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经是瘸子的两位传奇皇帝
在古代中国封建帝国主义极为严格的制度下,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也非常严格。首先考虑的是,被雇用的继承人必须是皇家血,并且身体没有残疾(那些残疾人将直接影响皇家面孔的皇家面孔,它具有破坏国家的能力,这是荒谬的),并且有能力向国家学习和学习。当然,在...
在古代中国封建帝国主义极为严格的制度下,王位继承人的选择也非常严格。首先考虑的是,被雇用的继承人必须是皇家血,并且身体没有残疾(那些残疾人将直接影响皇家面孔的皇家面孔,它具有破坏国家的能力,这是荒谬的),并且有能力向国家学习和学习。当然,在...
导读:在中国古代封建帝制极为严格的制度下,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拔也是极为严格的,首先考虑的是被录用的皇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家血脉,身体无残疾(身有残疾者会直接影响到皇家的脸面,有损国体,令人嗤笑),且有真才实学和治国远见的能力。 当然了,在...
太监作为皇帝的近侍,是最容易取得皇帝信任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皇帝宠上天的太监不是一个两个,赵高、、高力士、童贯、王振、魏忠贤数不胜数,但要说哪位太监最得宠,非春秋齐桓公时期太监竖刁莫属了,齐桓公为了表达自己的倚重之情,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过继给他,你说得宠不得宠?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三平晋乱,平复卫国,驱逐戎狄,身边自然是贤臣无数,但小人也不少,其中最出名的奸诈之徒便有三个——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简直就是奸臣中的极品!
据说齐桓公也有断袖之癖,竖刁便是他的“情人”之一,齐桓公还未登基之时,已侍奉左右,齐桓公登基后,有了自己的后宫,竖刁作为一个正常男子,出入不方便,为了不然齐桓公忘掉自己,一咬牙一跺脚,挥刀自宫,进宫做了太监!
竖刁的所作所为,也着实让齐桓公感动了一把,不仅高官厚禄,还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竖刁,史称公子刁!
易牙也是个绝品,以烹饪闻名于世,是厨子的祖师爷,一次齐桓公去易牙家做客,跟易牙说:“我啥都吃过,就是不知道人肉啥滋味!”,易牙听完二话不说,便将自己年仅三岁的儿子煮了给齐桓公吃!
开方也是溜须拍马的祖师爷,本是卫国下一代国君,结果却跑去跟齐桓公说:“您是天下最贤明的诸侯,只要能侍奉您左右,就是当个小小马夫都心甘情愿!”,您说开方抛弃卫国国君之位,跑来侍奉齐桓公,能不受宠么?
对于这三人,齐国一代明相管仲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深怕他们毁了齐国的大好江山,临死还跟齐桓公说:“这三人一个杀子、一个自残、一个抛弃国家父母,都是心狠手辣之徒,决不可亲近!”,齐相鲍叔牙极力劝谏齐桓公远离三人!
可离了这三个奸诈之徒,齐桓公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感觉生活都变成黑白的了,将三人赶出皇宫没多久,便又重新接了回来,没想到这三人却成了齐桓公的催命符!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膝下五子开始争夺皇位,而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却将齐桓公禁锢于室,不让吃喝,活活饿死,估计齐桓公也羞于见人,临死之时,以袖遮面,饿死六七十天后,才重见天日,此时的齐桓公已腐朽不堪,室内蛆虫爬得到处都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的确是一代谋圣诸葛亮的代名词。即使他集智慧和谋略于一身,但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如果没有很好的人才协助他,他的才华也不能发挥到极致。原来诸葛亮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有独特的见解,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仍有可取之处。
第1、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诸葛亮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远大的志向很重要,若果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那么他的一生将是碌碌无为的。这一观点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很多老师都会询问我们为什么读书,而答案最为震惊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诸葛亮认为将一个人逼到吃穷的地步,这个时候他的回答能体现他是不是一个能言善辩思维敏捷的人。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到了词穷的时候,辩解都是有重点的,而不学无术者的辩解就会显得空洞乏味,没有中心思想。
第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这主要是看一个人的见识,如果只是读死书,一切言论不过是纸上谈兵,而真正经过历练的人给出的建议却能正中要害。
第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在古代战场杀敌需要强大的勇气,这一点也是诸葛亮辨别人才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勇气,遇到一点困难的事情自己不想办法解决,反而怨天尤人,这样的人即使饱读诗书也不能得到重用。
第5、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酒后乱性,要看一个人究竟品性如何,不妨等他喝酒之后再与之言谈,观察其真性情,品性好的人即使喝醉了也让能控制住自己,而本性不好的人就会在醉酒之后暴露出来。
第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给予对方小恩小惠,考察他是不是清正廉明,毫无疑问金钱每个人都喜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不义之财只有小人才会有想法。
第7、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交代一件事给对方看他能不能如约完成,俗话说人不信则不立,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
虽然这七大观人法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诸葛亮提出来了,但是这些方法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很多面试官都会采用一二来观察面试者是否具有真才实学,诸葛亮的超前智慧实在令人佩服。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导读:据相关统计,清太宗皇太极一共有15位后妃,比父亲努尔哈赤少了一位,而知名度最大的无疑是崇德五宫后妃了。然而,在皇太极称帝之前还有两任大福晋,第一任是开国元勋额亦都的女儿钮祜禄氏,第二任便是皇太极第一个女人乌拉那拉氏。
首先说一下这乌拉那拉氏的出身吧,从姓氏上我们也能看出她来自海西女真之中的乌拉部,父亲是贝勒博克铎。当时,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四部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次,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和褚英、代善等人率领士兵迎接一心想要归顺建州的斐优城主策穆特赫,没想到却遇到了乌拉部的伏击,当时博克铎就在乌拉军中,最终,代善将博克铎斩杀,获得了“古英巴图鲁”的称号。
虽然建州女真和海西四部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然而他们也是不断通过联姻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1608年,乌拉贝勒博克铎之女乌拉那拉氏成为了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的侧福晋,第二年,乌拉那拉氏便为皇太极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即长子豪格。两年之后,乌拉那拉氏又相继生下次子洛格和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所以,乌拉那拉氏应该是皇太极第一个女人,也是早期最宠爱的女人。
在乌拉那拉氏所生育的两子一女中,长子豪格名气最大,他作战勇猛,后来被封为和硕肃亲王,一度与多尔衮争夺大清皇位,而他的亲王爵位也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乌拉那拉氏生下次子洛格的第二年(1612),皇太极嫡福晋钮祜禄氏病逝,年仅19岁。于是,乌拉那拉氏便成为皇太极的继任大福晋,开始打理皇八子府。然而,就在1614年,皇太极奉父汗努尔哈赤之命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位女子,她叫博尔济吉特·哲哲,没想到正是这位哲哲成功地挤掉了乌拉那拉氏。
天命八年,后金国发生了一次政治事件,四贝勒皇太极的大福晋乌拉那拉氏竟乘坐轿子进入了汗宫,这明显是违背了规矩,而且当时努尔哈赤年老,后金国开始进入权力交接时期,如此敏感时期乌拉那拉氏竟做出这样的事很难让人理解。因此,在这次事件之后,四贝勒皇太极果断地将大福晋乌拉那拉氏给休弃了,从此之后便再也没有了关于她的任何记载。
乌拉那拉氏被休弃后,侧福晋哲哲上位成为新任大福晋,而哲哲的上位在随后皇太极争夺汗位的斗争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有了哲哲,就有了科尔沁部对皇太极的支持。
1636年,皇太极于沈阳称帝,改元崇德,并封五宫,哲哲入主清宁宫,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清第一位皇后。
北宋时期,城市房产出租业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店宅务。店宅务所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就跟公租房有关。宋朝的公租房到底有多少?什么样的人才能住?
宋朝在管理公产房方面由店宅务处理,这个机构除了负责收租金、修缮闲置房屋这两项业务,还有个最实惠的活儿——管理没收的户绝房产。如果一个家庭断了香火,等于这个家庭一个人都没了,房产就由身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店宅务收到名下作为公产房管理。这也是公租房的重要来源。
宋真宗初年,开封有公租房“二万三千三百间”,宋神宗时的开封“店宅务管赁屋一万四千六百二十六间,空地六百五十四段,宅子一百六十四所”,从中可以看出公租房既有屋子,也有居住面积相对较大的宅院。
其实,住进公租房的并不是经济最困难的人。在宋朝,鳏寡孤独还有经济困难乃至因受灾而逃荒的流动人口,一般都被政府安置在福利机构和救济机构。
至于公租房面向的对象,大致是咱们如今所说的“夹心层”,那些游离在保障与市场之间的无能力购房群体。正因为是为夹心层服务,所以公租房在低租金之外,还配套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北宋关于租期的确定,租房人自在店宅务登记之日起,享有免缴五天房租的权利,从第六天开始收租金。当然,也有牛气的租客,蹬鼻子上脸,总想着占更大的便宜。宋哲宗时期的御史中丞胡宗愈就是个老赖,死活不交房租,直至被其他官员弹劾。
宋徽宗宣和四年,米价一石二千五至三千,两年之后竟然高达一万,物价飞升带动房租跟着一路上扬。为了稳定民心,控制租价,政府出台过相应调控政策,规定房主不能打着装修的旗号提高租金,如果没有扩建房屋,增加居住面积,即便对房子进行了精装修,也不得提高租金,否则法办。这种政策“看起来很美”,却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人家是私产房。
而公租房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房租绝对受控,收多少钱不听市场听领导,说不涨就不涨,打死也不涨,亏本都得挺着。曾经有官员提议公产房不能置身于市场大潮之外,应该随着私产房一样,该涨钱就涨钱。
这话被宋真宗听说了,很生气,当即下旨,狠狠地批判了这一错误思想。早在公元1007年,他就说过“增僦钱,但成劳扰,速罢之”的话,禁止涨租扰民。3年之后又直接下发文件,白纸黑字地强令公产房必须按照原定额度征收房租,一毛钱也不能涨,否则“违者罪在官吏”,谁要求涨钱就严办谁,绝不手软。
秦始皇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业之后,似乎就开始对长生不老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除了派人去寻找,还曾亲自前往,寻找的地点出奇的一致,都在东方,莫非是秦始皇看到了什么,否则是什么力量能让如此聪慧的秦始皇执迷不悟的身陷其中?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始皇的出巡史,看看能否找出其中的端倪来: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的11年间,共有5次出巡,按年头来记占称帝年份的近1/2,这样高的出巡频率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位于前列的。
在秦始皇的5次出巡中,有4次是东巡,并且在4次东巡中,濒海而游的时间几乎占总出游时间的一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仅在琅邪一地,就停留了三个月。秦始皇在琅邪一直流连了三个月,也就是那次出巡,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痴狂到了极致。
在琅琊的三个月期间,秦始皇听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从此之后,秦始皇先后派徐福、卢生去海上寻求长生不老药。
统一六国,建立万世未有之功业,有如此高格局的秦始皇,怎会轻易的被一段“传说”就洗脑了呢?轻易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若非是秦始皇亲眼看到了什么东西?
大胆猜测:在琅琊滨海游历的的3个月中,秦始皇有可能是亲眼看到了“海市蜃楼”的壮观景象,生长在内陆,海市蜃楼出现概率极低,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颠覆了秦始皇生平的世界观念,所以也才产生了异乎于其前半生的痴狂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