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另类现象:质问他人受贿的 未必是清官
原文: 录参(官名,掌管文书)骂曰:“汝得贿,欲出之乎?”若水(人名,姓钱)笑曰:“父子皆坐重辟,岂不容某熟查?” 出处: 明?郑瑄《昨非庵日纂》 背后的故事: 在我们的教科书或教育片里,都是清官义正言辞地质问贪赃枉法的官僚,...
原文: 录参(官名,掌管文书)骂曰:“汝得贿,欲出之乎?”若水(人名,姓钱)笑曰:“父子皆坐重辟,岂不容某熟查?” 出处: 明?郑瑄《昨非庵日纂》 背后的故事: 在我们的教科书或教育片里,都是清官义正言辞地质问贪赃枉法的官僚,...
我们历来有一种幻想,或者说有一种幻象:无论在怎样糟糕的历史中,总能窥见一丝体制内的良心光彩。但只要稍做较真儿的思考,便会发现:在我们这个皇权、官权至高无上的国度,清官只能是作为一个怪物的形态出现,而这个怪物,有时甚至会产生比贪官还要大的...
原文: (太守)谓其仆曰:“为吏无所有,只落得百姓几点眼泪耳。” 仆叹曰:“阿爷,囊中不着一钱,好将眼泪包去作人事送亲友。”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背后的故事: 浙江嘉兴人许应逵,字伯浙,号鸿川,隆庆年间考中进士。他是个有作为的官员...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记载,“丛说乙卯年,倭贼从浙江严衢过饶州,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当时这72个倭寇竟然没死一个人,杀到南京,13个...
清官信仰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清官乐此不疲的期盼和传颂,使得这种信仰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的名字即使三尺之童也耳熟能详。作为反映社会普通民众心理的一面镜子,宋元时期,清官文学(包括公案小说、话本...
功臣都惹不起的知府 朱元璋年代的地方官,十分的难做。且不说战乱过后,百业凋敝,工作压力极大。外加明初功臣多跋扈,勋贵子弟作恶不断。而在这时期,偏也有个强硬的知府:临淄知府欧阳铭。 常遇春北伐的时候,大军路过临淄,士兵们在当地大肆打砸抢烧,祸...
近日,网络对官员的服饰着装问题颇多议论,见仁见智之言屡屡爆出。 有人认为,官员的服饰着装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品位问题。其实,在清代,官员的服饰着装就是个热闹话题。 清朝入关后,把满族的很多习俗搞了次普及,这其中也包括服饰着装。清朝...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敢于向皇帝直谏。在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三代皇帝统治之下,海瑞一直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陪都南京又通政、右督察御史,最后担任了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等职,死后皇帝万分悲痛,下令厚葬海瑞,加封海瑞为太子太...
中国是一个有“官本位”传统的国度,父母官的称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来已久。上古时代,中国就有君子为民父母的思想,君子是高高在上的,《诗经·小雅》“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尚书·洪范》篇:“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荀子·王制》:“...
明朝天启年间,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进入血腥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天启五年(1625) 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殉难,时称“六君子”。 魏忠贤消灭东林党本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东林“六君子”的罪名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