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的一个错误决定导致天下大乱,这个决定到底是什么
东汉末年,表面上统治天下的仍是汉朝的中央政权,但其实他们内部已经明争暗斗得十分厉害。宫内是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势力,与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斗得一发不可收拾。宫外,各方诸侯纷纷招兵买马,以扩充本部实力,为天下大变而从中渔利做好充分准备。这些...
东汉末年,表面上统治天下的仍是汉朝的中央政权,但其实他们内部已经明争暗斗得十分厉害。宫内是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势力,与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斗得一发不可收拾。宫外,各方诸侯纷纷招兵买马,以扩充本部实力,为天下大变而从中渔利做好充分准备。这些...
武松嫉恶如仇,走的也是大侠路线。性格如此,加上武艺不凡,所以他一生杀的人也很多,但就是这样双手沾满血腥的人,在水浒中居然以善终结束,而且还活了80多岁。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那便是,他的心向正义。
正义其实很不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我们来看他杀的人,很多都是地方恶霸。这群人本身在地方便闹得百姓无法好好生活,就算不是为了私事,把这群人结果了也算是对百姓的一种交代。
另外,他并不是抓人就杀,也不是看不爽就杀,而是被迫反击,被逼无奈。最典型的便是他杀自己的嫂子。他的兄长被杀害,他并非气恼之中去找她算账,而是在求告官府无门,正规途径无法得到解决,才走的极端手段。再比如,杀了蒋门神等人,他也是无奈自卫,因为如果不杀他们,自己就会死。
当然,手染鲜血,其中必然有无辜的人。或许他一直有自己的坚定,所以在看穿宋江的本质以后,他选择出家当和尚。这里肯定有为自己恕罪的想法,另外便是想要逃避这种混乱的世道。朝廷昏庸,和兄弟三观不合,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或许他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兄弟们很多都会死于非命。但这个选择,注定了他的后半生安稳无忧。远离纷争,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安宁。所以,他得到善终是很正常的。
当然,在那个时代,能够长寿的人真的不多。或许这也和他选择出家有很大的关系。梁山好汉,以吃肉喝酒为乐,但这样的饮食习惯很不利于健康。现代人如果长期这样,会患上“三高”。在现代有医药,但在古代可没有。
所以,当了和尚的他,每天饮食清谈,作息规律,符合养生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长寿才有可能。简单来讲,只要他不作死,那么绝对不会出现暴病而亡的事情。
在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中,和珅与福康安是两个绕不开的人物。和珅是乾隆后期的第一权臣,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福康安则更加不得了,自从三藩平定之后,福康安是第一个被异姓封王的。这在清朝的历史中非常罕见,在福康安之后,也只有僧格林沁达到了这个目标。所以一系列的猜测出现了,那么,福康安到底是乾隆的什么人?
按照清朝官方的说法,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这位傅恒可不得了,他是乾隆中前期的名臣,也是乾隆的小舅子。乾隆和富察皇后的感情非常好,傅恒是富察皇后的弟弟。按照这个道理来说,乾隆皇帝是福康安的姑父。但很奇怪的情况出现了,傅恒有4个儿子,乾隆偏偏对福康安宠爱有加,这引发了一系列的怀疑。在二月河撰写的乾隆王朝中,说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乾隆皇帝看上了进宫请安的弟妹,最终还生下了福康安。
在原著中描写的非常详细,乾隆皇帝连吃饭都不安生。虽然这是小说中的说法,无法得到史料的证明。但乾隆对福康安确实十分疼爱,程度超过了其他几个侄子。有一点也能说明问题,福康安的两个哥哥,福灵安和福隆安都被乾隆招为了驸马。唯独福康安,乾隆说什么也不肯。按照道理,乾隆这么疼爱福康安,招福康安做女婿是再好不过的。但乾隆没有这么做,这中间到底有多少问题,大家自己猜测一下。
富察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去世的时间非常早。傅恒也是乾隆中前期的重臣,去世时间也是比较早的。俗话说人走茶凉,这一家的圣眷应该慢慢走下坡路才对。但乾隆没有这样,直到乾隆在位的后期,仍对福康安十分疼爱。福康安也确实打了很多战役,可以说战功赫赫。因此,福康安被加封为公爵。按照外戚的标准,这已经是最高的荣誉。到了嘉庆登基的那年,福康安又被加封为贝子,从地位上再次被提高。
可就在这一年,爆发了规模很大的白莲教起义。在镇压的过程中,福康安因病去世。接下来的问题就严重了,当时乾隆皇帝已经成为了太上皇。得知福康安去世之后,乾隆追封富康安为嘉勇郡王。纵观整个清朝,异姓封王的例子很少,几乎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在福康安之后,也只有咸丰朝的僧格林沁,由于战功赫赫,被加封为王爷。
福康安这个人也有很多的问题,英国曾经派遣马戛尔尼特使访华。在访华期间,马戛尔尼邀请福康安观看英军的火器表演。福康安则非常高傲的说:我看也罢,不看也罢,火器向来没有什么稀罕的。由此可见,福康安还停留在弓马骑射的水平。乾隆皇帝曾经说过:骑射乃满洲立国之本。40多年之后,也就是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在位时期,英国人发动了战争。
提起武则天这位中国史上威名显赫的女皇帝,人们大多认为她是一富于心机而又阴狠歹毒的女人,她之所以能篡唐自代,是因为野心与权欲的膨胀。反正,一个女人当皇帝,后世史家文人心里都觉不爽的。正因为如此,真实的武则天,人们是很难真实了解的,因为,就连她自己也难给自己一个正确评判,所以,死后才会立上一块高耸的无字碑。
其实,武则天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恋权女,她是位独具政治家气质的特殊女性,这从她能以女人之力,在男权主导的大背景下,统治天下几十年,光有野心与权欲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靠的是实力。这里单说武周时代的选拔用人,武则天的政治智慧就令人佩服,她的一项发明,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是她首创了“密封卷”制度。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则天篡唐自代后,官吏的选拔与运用就成了她治理国家的头等要事。为了快速选拔人才,武则天独出心裁地创设了举荐和”试官”制度,就是对所有举荐当官的人,都先给一个职位,以试其才能。
对于被举荐的人才,武则天是相当大方,不管才识深浅,不向聪明贤愚,都加以擢用。高者试任凤阁舍人(相当于副宰相)、给事中等官职,低者试任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等官职。
很快,武皇手下官如牛毛,其中不乏滥竽充数之辈,没能真正解决王朝的用人问题,另外,这种滥封官的现象很快引起朝野的普遍不满。于是,武则天又延用了起源于隋代的科举选任制。
科举制度虽好,但是,负责考录的官吏多有私心杂念,徇私舞弊者不在少数,所以也选择了许多庸才。据说,有一年她在洛阳殿亲自策试贡生,数日才完毕,果然发现了不少蠢才。为了使考试制度真正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遂颁诏天下,规定以后朝廷选拔人才,必须统一用纸糊上生员考卷上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的优劣选拔,决定授给官职。
《隋唐嘉话》中就记载着“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节。判之糊名,自此始也。”(《隋唐嘉话》)
这就是最早的密封考试。直到现在的各类考试,仍延用了武则天发明的密封卷制度 ,只不过进行了新的改进,试卷上只填考生编号,而不写考生姓名。它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徇私舞弊,达到选拔真才实学者的目的。
当然,舞弊与反舞弊也都是与时俱进的,仅仅“密封”下姓名是远远不够的。
古人说命犯桃花,但萧皇后这桃花犯的有点绝了。
历史上迷倒君主的MM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还能让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寥若辰星、屈指可数。萧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一举摘下了历史上最抢手女人的桂冠。
萧美娘,萧梁王朝的公主,因为命运,一出生就流落乡间,直到九岁的时候,一场政治婚姻落在她的头上。小姑娘又被接到江陵王宫,还没熟悉小王朝的宫廷生活,就被大隋的使臣接往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去做了杨广的媳妇。在十三岁完婚的时候,著名相士附耳对杨广说:“小王妃‘母仪天下,命犯桃花’”。
“命犯桃花”,这四字箴言像一只命运的指挥棒,指挥着萧美娘传奇的一生。
杨坚为了表彰杨广的功绩(攻建康),决定给他讨门媳妇。皇家找媳妇,自然找最好的了。什么样的媳妇是最好的呢?八字最配的,才是真正地好。杨坚一声令下,朝廷大臣女儿的八字全部报上来,让算命大师帮着算,哪个女孩子与杨广的八字最配。
算命大师算来算去,都觉得不合适。可巧,萧后的生辰八字就报到了隋朝的皇室。算命大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算了一下。不算不要紧,一算,算命大师吓了一跳,萧后与杨广简直太合配了啊。杨坚听说后,有点犹豫,毕竟萧后是亡朝的公主。如果萧后嫁给自己的儿子,生下的皇孙可留着前朝的血液啊,这可不是好事。
但算命先生的话,也不能不听啊。隋文帝杨坚终于答应了,把萧后定为自己的儿媳妇。
宇文化及叛乱后,萧皇后又落到了宇文化及的手里。
坊间都流传萧皇后和宇文化及私通,但《北史》、《隋书》都没有类似记录。人们宁愿相信,萧皇后从一而终。可惜,美丽的“女战俘”一旦落到男人手里,就不再是人了,而是一件任由推来搡去的家当、一个寻欢作乐的玩物,甚至像个小玩意儿那样,被随便转让。隋炀帝死了,也就无所谓“萧皇后”了,“战俘”萧氏粉颈低垂,默然无语。老天爷给什么,她就接受什么。
《隋书·宇文化及传》交代得非常艺术:“化及于是人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胜利者霸占六宫,和隋炀帝生前一模一样。萧氏的处境可想而知,俘虏还能怎么样?甭耍娘娘脾气了,休说什么尊严、高贵,想活,就得逆来顺受。这个仪态万方的女人定然成了宇文化及的囊中之物。
宇文化及覆灭后,萧皇后又流落到窦建德处,后义成公主迎其至东突厥,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炀帝孙杨政道为主,萧后与其居定襄。
贞观四年,唐朝打败突厥大军,萧皇后被恭恭敬敬的接回长安。此时的她已经48岁,可依然风韵依存、仪态万千。李世民对她一见倾心,随后纳入后宫,封为昭容,对她宠爱有加。这便是她最后一任丈夫。贞观二十二年,萧皇后崩逝,享年约八十。皇后逝世后,唐太宗以后礼将萧皇后葬于杨广之陵,上谥愍皇后,全谥为隋炀愍皇后。
萧皇后的一生可以用精彩、传奇、人间尤物来形容,她的一生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也历尽了沧桑桃花劫。纵观历史,应该找不出第二位与她这样的女子了,让六个如此厉害的男人,都心甘情愿的拜在她的石榴裙下。
大家都知道人无完人是我国很古老的一句话了,而且经过时间的验证这句话绝对是对的,但是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的全面因为有这么一个职业,他们是有可能做到完美的,那就是皇帝。有些人可能会说皇帝犯错不是更可怕嘛?
其实真的是这样,因为皇帝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们的一些小错误都会导致很大的错误。不过同理因为他们的权力太大,所以对他们的评判标准往往都不能太过于苛刻不是?古代的时候对皇帝评判标准其实非常低,那就是只要不犯大错,那就是明君。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一件事,因为大家在看古代史的时候其实不难发现,从秦朝一直到明朝各个方面的发展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大,所以朝廷所需要的就是守旧,当然了这一理论放到现在就不适用了。
而历史上还真就有这么几位皇帝基本可以说是没有污点,首先就是汉宣帝刘询,其实刘询在历史上面的功绩真就不多,也就是铲除了霍光,然后顺便打击了一下匈奴的势力。剩下的也就是休养生息了,但就是这么一位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非常的高。
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必须要立自己的糟糠之妻为后,否则宁可不当这个皇帝。要知道古代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人,一般都是不重视女性的,而刘询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足以在各个皇帝中脱颖而出了。
再一个就是朱祐樘了,他也同样一辈子没什么太能拿得出手的功绩,反而有宠信宦官的黑历史,只不过很很快就改过自新了,他被评价的那么高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一夫一妻制的倡导者。
其实古代的皇帝有些时候也是很无奈的,年少的时候贪玩,就会有大臣说他玩物丧志。青年力图变化,准备改革就会有大臣各种反对。老年了立储对皇帝又是一大难关。所以说其实皇帝能够做到让国家平平安安的运转下去就是最大的功劳。
朱棣是很著名的皇帝,但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想把皇位给他。他最满意的儿子是朱标,也早早将其立为太子。可惜的是,这个儿子死得太早,让他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太子死后,他杀了一片人,为的也不过是让他坐稳脚步。
不过朱允炆干了一件事,真的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浪费得一干二净。在临死之前,朱元璋下了个命令,让燕王朱棣立刻回京。朱棣本身便能文能武,对当时的朱允炆而言是个很大的威胁。相比之下,朱允炆实在是太弱了。
对于自己儿子的不满,朱元璋自然是了如指掌。他生前最担心的,也是这件事。所以他在临死之前还在记挂,想要将他召唤回京城。至于是叮嘱还是杀掉,恐怕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了,因为这件事,被朱允炆破坏了。
当时朱允炆身边也有一帮辅佐的臣子。他们见惯了黑暗,见多了风雨,因此很担心朱元璋临死变卦,把皇位给了燕王。毕竟,在他们看来,朱允炆真的比不上朱棣。所以,在他们眼中,朱元璋的这个命令,就是要废太子了。
那么,朱元璋到底有没有这个心思呢?有人说有,但笔者推测是没有。毕竟在临死之前,他颁布了三个诏令,其中有一条便是要求各地藩王在封地祭拜就行,不要来京。为什么有这样的命令,还不是担心自己的皇太孙压不住人?
但只有这个命令还不够,他深知朱棣的脾气,也担心他逼宫,想来想去,便单独下了个诏令,让他回京。他想要亲自解决这个麻烦,但在旁人看来,这是个危机。朱允炆也被大臣们的恐吓分析吓坏了,他忘记了自己的爷爷对自己的栽培,忘记了他的心血,只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
最终,他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伪造圣旨让朱棣回去自己的封地。当时的朱棣其实已经赶了好多天的路,半路上看到这份圣旨摸不到头脑。但他也不敢违抗,只能又回去。而朱元璋临死之前,连续问了很多次燕王有没有回来,在场无人敢答。或许,他是心愿未了,才久久不敢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