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情商最高的一个人:让人高兴是技巧,让人放心是智慧
今天说的这个人叫福彭,论本事他没有,说能耐也许无人能及。福彭的姥姥是康熙帝的乳母,不是他母亲,中间还隔着一辈呢,要不咋说对姥姥奶奶多孝顺,老人家往往会给你带来好运。 康熙是至孝之人,他把自己的乳母看成半个母亲,对乳母非常好,等福彭出...
今天说的这个人叫福彭,论本事他没有,说能耐也许无人能及。福彭的姥姥是康熙帝的乳母,不是他母亲,中间还隔着一辈呢,要不咋说对姥姥奶奶多孝顺,老人家往往会给你带来好运。 康熙是至孝之人,他把自己的乳母看成半个母亲,对乳母非常好,等福彭出...
在最新的人口统计中,人口数量排前十名的姓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而且,前十名的总人口约为5.5亿,如果这十个姓的人组成一个国家,在全世界将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那么,在开国将帅中排名前十的姓都有哪些呢?哪个姓的将帅最多?
从1955年第一次授衔,后来又经过几次晋升,到1964年,我军的开国将帅共有1614人,包括10位元帅,10位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1360位少将。
有意思的是,十大元帅的姓各不相同,十个人,十个姓;十大大将也是这样,十个人各不相同,这个几率太低了。
下面把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的姓名列出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那么,在1614位开国将帅中,哪个姓最多呢?答案是张。
张姓自古以来都是大姓,跟李、王鼎足而三,历史上的张姓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在开国将帅中,张姓最多,共120人。
不过,在元帅中没有姓张的,大将有1位:张云逸,上将有两位:张宗逊、张爱萍,中将有14位:张震、张国华、张仁初、张南生、张才千、张藩、张天云、张令彬、张达志、张池明、张贤约、张经武、张祖谅、张翼翔,少将有103位,人数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排第二的是李姓,共有110人。在李姓中,元帅和大将都没有,上将有6位:李达、李克农、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聚奎,中将也有6位:李作鹏、李成芳、李耀、李天焕、李寿轩、李雪三,少将有98位,不一一列举了。
排第三的是王姓,共有102人。在王姓中,大将有1位:王树声,上将有5位:王震、王平、王宏坤、王新亭、王建安,中将有10位:王近山、王必成、王诤、王尚荣、王宗槐、王秉璋、王恩茂、王道邦、王辉球、王紫峰,少将有86位。
排第四的是刘姓,共有79位。在刘姓中,元帅有1位:刘伯承,大将没有,上将有两位:刘亚楼、刘震,中将有13位:刘昌毅、刘志坚、刘浩天、刘飞、刘忠、刘少文、刘西元、刘兴元、刘先胜、刘转连、刘金轩、刘培善、刘道生,少将有63位。
排第五的是陈姓,共有62位。在陈姓中,元帅、大将各1位:陈毅、陈赓,上将有6位:陈再道、陈奇涵、陈锡联、陈士榘、陈伯钧、陈明仁,中将有5位:陈康、陈仁麒、陈正湘、陈庆先、陈先瑞,少将有49位。
排第六的是杨姓,共有40位。在杨姓中,元帅和大将都没有,上将有4位: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杨勇,中将有3位:杨国夫、杨秀山、杨梅生,少将有33位。
排第七的是吴姓,共有38位。在吴姓中,元帅、大将、上将都没有,中将有6位:吴法宪、吴克华、吴信泉、吴富善、吴先恩、吴瑞林,少将有32位。
排第八的是黄姓,共有36位。在黄姓中,大将有1位:黄克诚,上将也有1位:黄永胜,中将有3位:黄火星、黄志勇、黄新廷,少将有31位。
排第九的是周姓,共有32位。在周姓中,元帅和大将都没有,上将有3位:周士第、周纯全、周桓,中将有7位:周希汉、周志坚、周彪、周仁杰、周玉成、周赤萍、周贯五,少将有22位。
排第十的是罗姓,共有29位。在罗姓中,元帅和大将各1位:罗荣桓、罗瑞卿,上将没有,中将有两位:罗元发、罗舜初,少将有25位。
可见,张、李、王确实是我国最大的三个姓,人口稳居前三名,开国将帅也是稳居前三名,都超过了百人。
在皇太极去世之后,本来多尔衮很有实力做皇帝的,因此很多人就猜测是不是因为与孝庄的特别感情才放弃了做皇帝,而辅佐了孝庄的儿子福临当了皇帝,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呢?为什么多尔衮被福临鞭尸了?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多尔衮是清朝前期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在清朝的统一大业中,多尔衮居功至伟。但同时他又以皇父摄政王的身份把持朝政,清除异己,让顺治皇帝对其痛恨到了极点,以至于在多尔衮死后遭到了残酷的清算。
多尔衮17岁开始便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满清八旗中的正白旗旗主。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多尔衮又屡立战功,地位不断提升。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登基,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顺治帝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晋为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的一生短暂而又辉煌,他生前几乎已经登上了权利的最高峰,只差一个皇帝的名分了。那他究竟有没有想过当皇帝呢?
根据野史的说法,多尔衮同志爱江山更爱美人,为了心爱的情人孝庄太后,甘愿扶持孝庄的儿子福临做皇帝,自己只默默的做个摄政王。
但事实上,做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儿女情长这种事情可能会被他当作生活的“佐料”,绝不可能成为“主食”。多尔衮掌权期间,虽然没有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但其擅权专政,任人唯亲,也没怎么把顺治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
从种种迹象来看,多尔衮其实是有称帝野心的,之所以没称帝,主要还是怕遭到其他人的强烈反对,不敢贸然行动。但他的一切行为,都在使自己离皇帝宝座更近一步。同时,多尔衮当时不到四十岁,他当然认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怎么想得到39岁就玩完了)。假如多尔衮能再多活十年,大清的历史可能真的就要改写了。
此外,多尔衮只有一个亲生女儿和一个养子,因为后继无人,所以也降低了他称帝的冲动。
多尔衮死后为什么被福临鞭尸?
多尔衮,原名爱新觉罗多尔衮,是清太宗努尔哈赤的十四子,清太祖皇太极的弟弟,顺治帝的叔叔。多尔衮生前获得了无数荣耀,天命十一年被封贝勒,后因攻得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后又被封和硕睿亲王。皇太极死后,拥立皇太极第九个儿子,也就是孝庄的儿子福临登基,成为摄政王。清军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多尔衮的权势愈发强盛,从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一路封到了皇父摄政王。这样一个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结局却不怎么好。
多尔衮英年早逝,年仅38岁就死了,对于多尔衮的死,学者一直以来都议论纷纷,但这不是此文谈论的焦点,便暂且不提。史书上说,他去关外狩猎时,不幸落马跌伤,最后病重不治身亡。他死后,顺治帝追封其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多尔衮下葬两个月后,这个封号就被废除。以多尔衮为中心的政治集团在各方势力的围攻下,迅速瓦解。而多尔衮自己,也被废除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的谥号。更可怕的是,还被掘坟鞭尸。《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大清入主中原,论功绩应为第一的人落得这么一个生前荣耀,死后屈辱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顺治帝对他一直以来的厌恶与憎恨。不管多尔衮当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放弃帝位改而拥立福临继位的。总之福临继位后,他越发倚仗自己的权势在顺治面前作威作福,一点也没把顺治这个皇帝看在眼里。顺治五年,多尔衮用皇帝的口气降下旨意,让自己从皇叔父摄政王加封为皇父摄政王。《汤若望传》说:”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装。“顺治帝自己也回忆说,”那时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不仅如西汉的张骞一样,再次打通了中国通往西方的道路;而且,还在西域镇守了三十余年,使得西域诸国皆臣服于汉朝。班超的这些功绩,不但让他名垂青史,也被后世广为赞颂。重温班超出使西域的这段历史,除了能够了解班超如何建功西域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启示:国弱无外交,使弱交不成。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其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也都是名垂青史的人。因为《汉书》虽然署名班固撰写,但实际是经过班彪、班固、班昭以及同乡马续四人之手而成书的。班超曾与其兄班固同为兰台令史(兰台令史六人,为俸禄百石的官职,掌管图书、奏章及各类文书)。后因受别人的牵连而免官。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以代理司马的官职,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征匈奴时,率军直击伊吾(新疆东北部),在蒲类海(匈奴海名)的激战中,斩杀匈奴甚多,并得胜而还。窦固认为班超能力超群,便上奏了朝廷。朝廷便派班超和从事官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刚到鄯善国(今新疆若羌附近)时,鄯善王接待班超一行礼节周备,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怠慢起来。班超看出了其中的蹊跷,便对随员说:“你们有没有觉得鄯善王的礼节差多了,这是在有意疏远我们。”随员说:“胡人在礼节上没有什么章程,在接人待物上也没有长性,忽冷忽热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班超说:“不对!肯定是北匈奴的使者来了,鄯善王正在犹豫,不知道归从谁为好。聪明的人应该看到事情的萌芽前状况,何况现在的情况己经很明显了。”于是,班超唤来为汉使服务的胡人侍者,连诈带唬地说:“匈奴使者己经来了几天了,他们现在住在哪里?”胡人果然被吓唬住了,惊惶失措地说:“己经来了三天,住在离这里三十里的地方。”班超把这些胡人侍者全都关了起来。随后,悉数集合随行吏士三十六人一起喝酒,酒正喝得酣畅时,班超为了激怒这些随行人员,站起来说:“诸位和我都远离故土深入绝域,现在北匈奴使者才到几日,鄯善王就开始礼数俱废怠慢我们。如果鄯善王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的尸骨将永远留在这里被豺狼吃掉。大家说该怎么办?”随行吏士都说:“如今我们处在危亡的境地,生死都听从司马的。”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此成语流传至后世)。现在的办法是,只有利用夜晚火攻匈奴人。这样,他们不知道我们来了多少人,必然会惊恐万分,我们则可以趁乱全部消灭他们。消灭了匈奴人,鄯善王就会被吓破胆,我们就可以建立功勋了。”随行人员说:“这事还应该和从事郭恂商量一下。”班超非常生气地说:“吉凶就取决于今日,郭从事是个文官,听到此事一定会惊恐,万一泄露了这个计划,就是死了也不能成名,这不是壮士所为。”众人齐声应答“好!”遂按班超的计谋实施。
初更时分,班超率领全部吏士直奔匈奴人营房。天遂人愿,当晚刮起了大风,班超命令十人拿着鼓,藏在匈奴人营舍后面,并相约说:“看见大火燃起,你们立即擂鼓,并大声呐喊。”其余的人都手执兵器和弓弩,埋伏在营门两边。班超顺风点火,火借风势,一时火光冲天,营房前后都在擂鼓呐喊,匈奴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个个惊慌失措。班超亲手格杀了三个匈奴人,吏兵们斩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剩下约一百人都被烧死。第二天回来,班超才将此事告诉郭恂。郭从事大惊,脸都变了色。班超知道他的意思,既怕担责,又想分功。班超把手一举说:“从事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动,但还是有功的,班超不会独占功劳。”郭恂这才高兴起来。
班超召来鄯善王,“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首示之,一国震怖。”(见《后汉书.班超传》、《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一个召字,说明是把鄯善王叫来,而不是请来,更不是去拜见。鄯善王来后,班超把匈奴使者的首级拿给他看,鄯善全国大为震惊。班超趁势向他们宣示汉朝的威德,令他们不要再和北匈奴来往。鄯善王向班超叩头表示:“愿意归汉,从此决无二心。”并把儿子交给班超,作为归顺汉朝的人质。班超回来报告窦固,窦固大为欣喜,立即向朝廷上报了班超的功劳,并请求朝廷另外更换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接报后说:“班超这样的官员,为何不派遣?还需要另外更换吗?现在就升班超为军司马,令其再继前功。”
班超遂以军司马的身份再次被任命为出使西域的使节。这次出使的地方是于阗国(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包括今和田、墨玉、于田等县市),奉车都尉窦固想给班超增加随行的兵力,而班超却只愿带原来的三十六名随员,他说:“于阗国不但大,而且遥远,如果带领几百人去,对增加实力并没有什么好处,万一遭遇不测,人多反而是累赘。”此时,于阗国在西域南道上正处于旺盛时期,而且该国还有匈奴派遣的使臣监护。班超来到于阗国后,国王广德对汉使的礼节很是简慢,根本没把班超一行人当回事。该国的民俗信巫术,巫师说:“现在天神发怒了。天神说,为何要投向汉朝?汉朝来的使者有黑嘴的黄马,赶快取来祭祀我。”于是,国王广德就派国相私来比前去汉使处要马。班超早己暗中知道了这件事,就答应了私来比,但提出要巫师来取马。不一会,这个不知死活的巫师还真来了,班超立即将巫师捉住斩首,并将私来比鞭打了数百下。然后,将巫师的首级给广德送去,并对他进行了遣责。国王广德本来就知道班超在鄯善杀过匈奴使者,这一下更是大为惶恐,立即下令杀掉监护于阗国的匈奴使者,并且向汉朝投降。班超重赏了于阗王以下的诸臣,以此来安抚他们。由是,西域各国的国王纷纷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作为人质,以示归顺。至此,西域与大汉断绝了六十五年的交往又得以恢复。
班超之所以能在这两次外交行动中,以惊人的特殊手段建立奇功,一是依仗东汉初期的强盛国力以及汉军对西域形成的泰山压卵之势,二是凭着自己能够审时度势和临危不乱的高超处事能力。这恰恰也印证了一个“国弱无外交,使弱交不成”的道理。
其后,班超一直在西域活动。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汉朝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府,朝廷封班超为西域都护。永元七年(公元95年),朝廷下旨,称赞班超不但越过了葱岭,还到达了县度(古山名,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西南四百里)。前后二十二年,使西域诸国无不臣服汉朝,就连遥远的外邦也能与汉朝和睦相处。为了表彰为汉朝建立奇功的的班超,皇帝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千户。
从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至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前后在西域待了三十余年,经历了三朝皇帝,但始终没有回过故乡。永元十四年,年老思乡的班超给皇帝上书,希望能活着进入玉门关。他的妹妹班昭,也向皇帝写了言辞恳切,希望让年迈的二哥,在有生之年能回到故乡的请求信。汉和帝被感动了,下旨召班超还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便因病去世了。时年七十一岁。
班超在回朝前,与继任的都护任尚交接时,任尚曾经问计于班超,班超说:“你的性格比较严厉和急躁,这是要注意的。水太清了没有大鱼,政策太严厉了就难以得到下级的拥护,凡事应删繁就简,宽容小过失,总领大纲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对亲信说:“我以为班超一定有什么奇谋妙计,今日听他所言,只是很平常的言论而己。”对班超的忠告不以为然的任尚,由于处事失当,不久便致边境失和,战衅再起。
由此可见,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对人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呵!
大家都知道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朱元璋生前先后分封二十五个子孙为藩王,驻守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与建文帝既是君臣,还是叔侄,同时这些藩王掌握军权,这使得建文帝如芒刺在背。为巩固中央皇权,即位伊始建文帝就开始以“从弱到强”的方式来削夺地方藩王的势力。在这些藩王当中,普遍认为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其实据《明史》记载藩王实力最强的当属宁王朱权。
朵颜三卫形势图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御蒙古骚扰,封第十七子朱权于大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与燕王朱棣等皇子节制沿边兵马,称宁王。史书记载,宁王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前,曾与诸将商议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可见如果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争天下,谁胜谁负亦未可知。
面对这场亲戚间战争,一面是年长自己十八岁的四哥燕王,一方面是比自己还大一岁的侄子皇帝,此时身为大宁军队最高统帅的朱权竟然选择了“中立”,而不是趁机夺取天下。理由很简单,不管谁赢谁输,自己都不会吃亏,最好是两败俱伤,也许还能渔翁得利。可是狡猾的朱棣在起兵清君侧之时,就将目光投向了大宁方向。大宁驻军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特别是还有一支骁勇善战的蒙古朵颜三卫骑兵。朱棣对这支军队是既喜欢又惧怕,如果这支军队拥护他起兵,那么他可以平定天下;反之如果拥护朝廷,与朝廷南北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宁王朱权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率领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朱棣单骑入城,见十七弟宁王朱权后,哭诉自己无路可走,穷困至极,向朱权求救,希望能宁王能向朝廷上书求情,谢罪免死。也许还是年轻的缘故,朱权竟然相信了这个四哥的话。朱棣暗中派遣手下入城结交交结朵颜三卫首领以及大宁驻军将领,贿赂金钱、封官许愿不在话下。
随后朱棣提出告辞,朱权亲至郊外送行,结果燕军伏兵尽起,大宁守军纷纷倒戈。此时朱权无奈之下只能追随随朱棣前往北平。就这样朱棣将朱权以及手下的八万精兵纳入麾下。宁王朱权加入燕军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参与谋划;再加上他的本身的地位、军中的势力,在当时燕军中,是仅次于朱棣的二号人物。为此朱棣对这个十七弟许下一个承诺,事成之后,当中分天下。
此后如虎添翼的燕军越战越勇,经过浴血奋战,朱棣最终于1402年攻入帝国的心脏南京城。朱棣登基即位后,患上了一种病——选择性健忘症,似乎忘记了当年对宁王朱权平分天下的诺言。其实经过这么些年朱权早已看透这个四哥的为人,也许当年他就明白朱棣只是给他画了一张“饼”而已。他并不奢望平分天下,只希望自己的封地能好一些,毕竟随朱棣打了这么些年的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朱权请求改封南方。当他要求苏州时,朱棣回答:“苏州属于畿内。”当他要求钱塘时,燕王则说:“先父将它赐给五弟,终无结果。建文帝无道,在钱塘封其弟为王,也未能享受。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你随意选择吧。”宁王朱权最终被改封到了南昌。到达南昌后,朱棣下令将原有的陈旧窄小布政使司改为王府。其实按照明朝的规制,王府应该是很大的,结果朱权一大家人住进了布政使司,刚开始还好,但到后来添丁增口,有些人只能去外边寻房子住。到不久之后,又有人告发朱权巫蛊、诽谤,为此朱棣派出了大量锦衣卫侦查,结果查无此事,但朱棣却加紧了对宁王的监视。
朵颜三卫铁骑
明仁宗时期,法禁稍有缓解,朱权乃上书说南昌并非他的封国。仁宗回信说道:“南昌,叔父从先皇那里受封已达二十余年了,不是封国,那又是什么呢?”明宣宗时期,朱权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城的灌城乡土田赐给他,后又议论说宗室不应确定品级。明宣宗十分生气,对朱权颇有指责之意。朱权便上书谢罪。当时朱权年纪已老,整日与文学士互相往来,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去世,时年71岁。宁王朱权临死之时会不会想起,如果不是当时保持中立,而是趁机夺取天下,那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
在古时候,一般会用“断袖之癖”这个词来形容男同性恋,因为断袖指的就是汉哀帝和他的男宠董贤之间的故事。其实古时候好男色的皇帝也很多,也有养许多男宠的,但像汉哀帝这样,对董贤宠爱的,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汉哀帝和董贤的断袖故事
断袖之癖指的是男同性恋,而断袖这个词出自于西汉时期汉哀帝和董贤之间的故事。董贤以前在汉哀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做过太子舍人。后来汉哀帝登上皇位,再见到董贤的时候发现他变得越发的好看的,于是就把董贤招来了身边。
看来这个汉哀帝绝对是个颜控啊,就那么一眼,就奠定了自己对于董贤的断袖之情。而说起来这汉哀帝对于董贤的宠爱,绝对是不亚于对于后宫的任何一位妃子的。汉哀帝在和董贤相处的时候,经常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于是有那么一天,汉哀帝醒来后,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董贤给压住了。但是汉哀帝又不想吵醒董贤,于是小心翼翼的割断了自己的袖子。由此可见,汉哀帝对于董贤的爱恋之深,而从此断袖一词也就出来了,用来指代男同性恋。
而汉哀帝对于董贤的宠爱远远不止这些,而董贤这个人性情柔和,也很会逢迎汉哀帝,所以地位非常稳固。汉哀帝为了让董贤留在宫中陪他,于是诏董贤之妻住在董贤的住处,又召来董贤之妹让她做了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在董贤仅仅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位列三公,百官靠董贤向哀帝奏事。董氏亲属都任侍中诸曹,其所得哀帝的宠爱在丁、傅两家之上。甚至汉哀帝还未董贤建造了一栋与皇宫类似的宫殿,并将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给董贤,自己则用次品。他为了与恋人生生世世在一起,还为董贤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了一座冢茔。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重点在于,有一次汉哀帝在和大臣讨论时,居然说出了一句让天下人都为之震惊的话,《汉书·董贤传》载,哀帝还曾开玩笑地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吓得大臣们目瞪口呆。可见汉哀帝对董贤的沉溺之深,倒算是个深情的帝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