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怎么成为暴君的?没有秦始皇就没有现在的中国

  秦始皇真的是一位暴君吗?

  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诸多关于他的词汇,比如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寻找长生不老药,就连孟姜女哭长城,多多少少都跟秦始皇有些关系,归纳起来,秦始皇几乎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暴虐成性。

blob.png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个暴君?

  在历史记载中,秦始皇并非如此,相较于后世诸多仁义之君,这位千古一帝的行事做派有时反而更明理、更仁慈、更英明!

  秦始皇的在实行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实行怀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地方几乎没有动兵。而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按等级来划分公民,根据秦朝法律,天下之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而且,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并未杀掉六国君王,而是将他们带到首都咸阳软禁起来,留他们一条活路。

  第一、“焚书坑儒”得说法有误。

  说秦始皇暴虐,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他“焚书坑儒”,烧毁儒学经典,杀死众多读书人。然而这一故事并非是事实!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完善国家政治体制,采用李斯为首的法家作为治国理念,改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一改革遭到了当时儒生和游士的反对,特别是以淳于越为首的儒家学派,更倾向于之前周王朝一直沿用的分封制,并上疏秦始皇效行前朝之法。

  然而秦始皇未采纳,他更为支持李斯废分封设郡县的主张,一些儒生看不过去,就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反对改革,搞得秦始皇大怒,于是下令焚烧儒家典籍,包括《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当时公子扶苏与丞相王琯也极其反对嬴政的做法,并建议以孔子的儒家学派来治理国家,秦始皇不听,为了打压儒生,甚至还下令坑杀了许多读书人。

  应该说,上面这一故事与史实只有一半相符,下令焚烧儒家典籍确有其事,但嬴政并没有“坑儒”,而是“坑术士”。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并未记录“坑儒”这一说法。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晚年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任用卢生和侯生,让他们帮助始皇求取仙药,二人自知求取仙药不可能,于是带着巨资离开了京城,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把京城所有的术士都抓来,一并活埋。

  另外,故事中把“读书人”等同于“儒学学子”的概念也是错误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华大地仍然是百家争鸣,当时的读书人有很多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这些流派的支持者都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儒学者,只是其中一个流派的读书人,不能代表所有读书人。

blob.png

  第二、善待功臣,并未滥杀无辜!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待功臣还是不错的。比如丞相王琯,此人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担任丞相20年。王琯曾是主张分封制的领头人,和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思想截然相反,君臣之间在政治主张上多次不合,然而,嬴政并没有因此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只不过烧了一些书,以此警戒那些意见不统一的人。

  秦始皇还真可以称作是“胸襟广阔”,最起码,秦始皇做到了广纳谏言,敢于接受不同意见,对待大臣也足够宽容。

  李信,秦始皇身边的一位将军,曾夸下海口,扬言两三个月就能拿下楚国,结果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大败而归。后来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将王翦,再次攻打楚国,不过,他仍然将李信放在副帅的位职上,这种做法是对臣下多么大的一种信任,非暴君所能具备的素质。

  再来说一说王翦,此人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秦始皇的左右手,在秦灭六国的统一大业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可以说,王翦父子为中华的统一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功劳之大简直可以与汉初的韩信相提并论。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一直对他们父子关爱有加,王翦也得以安享晚年。

  反观另一位皇帝刘邦,他对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

  江山一得,功臣即落,韩信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想当初,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帮助刘邦拿下三秦,入关中,水淹大梁,一并收复赵、代、齐三国,功劳之大,千古未有。然而,在他帮助刘邦除掉项羽之后,刘邦立马翻脸,设计将韩信抓捕,押往京城,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应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除了刘邦,还有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在灭了吴国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杀掉与自己的患难与共的大臣文种。另一位大臣范蠡,因为提前预知到勾践是一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君主,于是早先远离了勾践,逃过一劫。

  然而,当下人在评论刘邦和勾践之时,更多是看他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坚韧的毅力以及契而不舍的精神,却不想,在心怀和胸襟上,他们远不如秦始皇那般开明。

  第三、统一六国,从未有过大屠杀!

  秦始皇的在实行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实行怀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地方几乎没有动兵,齐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秦始皇还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宽容之心,虚怀若谷,这方面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燕国之战。

  在收复燕国之前,燕国太子丹曾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始皇,而后以失败告终。后来秦始皇打下燕国,并没有因仇怨拿燕国人开罪,在消灭了燕国政治集团之后,秦始皇对燕国老百姓施予怀柔政策,以安抚百姓。试想,若嬴政是位暴君,受到刺客行刺这般奇耻大辱,恐怕屠城一举再所难免了吧。

  被后世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也是个心胸狭窄之人,在秦末汉初,项羽带领40万大军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阳,对整个咸阳实行屠城,一把火烧掉了阿房宫,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不过,项羽在后世的名声还不错,时人对项羽还多有赞赏,并根据他的历史编撰了经典京剧曲目《霸王别姬》,以及昆曲《千金记》等等,把项羽塑造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英雄,而对其火烧阿房宫一事却视而不见。

  论起屠城,唐代末期的黄巢起义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屠城之最”了。公元879年3月,黄巢攻占福州,同年9月,领军进攻南方重镇广州。攻陷广州后,黄巢在城内屠杀各国商人12万人,把曾经是海外贸易中心的广州几乎一举荡平。

  而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并没有按等级来划分公民,根据秦朝法律,天下之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而且,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并未杀掉六国君王,而是将他们带到首都咸阳软禁起来,留他们一条活路。这一举动,是后世很多贤明的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blob.png

  第四、秦始皇为何被贴上“暴君”标签?

  可怜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经历了两千多年,还是摆脱不掉“暴君”的烙印,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和民间形象中,秦始皇多为反面人物,实在不公道。

  究其原因,应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已经让老百姓种习惯并形成一种固定思维,天下本就该是四分五裂的,统一恰恰是不正常的。

  每个人对自己的一方土地都存有感情,而对于天下大统是没有迫切愿望的,相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可是成为“侵略”的代名词。

  于是,天下老百姓无不憎恨秦始皇,是他让一方百姓失去家园,成了亡国奴,基于这种心境,秦始皇不免要被妖魔化,在成为千古一帝的历史背景下,也成就了他的“千古暴君”形象,毕竟历史很大程度上后人写的。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秦始皇是怎么成为暴君的?没有秦始皇就没有现在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