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3 篇文章

标签:秦国 第24页

宜阳之战简介:秦国中原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历史故事

宜阳之战简介:秦国中原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

  攻韩、窥周,是秦国控制中原的战略目标,夺取宜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的重要步骤。秦武王三年(前308)派大将甘茂,实施宜阳计划。   宜阳名为县,实为郡,积聚上党、南阳两郡财富,是军事重镇。韩国方面势在必守,且实力雄厚,防守坚固;秦国方面,...

历史解密 阅读(60)
宜阳之战的后续影响:东周王朝最终被秦军灭亡-历史故事

宜阳之战的后续影响:东周王朝最终被秦军灭亡

  我们知道,延续约800年之久的周王朝最终是让秦国给灭掉了。秦国远在西部蛮荒之地,它怎么能灭掉定鼎洛阳的东周王朝呢?这原因说是秦国的强大,或说是周王朝的没落都是对的。但更为关键的原因,却在于它“决胜宜阳”的东进战略。宜阳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大...

历史解密 阅读(65)
河西之战的历史影响:秦国赢得了中原的突破口-历史故事

河西之战的历史影响:秦国赢得了中原的突破口

  秦魏河西之战说得是两国为了争夺战略要塞,多次进行对抗的大规模战役。河西之战一个打了五次,前前后后打了近50年,那么秦魏河西之战的影响都有哪些呢,在历史上的评价又是怎样的?   第一次河西之战魏国当时国力较强盛处于主动方,这次战役,魏国采...

历史解密 阅读(67)
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历史故事

宜阳之战的历史意义:秦国的统一过程有何意义?

  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的统一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王。《史记》说:“其后诸侯皆为王。”秦惠王雄...

历史解密 阅读(75)
垂沙之战的历史背景:齐楚联盟破裂导致双方开战-历史故事

垂沙之战的历史背景:齐楚联盟破裂导致双方开战

  战国中期,齐与楚,本来坚持“合纵”,但是楚怀王改变联齐抗秦政策,转而与秦昭王联合。齐国便伺机报复楚国。齐在孟尝君执政时,继续采用“合纵”之策,并远交近攻,联合魏、韩两国结为同盟。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逼,也需要投靠齐国寻求支援,齐、魏、...

历史解密 阅读(60)
第五次河西之战简介:秦军趁魏国衰弱收回河西-历史故事

第五次河西之战简介:秦军趁魏国衰弱收回河西

  背景   魏国携大战胜利之余威,力压诸侯,魏惠王便骄傲自大起来,于前344年召集天下诸侯自立为王。齐、楚等大国不来还情有可原,但一向是魏国小弟的韩国没参加就让魏惠王生气了。于是魏国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再次以田忌,孙膑为将率军救...

历史解密 阅读(55)
垂沙之战的历史评价:楚国舍弃了大片边境领土-历史故事

垂沙之战的历史评价:楚国舍弃了大片边境领土

  垂沙之役,既是齐、韩、魏联合起来制楚的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也是因太子横亡归导致秦、楚关系破裂的直接后果。由于楚怀王对外政策举棋不定,终于酿成了孤立无援、被动挨打的局面。   《荀子·议兵》说: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钜铁 ,...

历史解密 阅读(61)
第二次河西之战简介:吴起率精锐抵住秦国军队-历史故事

第二次河西之战简介:吴起率精锐抵住秦国军队

  背景   魏国攻克秦国河西之地后,有了进一步攻秦甚至灭秦的跳板,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全,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扩张重心移至中原,魏军主力也随之调往中原。   经过   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其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后来,经过...

历史解密 阅读(63)
第四次河西之战简介:魏军先败后胜未丢失寸土-历史故事

第四次河西之战简介:魏军先败后胜未丢失寸土

  背景   秦国在商鞅实行变法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而魏国忙着与东方各国交战,无暇西顾之际,秦国开始大举的攻入魏国的河西郡。   经过   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魏国救卫,在南梁大败赵军,并进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楚。秦乘魏进围赵国...

历史解密 阅读(57)
第三次河西之战简介:秦军一次进攻被庞涓瓦解-历史故事

第三次河西之战简介:秦军一次进攻被庞涓瓦解

  背景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栎阳、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到晚年时,国力转弱为强,并企图夺取魏国的河西郡。而此时魏国主力陷于中原战场,不能自拔。   经过   前366年,魏...

历史解密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