,并且让张良亲自送到韩信那里。

  凭韩信对刘邦逼封齐王的表现,韩信能是什么信男善女?

  凭刘邦、韩信此时呼之欲出的矛盾,他们之间谁会真正信任谁呢?

  刘邦不想让韩信称王,傻子也能看出来,韩信的使者自然也能看出来。更主要的是,如果刘邦想让韩信称王,就根本用不着韩信去请封。刘邦那种打圆场的话,最多只能交待过场面,绝对掩饰不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韩信对武涉、蒯通所说的话,显然是冠冕堂皇的场面话。韩信选择继续忠于刘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韩信认为,继续忠于刘邦,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果大家不相信,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韩信逼封齐王时,刘邦就是告诉韩信的使者,老子现在焦头滥额,韩信不想办法帮老子,却是想着趁机裂土封王。你回去告诉韩信,他想封王,等下辈子吧!

  如果是这样,韩信还会选择继续忠于刘邦吗?估计不会了。因为,老子给你卖了半天命,你却想让老子无限期的给你当打工仔,就是不舍得给我分一家公司。跟你混下去,老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如果大家不相信,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现在的韩信,可以确定自己以后会被刘邦贬为淮阴侯(都不用说会被吕后杀死了)。韩信此时还会选择忠于刘邦吗?估计也不会了。因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那是伤心失望的溢于言表。因为韩信这样牛逼的人,竟然和周勃、灌婴、樊哙之类的人混到了一起,真是失败到极点了。从这层意义上,韩信此时愿意忠于刘邦。主要是因为,他相信继续忠于刘邦,自己就有机会裂土封王。从理论,韩信并没有击杀曹参、灌婴的权力。因为,别看刘邦对韩信登台拜帅了,这种击杀高级将领的权力,刘邦是绝不会授予韩信的。既然刘邦告诉韩信,我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你了。但是,如果韩信敢闯入这个禁区,肯定也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当然了,在特殊情形,韩信自然有权击杀曹参、灌婴。问题是,在特殊情形下,曹参、灌婴一样有权击杀韩信。韩信可以合法击杀曹参、灌婴的条件是,这两个威胁了汉国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韩信敢击杀这两个人,肯定是非法的。问题是,如果韩信威胁了汉国的根本利益,曹参、灌婴击杀韩信,一样是合法的。曹参、灌婴有权抗拒韩信的指挥吗?正常情形下自然是没有的,问题是,如果他们可以确定韩信要背叛汉国了,他们自然有权抗拒韩信的指挥。曹参、灌婴的权力、地位不是韩信给予的;曹参、灌婴真正的大哥是刘邦,不是韩信。说得具体点,曹参、灌婴能让韩信满意,却不能让刘邦满意,他们的前途肯定会不妙的。

  当然了,韩信如果不能让刘邦满意,他的前途肯定也是不妙的。

  在这种背景下,曹参、灌婴与韩信的地位是对等的。

  而且曹参、灌婴对自己属下的人事权力,也绝不是韩信可以随便插手的。因为,曹参、灌婴都是直接对刘邦负责的大佬,如果韩信敢剥夺他们,对自己属下的人事权力。他们自然会用各种方式进行对抗的,而且曹参、灌婴的这种行为,显然会得到刘邦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韩信是无法把手伸进曹参、灌婴的势力范围。

  在内部,如果韩信无法轻易把曹参、灌婴这两个山头削平。那他背叛刘邦后,想迅速控制整个齐国,也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韩信连迅速控制齐国都无法实现;那想去摆平张耳、彭越估计就更难了。更主要的是,韩信不能迅速控制住局面,曾经听命于他的小弟们,还会继续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吗?估计也不会了。如果韩信手下的小弟,都纷纷背叛他,他还靠什么在继续混呢?

  韩信肯定对相关的问题,那是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发现背叛刘邦,是看不到出路的。所以,才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现在,韩信跟着刘邦混,自然有可能出现兔死狗烹的结果。

  问题是,从过去的历史去看,功臣裂土封王,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

  更主要的是,从现实去看,韩王信分封于韩国,赵王张耳分封于赵国,燕王臧荼更占据着燕国;以后,彭越在魏国故地封王,应该是没有悬念的;而英布在楚国故地封土,应该也是没有悬念的;关键是,项羽被打败了,项羽从前占据的地盘,估计还会封出一两个王的。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刘邦想削藩,他也无法实现啊!

  既然如此,韩信何苦冒着可能失去一切的风险去背叛刘邦呢?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三国时期韩信的选择:是向着刘邦还是向着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