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真有流动水银做的“江河大海”吗?

  1996年北京日坛“物探”的结果,已经让人大失所望,而常勇、李同两位先生早在1983年第7期的《考古》杂志上,发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论文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埋藏大量水银”的说法,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此文告诉人们:在对于整个封土堆的土壤汞量测定过程中,只有1个点的含量达到1440ppb,其余53个点的平均含量只有205ppb。据说,距封土2370米处的鱼池水库附近土壤含汞量仅为5~65ppb,于是得出了封土汞含量异常的结论,进而还认定封土汞异常的原因,是来自于秦始皇陵地宫之中,有着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

  材料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些人认为这是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史料记载,得到了当代科技手段的肯定,认为这是地宫建设超越时空界限的铁证,更有权威人士据此提出:由于有大量水银的保护,秦始皇本人虽然死了2000多年,但他仍然可能完好无损地安卧在地宫之中。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对“物探”成果的真实性、适应性,提出了合乎逻辑的质疑意见。比如:在1986年的秦俑学术讨论会上,有人对“汞异常”的说法进行了全面质疑:如果要使秦俑馆方面的观点得以成立的话,首先就要排除以下几种外部汞污染的可能性。

  一是,要排除陕西省缝纫机厂电镀车间排出的含汞废水、废气,对秦始皇陵封土所产生的各种污染;二是,要排除秦始皇陵附近的农作物,曾经使用过各种含汞的农药;三是,要排除长期以来,在骊山进行开山工程爆破过程之中,曾经使用过含汞的起爆剂。临潼地区汞污染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临潼县志》说:“1978~1980年,对全县苯、汞、铅作业工人进行普查,涉及21个工厂(缝纫机厂、鼓风机厂等)中毒人数1193人。”《陕西省志》说:“长安、临潼、蓝田县,农药中的汞、砷等有毒物质,大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并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电镀、化工、造纸、制革、染料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汞污染的严重性,是世人皆知的。另外,农药中汞污染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

据《陕西农牧志》介绍:陕西省“从1950年起,曾使用有机氯杀虫剂、有机汞杀菌剂赛力散、西力生;50年代后期,普遍使用乐果、赛力散、西力生;60年代杀菌剂仍以有机汞赛力散、西力生为主;直到1978年,才停止使用有机汞杀菌剂赛力散、西力生。”据著名土壤学家熊毅先生《中国土壤》一书可知:土壤一般含汞量为10~300ppb,表土含汞量常高于底土,当土壤受到汞污染时,含汞量可达到40000~500000ppb的超高值。

  专家质疑说,如果秦始皇陵地宫集中埋藏着大量水银,它的地下无疑是一个特大的汞污染源,历史上应该有汞污染引起的病史资料才对;而且在紧靠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几个村子的水井中,也应该测得汞异常的技术数据。还必须强调指出,为了彻底排除外部污染的可能性,还必须在封土顶端1440ppb的汞异常地点,继续向下、直达墓底,不断取出土样,分别测出各个深度的含汞值,如果从墓底直到封土这个垂直方向上的汞含量,“从下到上”呈现出一种逐渐递减趋势的话,这样才能证明封土汞异常的源头,确实不在封土外部、而在地宫的深处。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历史故事 » 秦始皇陵中真有流动水银做的“江河大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