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到底有什么玄机?
在人类举步维艰缓缓前行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科技或者人为地掩盖等等,造成了无数难以解释的谜语,他们就像迷雾中的星星之火,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秦始皇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天子——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天下第八大古迹,天下文化遗产,国度重...
在人类举步维艰缓缓前行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科技或者人为地掩盖等等,造成了无数难以解释的谜语,他们就像迷雾中的星星之火,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秦始皇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天子——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天下第八大古迹,天下文化遗产,国度重...
秦始皇陵是全球最神秘的千年古墓,但人们最关注的是秦始皇陵中出现的诡异事件,近日,考古学家又发现了秦始皇陵中的一个惊天秘密,秦始皇地宫的密室中竟然藏着十八具无头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带你看秦始皇陵惊现无头尸。 在古代只要是有...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英明的君王,多数都是男性当权,他们大多数把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然而也有女性统治者一样可以让国家成为民富国强的盛世。比如:在我们熟悉的唐朝就曾出现过三个比较有权利和影响力的女性统治者,他们就是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其中我们熟悉的以“巾帼宰相”为称号的上官婉儿就曾是武则天培养的宠臣。
就在四年前,出现了一则新闻让当时的整个考古界都很震惊那就是《上官婉儿墓现身陕西咸阳》。消息之所以传说,是因为有专家在清理一个唐代墓志上面的泥土的时候竟然意外的发现了在墓志上出现了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这几个字,让当时在现场的人都很兴奋和激动。
可是,当专家们深入墓中了解后有随间失去了原有的兴奋和激情。因为当时的这个墓看起来级别不是很高,还好像遇到过其他人破坏过的痕迹。在墓顶也出现了塌陷的情况,这些都不算是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是当考古人员进入到墓穴中的时候在里面陶了一些陶利品以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更令人想不通的是在墓中棺材和尸背也都不异而飞了。专家们讨论后认为这个墓地不是盗墓者行为而是被官方故意破坏过。
在这个墓地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唯一有一点线索就是那个写有上官婉儿的墓志,详细的记录着上官婉儿的出生,一生的经历,死去的原因以及墓地的情况。
相信看过关于唐朝电视剧的网友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上官婉儿本身就是个美女并且自身很有气质,那么为什么在她去世后官方要去破坏她的墓地呢?还有就是上官婉儿在历史上到底是谁,都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
原来上官婉儿是唐朝有名的诗人,自己也很懂国家的政治,经常给武则天出谋划策,曾一度是武则天的左膀右臂。除此之外,她还是唐中宗的后宫妃子。在公元710年6月12日的晚上,唐明皇李隆基发动了政变一路杀进皇宫,此时的李隆基,开始大开杀戒,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杀害后,不由分说的要开始加害上官婉儿,所以专家们查阅史书后认为,上官婉儿的墓被破坏估计是因为当时唐玄宗认为她是太平公主的残党所以才下令破坏的。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了上官婉儿的墓穴后,很多人就开始谈论她不守妇道的一些事情。原本很有才,又很漂亮的一位才女,就这样墓地被破坏,尸骨无存,只给后人留下一墓志,这到底是人生的成功还是失败呢,对此你怎么看?
纵然历史会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不会重演,它只会用事实教育我们,再时不时翻拍一下。时势造英雄,比如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曹操、刘备,也有些人随波逐流,谯周,字允南。当世大儒
谯周是巴西人,注意他不是外国友人,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他家也是书香门第,受此影响谯周从小就热爱学习,废寝忘食地学习,读书乐在其中。虽然少年丧父,但不影响谯周变成一个满腹经论的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的就是他了。
不过谯周颜值有点低,再加上性子直,第一次诸葛亮的时候,周围人都笑出声来了,这是很不礼貌的事情,连诸葛亮都说“我都忍不住,更别说你们了”,领导发话了那就奉旨笑话吧。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诸葛亮对谯周的好评,都贵为丞相了还想着拉拢人才,先给个劝学从事当当,本来谯周谁征辟他都不搭理,但诸葛亮一邀请他就来了。诸葛亮对谯周也说得上有知遇之恩了。
所以当诸葛亮逝世的时候,谯周一定要去奔丧,即使诸葛亮是远在五丈原病逝的,即使刘禅已经明令禁止大臣奔丧,就怕他们回去奔丧耽误了政事,忠孝不能两全说得就是这个。但谯周才不管这个,虽然刘禅发话了但架不住谯周行动力强,这才有机会给诸葛亮奔丧。
后来蒋琬上位,谯周升任典学从事,这是蜀国特有的职位,换算过来就是著名学者吧,谯周也是整个益州学者之首。毕竟谯周也是当世大儒,熟读六经,还通晓天文,这放在三国时期可是高级技能,看看他门下的学生,蜀国最后的名将罗宪,以及《三国志》作者陈寿!
古之谏臣
刘备时期谯周就没掺和上,所以一上来就是刘禅时期了,但刘禅的日子也不好过,要先后经历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人的“支配”,一直到40岁刘禅才算自由些。
刘禅立了太子后就表现得自由懒散,四处浪,谯周肯定不答应啊,他说“陛下您忘了先帝咋说的了吗,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啊!”刘禅一看喜欢劝谏是吧,给我当个顾问好了,于是谯周转任中散大夫,没啥实权就是陪皇帝聊聊天。
当费祎突然死亡后,姜维成为军方第一人,开始了连年不断的北伐生涯,本来北伐是诸葛亮留下来的战略,目标就是切断曹魏和凉州的联系,蒋琬和费祎虽然没啥开疆裂土的功劳,但至少保证了蜀国国力没什么衰退,可姜维的穷兵黩武弄得百姓都吃不饱饭了。
于是谯周又站出来了,他和尚书令陈祗大吵了一架,然后上书《仇国论》,主要内容就是:咱别逞能啦,没事也别打架!要知道站在他对面的可是尚书令呀,刘禅取消了丞相这个官职,所以尚书令等同于“丞相”了,不过谯周也不管你是谁,就事论事而已。
所以谯周始终没什么实权,虽然后来升任光禄大夫名列九卿,但还是个没实权的职位,就是个高级顾问而已。谯周也没说啥,安心地做着他的大儒,要是有什么讨论会就发表下建议,顺便帮后生们解答下问题。劝降益州的人
要是就这么发展下去,谯周一个海内大儒的名声是跑不了的,偏偏天不随人愿。钟会领兵伐蜀,邓艾天降奇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成都城外。这下刘禅他们是彻底慌了谁,谁都想不到邓艾能出现在这种地方,那要么守城要么跑路呗。
可谯周还有不同意见,“咱还是降了吧”,其他人的不同已经都被谯周给“说服了”,连刘禅都被忽悠蒙了,乖乖献城投降,从此去过乐不思蜀的生活了,就这么投降倒也保全了蜀国全境,从这个调度说谯周是有功劳的,晋国也认可他保全国家的功劳,陈寿也夸自己老师有功“刘氏无虞,一邦蒙赖”。
但是如果刘禅能坚持几天不投降,姜维、霍弋等一众人马就回师了,虽然邓艾是3万精兵,但人困马乏的还孤立无援,刘禅能多拖点时间,鹿死谁手还不好说呢。只能说蜀国的内部斗争太激烈,姜维和谯周、黄皓代表的势力各不相同,于是益州代表谯周掀桌子了,谁也别想好好玩了,咱投降!
剩下的日子谯周都是在晋国度过的了,司马昭这边一直想让谯周来洛阳上班,可谯周已经年近70,一直病歪歪的,熬死了司马昭,自己没过2年也就病逝了。
带头投降的谯周真是没少被黑。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萧何是汉朝的丞相,因为太过廉政,所以引得刘邦自危,萧何怎么死的,临死前还要自污一番打消刘邦的怀疑。萧何怎么死的是因为常年操劳,晚年又被刘邦关进监狱,当时萧何已经六十岁了,经不起折腾,刘邦死后没多久也离世了。
萧何晚年自污名声
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萧何怎么死的也因为萧何太清高了。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
一日,萧何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大骇,忙问萧何怎么死的。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
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怎么死的也因为刘邦的这些疑虑。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刘邦回到宫中,相国前来拜见,为萧何怎么死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其一,韩信在刘邦胜负未卜的时候,拒绝蒯通游说他另起炉灶的劝诱,等到了刘邦功成名就之时却心生异志,这对于一个深谙兵法的将帅来说太过于违背常理。
其二,韩信两次被刘邦袭夺兵权,早已从中察觉到刘邦对他的猜忌与畏惧。但是,他在刘邦被项羽兵困固陵时不反,到楚地为王时不反,迎刘邦于陈地时不反,为何偏在无权无兵、蛰居长安之时谋反呢?一代名将怎么可能如此没有谋略? 其三,以韩信的智慧,他怎么可能在受到监视的情况下,还与陈豨“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密商谋反之策?这不是欲盖弥彰吗?再说,韩信与陈豨商定谋反之时无第三者在场,外人如何知道谈话内容?司马迁的记录何以那么详细? 其四,陈豨向来是刘邦的亲信,与韩信关系一般,韩信怎么会愚蠢到贸然向皇帝的亲信吐露心曲,而且是谋反这种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再说,陈豨到巨鹿赴任后数年,与韩信一直不通音信,这样的同谋也太奇怪了吧。
其五,凡谋反者,矛头一般指向最高当权者,即皇帝。而韩信谋反的目标竟是吕后和太子,不合常理。况且刘邦当时统帅大军在外,韩信即使得手,也名不正言不顺,且并未消灭刘邦的有生力量,这样的谋反毫无意义,韩信的见识怎会低下到如此地步?
其六,韩信向来熟谙兵法,怎么可能将未经训练的囚徒和自己的家人作为造反的主要力量。且不说这些人是否能攻占戒备森严、层层设防的皇宫,靠伪造刘邦的诏旨赦免的囚徒就一定会听韩信的指挥,跟着他谋反吗?这些问题韩信不可能没想过。
其七,韩信“谋反”仅是由其舍人之弟告发,舍人弟告发的最初动机,是因为韩信要杀他的哥哥,怎见得舍人之弟不是诬告?而且舍人之弟又怎能知道如此重大的机密?韩信难道会如此粗心大意?考虑到吕后杀梁王彭越时,就是令鼓越的舍人诬告彭越“谋反”,那么,韩信舍人之弟告发韩信“谋反”是否也是吕后所指使,实在值得怀疑。
其八,如果韩信确有谋反意图,当萧何骗韩信入宫时,韩信怎会不做任何防备,而是坦然涉险,轻易进宫?韩信死前,为什么只感叹自己平定齐地之时未听蒯通之言,而没有悔恨自己谋划不周?
其九,韩信“谋反”虚实尚未可知,吕后就诱而杀之。对于朝中第一功臣被杀,刘邦为何不责吕后,甚至不详加调查。是否说明刘、吕设谋于前?
总结韩信的一生八个字总结 ,恃功居傲,身死菜刀。综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大都很少得到善终,这是历史规律。韩信虽然没有造反的实证,却有造反的实力,这不能不让刘邦有所顾忌。况且,韩信当初要挟刘邦的事,总不能让刘邦痛快。再说,汉朝初年,刘邦辛苦奔波,全是为了各地造反的诸侯王,他不能不对韩信心生惧意。所以,韩信之死是必然的,只是如何死法而已。
刘邦在剪除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后,曾经与诸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见《资治通鉴》)可见,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国策,这才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古人一般结婚较早,很多三十几岁就当了爷爷奶奶,但也有些牛人结婚很晚,比如诸葛亮就是一例。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二人婚后却十分幸福。然而,二人却一直无子,直到公元227年,终于有了儿子诸葛瞻,此时诸葛亮已经时年46岁。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感觉到自己身体日渐虚弱,给自己算了一卦,发现自己阳寿将尽。他不担心自己生死,却牵挂着先皇刘备匡扶汉室的心愿和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给哥哥诸葛瑾写信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对儿子的担忧显而易见,生怕儿子不能为朝廷效力,反而下场惨淡。
果不其然,十年后刘禅将公主许配给诸葛瞻,不想,诸葛瞻在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绵竹双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孙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后人景仰,多有题咏。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题《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子双忠祠》诗碑:“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绵竹双忠祠的前人题咏诗碑也很多,这此题咏,都将诸葛子孙联系在一起,歌颂他们的“三世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