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后人被皇帝问起祖宗是谁?机智回答当上状元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大批的英雄人物,他们无私奉献,为国为民都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也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光芒,才会让小人心生嫉妒,并想方设法的来陷害他们。 说起南宋时期的英雄,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他的故事及忠心妇孺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大批的英雄人物,他们无私奉献,为国为民都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也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光芒,才会让小人心生嫉妒,并想方设法的来陷害他们。 说起南宋时期的英雄,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他的故事及忠心妇孺皆...
清朝初年,政治上还是比较清明的,其中诞生了不少廉洁奉公的好官员。今天要说的这位,是被康熙称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清廉是他的标签,但是清廉并不是他的全部。于成龙生于明朝末年,在崇祯时期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在乡试前,他亲眼看到太原考官收受贿赂,年轻气盛的于成龙在试卷上直抒胸臆、痛陈时弊,结果自然是名落孙山。到了清朝之后,他又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都未能通过乡试这一关,更不用说进京赶考了。后来由于长兄过世、父亲染病、生儿育女等实际问题,他暂时放弃了科举之路,安心养家糊口,为了生计而奔波。
等到父亲过世之后,他踏入国子监之门,成为一名高龄学生。最后,清廷分配他去广西罗城担任为县令。当时他已经44岁了,再加上并非科举正途入仕的,前途非常渺茫。可是,事实证明,僵化的科举制度并不能选出最为优秀的人才,于成龙也并非为了前途为发财而背井离乡,他决定要为当地老百姓做一番事业。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离妻别子,来到了遥远的广西罗城。
别看此时已经是顺治十八年,但广西由于长期在南明的手中,清政府统治还不到两年。于成龙刚去的时候,也被恶劣的条件吓一跳。罗城饱经战火,时时还有匪盗,城里的居民只有六家,前两任县令跑了一个,死了一个。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县衙都是三间茅屋,最开始的时候,于成龙只能带着仆人住在关帝庙中。在这里,于成龙一干就是三年,他带来的六位仆人要么去世,要么逃离,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采取重典治乱世的方法,先写下《欠债诬陷之妙判》、《土豪缠讼之妙批》、《胥吏作奸之妙批》等规程,他连小案都不放过,关心百姓疾苦。他在罗城时实行保甲制度,誓死抵御盗匪,甚至连枕头底下都放着刀枪。他又招募流民定居以恢复生产,经常就是呆在田间地头,对于新入驻的农家,他亲自上门欢迎。离开罗城时,百姓惜别十里,呼号送行:“清官于成龙,青天第一人!”
两广总督金光祖慧眼识珠,将他的考评定为“卓异”,这是广西唯一的一个,并将其升任为任四川合州知州。由于工作出色,合州人口迅速增加,他又先后湖北黄州府的同知、知府。在这期间,他再次被考评为“卓异”,这就是湖北的独一份。从此,他开始进入康熙的视线之中,仕途也进入了快车道。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连功名都没有的书生,大器晚成,最后官居两江总督。那么于成龙到底何德何能,可以让顶头上司都这么欣赏他,还让康熙能够重用他呢?首先要承认,当时清王朝新立不久,官场的风气相对纯朴,康熙也是难得的明君,这也成就了于成龙。
但于成龙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最为重要的。前面所说在罗城的政绩,到了别的地方后,尤其是从湖北开始,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大大改善,完全没有以前那么凄惨,但于成龙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作为地方大员,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如果不是有人亲见,简直难以想象。作为两江总督,他一身清廉,连肉食都吃不上,终日只能吃青菜,江南百姓就送他“于青菜”的外号。由于他本身以身作则,家仆们也没有办法营私,没有地方找菜吃,将衙门后面的槐树叶子都吃光了(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针对吏治,专门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并且一一想法设法革除。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了《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在对待案件上,他一方面铁面无私,另一方面主张慎刑,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在他手上许多冤案得以昭雪,被老百姓亲切称呼为“于青天”。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专门有一节《于中丞》的两个故事。他自从别离家之后,宦海二十年,孑然一身,不带家眷,最后几年才与发妻团圆。他死于两江总督任上,当时南京城的百姓,不管是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他归葬,百姓几万人相送二十里,伏地痛哭声让长江流水声都听不见了。(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 伏地哭, 江干江水声如不闻)。
被誉为“千古完人”的曾国藩,小时候其实天赋一点也不高,甚至经常被人耻笑为“愚蠢之辈”。据说,哪怕一篇很短的文章,他也要念上几十遍才能念熟。
某天晚上,幼年的曾国藩又在家读起了书。可是一篇不到三百字的小文章,他念了不下二十遍还没有背下来。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躲在他家的屋檐下向屋里偷窥,想等这个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值钱的东西走。
可是这贼等啊等啊,曾国藩就是不睡觉,约摸一个时辰之后,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终于,那贼受不了了,他霍地跳下来,冲曾国藩大怒道:“像你这种笨人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诵了一遍,扬长而去!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曾国藩与贼人谁的智商高。但是最后曾国藩的成就却远远大于贼人。原因是他情商够高。所谓情商,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原则,是面对好事坏事的态度。
曾国藩没有因为贼人的话就对自己丧失信念,因为他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相信可以通过读书报效国家,其情商之高,足以使他百折不挠。
林则徐曾有“十无益”的说法,其中有两条:“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
贼人无疑聪明伶俐,也是读书的好材料,却“奈何做贼”,堪称行止不端,为人无底线;而且不以做贼为耻,还要跳到曾国藩面前,耀武扬威一番自己的聪明,可谓做事乖张。这样的人,即使智商高也不会有大成就,因为情商实在太低了。
都说做古代的皇帝很爽,享尽人间富贵,那么古代的皇帝是如何爽的呢?可还真说不清楚明白,得用数据说话。
在古代皇帝不仅能够享受齐人之福,嫔妃众多,每晚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宠幸哪一位妃子,光是在敬事房为皇帝准备的牌子就能看出来,这种福气可能是现在很多人都羡慕的,除了这些做皇帝还能怎么爽呢?
首先就要从古代皇上起床开始,皇帝一睁眼,五个人立马围在皇帝身边,服侍他刷牙,洗脸,完毕之后,皇帝一点头,六个宫女就会过来分别帮皇帝穿上龙袍,靴子,帽子,朝珠,串子,以此同时还有至少一个人服侍皇帝修胡须,梳辫子。这已经至少有12个人服侍皇帝了,皇帝上个厕所才是至尊享受。
皇帝根本不怕尴尬,20多个人服侍上厕所,其中两个人抬出一盆水,并且水中还要铺满鹅毛,另一个人方桑龙纹刺绣软垫,2个人左右搀扶,剩下一个就是干擦屁股的活儿,其余的就是干杂活,跑前跑后拿东西的。关键是这才是一天的开始就有40多个人服侍,之后可就更不得了。
上朝算是皇帝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了,周围服侍的人自然少不了,拿钱的,拿奏折的,拿印章的,还有帮忙记录皇帝口述奏折批阅内容的人,另外还有一些史官,相当于在上朝中皇帝的秘书至少有28个人。
其实最多人服侍皇帝的时间段就是"用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皇帝也不例外,而且皇帝龙体金贵,不容马虎,每天到了皇帝用膳的时候至少有200个人忙前忙后,很多人只知道皇帝吃饭无非是御膳房,其实这御膳房还有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之分,厨师一共31人,辅助的有191人。
虽然皇帝住的养心殿距离里御膳房的距离只有400多米远,但是就光是从御膳房传菜给皇帝的人就有100多个,你以为传菜之后就完毕了,还有专门帮助皇帝试菜的,看来皇帝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是想要简简单单吃个饭都不能,阵仗太大了。
其实羡慕皇帝的人很多,因为他能够享受很多平常人不能享受的东西,但是其中苦乐只有皇帝自己知道,并不是表面光鲜的人过的就很快乐,想要称为万人之上的人还需要耐得住寂寞。
有人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其实,这只是一个笑话,至少在古代来说,如果中国武力称第二,那么就没有国家敢称第一!想当年,俄罗斯匍匐在蒙古人脚下,二战中大规模投降等,何谈战斗民族?因此,中国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关于中国是战斗民族,证据有三点:
(1)战争贯穿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
(2)军事谋略和大师层出不穷,比如姜子牙、孙武、白起、韩信、张良、曹操、李靖等,
(3)江山代有万人敌,勇猛无比!本文重点讲述的是,古代最牛的三个猛将,个个都是万人敌!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人都是家喻户晓,大家都听说过!当然,历史上还有一些其他万人敌,只是名声不够大,所以本文略过不谈!
第一,项羽(前232―前202)
关于项羽此人,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在历史上,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惋惜!那么,项羽武力究竟有多强呢?韩信有一句评价,“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意思是,项羽大吼一声,上千人就失去战斗力了,标准的万人敌!清朝名人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第二,吕布(?-198)
吕布是现在内蒙古包头人,当时这个地方属于汉朝五原郡九原县。在历史上,吕布被骂为“三姓家奴”,可谓声名狼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吕布属于万人敌,枭勇无敌,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即:“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可见吕布之勇,三国之时属于第一!三国时期的陈宫评价他:“吕布壮士,善战无前。”《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吕布有虓虎之勇”等!
第三,冉闵(?—352年)
冉闵是河南内黄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此人不仅勇猛,而且深得大臣拥戴。冉魏仅存活两年,但国家灭亡之后,却首开大臣殉国之先河,可见其人魅力!在历史上,因为他颁布“杀胡令”,所以被儒家所厌恶!关于冉闵的万人敌,《晋书》评价为:“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司马光认为,“闵骁勇善战,多策略。”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评价:“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将冉闵智勇,和项羽孙策相提并论了!
后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很多猛将,比如李存孝、杨再兴等!只是,相比以上三人,其他人虽说也是万人敌,但名气不够大,所以本文略过不谈!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提及一个猛人,名叫李元霸,或曰李玄霸,天下第一条好汉,使用800斤的一对铁锤,隋唐十八好汉之首,传说为金翅大鹏鸟转世!然而,这个猛人只是古典小说《隋唐演义传》中虚构的,当不得真!关于李元霸,在小说之中,他还真是标准的万人敌:
(1)一人击败十八路反王23000大军,
(2)匹马双锤面对185万军队,两柄铁锤如拍苍蝇般,只打得尸山血海,将185万军队杀得只剩65万。估计打通了任督二脉,内力生生不息吧!从以上三个万人敌来看,会发现一个特点,即:都是在隋唐之前的,即便李存孝杨再兴等人,也是元朝之前的,此后却不再有万人敌!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战争模式发生了变化,战争——不再是“逞匹夫之勇”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万人敌的存在,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战斗民族名声!古往今来,世界上能有几个如此勇猛的万人敌?需要提醒各位朋友的是,至少以上三个万人敌,都是有历史记载,真实可靠!
唐太宗李世民选太子为什么这么纠结,为什么不像当时的李渊一样坚定不移的支持李建成呢?自周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是立长子为太子,究其原因就是要根除庶子的夺嫡之心,杜绝朝堂霍乱的根源,否则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动摇国之根本。所以,历代帝王一般不会轻易废立太子。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样的想法,立长不立幼,但是随着太子李承乾的不争气,魏王李治的野心勃勃,太宗皇帝废立太子也实属无奈之选,在确定太子之位后,君临天下十七年的唐太宗李世民,终于体会到了当年高祖李渊在储君问题上面所经历的苦痛和无奈。
贞观二年六月,李治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李治幼年聪慧宽厚而仁慈。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唐太宗问道:“你认为这部《孝经》里面什么最重要?”李治说:“孝道最重要,年幼侍奉双亲,长大以后侍奉君王,最后要修身养性。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太宗闻言很是高兴,说:你如果按照这个形势,完全可以侍奉号父兄,做一个好臣子了。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晋王九岁,悲哀思念母亲的哭声感动了太宗皇帝,太宗多次安慰,从此便特别受到宠爱,不久便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
太宗晚年,由于太子李承乾不争气而整天声色犬马,魏王李泰因为受到太宗的喜爱而野心勃勃,双方开始相互争夺储君之位。贞观十七年,由于太子谋反之事败露,导致李承乾被废黜。而李泰则频频进宫侍奉太宗讨得君王欢心,并且许给太宗即位之后“杀子传弟”,将来愿意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随后李泰又以李元昌造反的事情吓唬李治,李治夜不能寐,随即将此事告知太宗皇帝,而前太子李承乾也说自己谋反乃是李泰所逼迫。李泰做的这些事情,恰恰引起了太宗心里不愿提起的“玄武门之变”的兄弟残杀的惨象。
于是带着李治来到两仪殿,召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四人商讨立太子之事。讨论之时,太宗悲从中来,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刀自杀,褚遂良眼疾手快一把夺下太宗佩刀递给了李治。长孙无忌追问:皇上要立谁为太子?太宗说:我打算立李治为太子!随后太宗转身向李治说道:汝舅许汝矣,以拜谢。李治随即跪地拜谢。同年四月七日,太宗亲临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太子。后太宗皇帝于贞观二十三年病逝,晋王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在中国历史上,被权臣玩弄于鼓掌之中的皇帝太多了,他们大都受辱含屈,不敢作声,完全失去了皇帝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能够直面敢与权臣较量的傀儡皇帝,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此位皇帝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即魏高贵乡公,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成济用戟刺死。
公元254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废掉皇帝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改元“正元”。此时的曹髦年少,实权被司马师掌控。次年,司马师病逝,其兄弟司马昭掌权,于是曹髦再度被孤立,仍是一个傀儡小皇帝。曹髦当政期间,司马昭专横跋扈,致使朝政逐渐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另外司马昭还规定,朝中一切大事都必须由他抉择。这让身为一国之君的曹髦更加愤慨,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只是不言于表而已。
曹髦年纪虽小,对自己的处境却有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明白,自己的皇位坐得不会稳固。“曹家班”日薄西山,司马氏随时可能篡魏夺权。他这个皇帝,只不过是司马氏蒙蔽世人的一个幌子罢了。可是,他并不想就这样接受自己的傀儡命运,他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后代,他的骨子里,没有自甘人下的基因!
此时,一场血战,在曹髦的内心酝酿着。到了公元260年,曹髦20岁那年,暴风雨终于来了。曹髦写了首诗《潜龙》,把自己比作受困的龙,说这条龙正受泥鳅、黄鳝的欺负。
司马昭正准备出兵伐蜀,心腹贾充跑过来劝他:您别伐蜀了,皇帝已经怀疑您了,他写了一首诗,把您比作泥鳅、黄鳝,您要是离朝,他肯定会拆您的后台。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曹髦知道来者不善,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群臣见司马昭面带愠色,赶紧拍马屁:“大将军功德显赫,应该加封为晋公。”曹髦紧闭嘴唇,没有吭声。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有大功于魏,加封我为晋公,难道你有意见不成?”曹髦面无表情,气愤地哼出一句话来:“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讨个没趣,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司马氏比作泥鳅、黄鳝,是何道理?”曹髦怒视司马昭,那意思明摆着:这还用问吗?司马昭不便发作,冷笑着退朝了。
曹髦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心想:司马昭越来越嚣张了,竟敢在大殿上公然指责皇帝!身为君主,却要受大臣的摆布,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不行,我不能再忍了,必须跟司马昭干一仗,不是他死,就是我亡!于是曹髦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哭着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朕不能任他羞辱,你们要助我讨伐这个奸贼。”王经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劝曹髦:“司马昭重权在握,内外公卿唯他马首是瞻,陛下您势单力薄,万不可轻举妄动!”曹髦从怀中掏出早已写好的“大字报”掷到地上,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说完,就去请示皇太后。
王沈、王业见曹髦要动真格的,有些发慌,就对王经说:“皇帝发疯了,咱们可不能跟随他自取灭族之祸,还是赶快到司马大将军那儿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王经怒而不许,王沈、王业就自己飞奔至大将军府,将皇帝要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司马昭。
按下司马昭不表,先说曹髦。他见自己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单枪匹马讨伐司马昭。于是,中国封建史上最惨烈、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20岁的青年皇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尊严,带着300多个太监、侍卫,闹哄哄地踏上了讨伐之路。他的对手,是手握千军的司马昭,是曹魏挡也挡不住的衰败命运。
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可是,他的眼泪,没能阻挡住曹髦维护自尊的脚步。还没出宫,曹髦就碰上了司马昭派来迎战的千余名禁军。这群禁军以司马昭的爪牙贾充为首,叫喊着朝皇帝扑了过来。曹髦仗剑大喝道:“吾乃天子也!你们突入宫廷,难道是想弑君吗?”
曹髦毕竟是皇帝,士兵们见皇帝动怒了,一时惊慌失措,呆立在那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问贾充:“这该怎么办?”贾充激他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也!”那成济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抓起长戟就向曹髦冲去。曹髦没料到有人真敢和自己动手,大惊失色,喝道:“匹夫敢无礼乎!”一言未讫,已被成济一戟刺中前胸,跌出皇辇……
曹髦死了,大睁着双眼,怒视着司马氏狰狞的笑脸。那一刻,山河失色,日月无光,整个京城,都在为这位年轻皇帝的死而悲泣……
曹髦不愿做傀儡,不愿重蹈曹芳的下场,而要做一个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曹髦最终虽然未获成功,但特别可贵的是,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
曹髦是壮志未酬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不愿做傀儡皇帝,更不愿看人脸色和受人摆布。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宁愿鸡蛋碰石头,与乱臣贼子司马昭进行了残酷的命运抗争。结果,他赢了,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傀儡皇帝没少上演,但是要说到最有骨气的傀儡皇帝,那就非魏高贵乡公曹髦所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