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沉没海底的亲潮古陆之谜
导读:1977年9月至12月,—支由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前苏联等多国海洋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海洋考察队.在执行国际深海钻探计划的第56和第57航次时.“格洛玛·挑战者”号考察船在日本海沟及其附近海域的—个多个地方进行钻孔。获取了长...
导读:1977年9月至12月,—支由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前苏联等多国海洋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海洋考察队.在执行国际深海钻探计划的第56和第57航次时.“格洛玛·挑战者”号考察船在日本海沟及其附近海域的—个多个地方进行钻孔。获取了长...
一说吴三桂,我们都很熟悉,吴三桂本是明朝大将,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开关迎清军入关。清朝建立后,被清廷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吴三桂本是镇守辽东的将领,怎么被分封到了云南呢?这里面有什么缘故呢?
首先,咱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吴三桂不是被派往云南镇守的,而是跟着清军一路打到云南的,打到云南后,就被分封在那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北京推翻朱明王朝,北京城易主了。而辽东大主帅吴三桂何去何从呢?民间传说吴三桂是因为爱妃陈圆圆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霸占了,所以才与农民军势不两立,投降了清军。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都知道成大事者绝不在乎儿女情长,吴三桂可能对陈圆圆情谊深,但是他也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毁了自己的前程,所以这只是民间传言或是吴三桂的一个借口吧。实际上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后曾派人去招安吴三桂,吴三桂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李自成的农民军现在虽然占了北京城,但是其不具备领导能力,也就是说吴三桂料到李自成只能打江山、却做不了江山。
最终,吴三桂没有投降农民军,而是投向了清军,引清军入关攻进了北京城。攻下北京城后,又跟着清八旗追赶李自成的残部,后又进入四川消灭了张献忠的军队,一路打到了云南。
其次,吴三桂被封在云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吴三桂一直是经营辽东,如果分封到辽东,其势力将会直接威胁到京师,云南对吴三桂来说是新地方,人生地不熟,且离京师较远,短时间内不会形成割据势力,也不会威胁到清廷。但是,还是低估吴三桂的能力了,天高皇帝远,吴三桂在云南很快就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亦然使云南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对清廷构成了极大地威胁。后康熙帝下削藩令,经过八年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将云贵等地收归中央直接管辖。
三国前中期的东吴,防守功夫俱佳,就是攻城掠地差强人意。不过后期却出了一个吕布级的人物,他的传奇经历,估计赵云、关羽都无法比及!对比24名将,丁奉不知道甩了他们多少条街。因为一吕二赵三典韦在厉害,也没人能带队抗击整个国家达20年之久。
丁奉确实称得上传奇,他不但是东吴的四朝元老,而且战绩绯人。西晋兵强马壮,在他眼里不过缕蚁尔昌罢了。看看他的著名战役,感叹吴国要是在多点兵,推平西晋也未尝不可啊。
1、曹魏诸葛诞大举伐吴,丁奉奉命迎击魏军,他率领部下3000人,轻军前进,遇见魏军的先头部队。魏军以为天气寒冷,吴军无法进攻。结果丁奉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脱去冰冷笨重的盔甲,拿着短兵器就跟魏军干上了。魏军不做防备,大败而还。
2、后来,魏将文钦、文鸯父子降吴,丁奉率军前往接应,与魏军相遇,丁奉二话不说,率领部下冲入魏军阵中,斩杀魏军数百,获得大量军器而回。
3、诸葛诞又降吴,被魏军包围,丁奉又率军前去解围,数战有功。
4、孙休即位后,丁奉帮助孙休诛杀权臣孙綝。
5、孙休去世后,丁奉拥立孙皓为帝。
在孙吴后期,不管是针对曹魏还是司马氏,丁奉都是对抗北方的重要代表人物。只不过他犯的一个重要错误就是拥立了孙皓这个暴君,但当时,谁又能看得出来呢?最后就是孙皓了结的丁奉的老命,在好的谋士和名将,都能给暴君给断送了。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他曾经辅佐越王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还有一种说法,勾践夫妻曾经到吴国当人质,就是范蠡陪伴在身边,一边保护勾践夫妇,一边曲意奉承吴王,终于让吴王放勾践回国。回国后,他和文种一起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极发展生产,鼓励越国人休养生息,积极训练士兵,终于打败了吴国,洗雪了亡国的耻辱。然而,范蠡深深地知道,越王勾践这个人只能是和他一起共患难,却不能和他一道共享富贵,因此在打败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泛舟太湖,离开了这个赖以成名的是非之地。而和他一道为国出力的文种却被越王勾践赐剑而死。范蠡进能辅佐国君复国,退则能保全其身,自古就被看作是明智之士,尤其是他功成身退,更被看作是智者的典范,屡屡被人提及和效仿。可是,后来他的儿子在楚国犯了死罪,范蠡却救不了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范蠡离开越国以后,乘船跨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i)夷子皮”,在海边耕作。他们父子吃苦耐劳,努力生产,合力治理产业,很快积累了几十万的财富。齐人听说他贤能,就让他做了国相。
不知道范蠡的思维方式就是与众不同还是看透了吴、越两国官场上那些事情,齐相这个官他又不要了。他认为,住在家里就能积累到千金财产,一做官就能当到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能够达到的最高地位了。如果长期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利。于是他把相印归还给齐国君主,把家产全部发散给四邻和知音好友,然后携带着财宝秘密地离去。范蠡新到的这个地方是在陶地,他认为这儿是天下的中心,犯交易做买卖道路畅通,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为陶朱公,和儿子一起耕种、畜牧、做一些利润不错的买卖。很快,他的家资又积累了起来,而这次要比上次积累的不知还要多多少!他的名气也更大,天下人都知道有个陶朱公。
被称之为朱公的范蠡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捉了起来。朱公想救他,于是安排小儿子前往楚国。他给小儿子公关活动的费用是一千镒黄金,装在器具中,需要用牛车拉。正当小儿子要出发时,朱公的大儿子不干了,他坚决要求前去,可是朱公并没有答应。他的大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做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子。”说罢就想自杀。朱公的妻子也替儿子求情,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得了二儿子的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该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大儿子。朱公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到了楚国以后去找一个旧日的好友庄生。他嘱咐大儿子说:“到了楚国以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处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这个长子去了,可是他却瞒着父亲私自带走了几百镒黄金。
朱大公子到了楚国,打听到这个庄生住在靠近楚国都城外城的地方,找到他家却看到,门外的野草已经遮蔽了道路门户,实实在在一户贫穷人家。尽管如此,朱大公子还是按照父亲所说,把信交给庄生,并留下了千金。庄生收下了信和金子,对大公子说:“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你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朱大公子离开庄生的家,也没有再来探望,但是却并没有离开楚国。他把自己私自带来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一个主事的达官贵人。
朱家大公子不知道,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他在楚国却很有名,从楚王以下没有人不尊封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是想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信用。换一种说法,假如不收下,怕引起误会,以为这是拒绝替人办事。收下了,可以让朱公子放心。所以这个庄生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哪一天生病不能事先告诉别人一样,千万不能动用。”但是这个朱大公子不知道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所以他又另外找了达官贵人。
庄生找了一个机会进宫面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非常尊重信任庄生,赶紧问:“现在该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做德义之事才可以避免灾祸。”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一定照办.”于是派人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
朱大公子找的那个楚国高官告诉他说:“我王将要实行大赦。”朱大公子问:“怎么见得呢?”大官说:“每当王上要大赦时,常常先查封储藏三钱的仓库。昨天晚上,我王已经派人查封了。”朱大公子以为,既然是大赦,弟弟一定可以释放,一千镒黄金等于是白白扔在了庄生那儿,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去见庄生。庄生见到朱大公子非常吃惊,说:“你还没有离开楚国吗?”朱大公子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楚国。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今天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朱大公子登门的意思,说:“你的黄金都在某房间里,你自己去取吧。”这个朱大公子还真的入室取走了黄金,他离开了庄生,还暗自庆幸黄金又回到了自己手中。
庄生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他被小儿辈出卖了!于是再一次进宫对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情,您说想用德义之事来汇报,现在,我在外边听路人都说,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国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的左右,所以君王并不是体恤楚国人才实行大赦,只不过是因为朱公子才实行的大赦。”楚王一听大怒,说:“我虽然无德,又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于是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等到朱二公子行刑后的第二天才下达大赦令。
当然,朱大公子只能是带着弟弟的尸体离开了楚国。
外戚发迹:梁贵人的冤死却带来了梁家的尊显
汉章帝的贵人梁氏,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梁氏是开国功臣梁统的孙女,其父梁竦是个有名的才子,不但喜好读书,还曾经著书立说。但却郁郁不得志,妻子生下三男三女之后,不幸病逝。其嫂是光武帝的女儿--舞阴长公主,嫁梁竦之兄梁松为妻。当武阴长公主看到梁竦孤身一人,抚养幼子十分困难,于是,主动提出收养了她们三姐妹。所以说,梁氏三姐妹虽从小失去母亲,但在舞阴长公主的呵护下,也都长得如花似玉、知书达礼。
建初二年(公元77年),汉章帝召良家美女入宫,最小的梁氏和她的二姐双双被选入长乐宫,因姐妹俩相貌出众,均被封为贵人。与梁氏姐妹同时入宫的窦氏,因天生丽质,格外受到汉章帝的宠爱,被册立为皇后。
因窦氏工于心计,性格温顺的梁贵人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梁贵人为汉章帝生下一子,名刘肇。因刘肇聪明伶俐,汉章帝十分喜爱。窦皇后虽侍奉章帝多年,却一直无子,聪明的她见汉章帝喜爱刘肇,于是,主动要求将刘肇收为养子。
汉章帝十分高兴的答应了,梁贵人虽心中不愿,但也知道窦皇后的秉性。她的想法是,窦皇后专宠于汉章帝,儿子由窦皇后抚养,也较容易被立为太子,梁氏家族也会跟着显耀起来。谁知,狡猾的窦后猜透了梁贵人的心思。
建初八年(公元83年),窦皇后指示下人,以匿名信诬陷梁贵人的父亲,至使其父梁竦冤死狱中,梁氏族人均受牵连。梁氏姐妹不愿忍受折磨,双双自杀身亡,其家族被流放到海南,舞阴长公主亦被流放到洛阳阙县。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梁氏十岁的儿子刘肇,继承皇位,是为汉和帝。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因和帝年幼,由窦太后临朝执政。而九泉之下的梁氏却享受不到母以子贵的殊荣。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去世。还没来得及下葬之时,梁贵人的二姐梁嫕,上书陈述贵人枉殁之状。太尉张酺、司徒刘方、司空张奋也上奏,请求依照汉光武帝贬黜吕后的事例,贬去窦太后的尊号,不与汉章帝合葬。但汉和帝手诏曰:“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朕奉事十年,深惟大义,礼,臣子无贬尊上之文。恩不忍离,义不忍亏。案前世上官太后亦无降黜,其勿复议。”汉和帝因念及窦太后的养育之情,仍按皇太后的仪式,将她与汉章帝合葬于敬陵。
汉和帝因生母梁贵人受冤枉而死,于是,将其重新厚葬,以贵人之礼葬之,谥为“恭怀皇后”,追服丧制,百官缟素,与姐梁大贵人俱葬西陵敬园,并追封自己的外祖父梁竦为褒亲愍侯,把梁竦被贬到九真的梁棠、梁雍、梁翟都封为侯爵,赏赐巨万,宠遇无比,梁氏一族自此开始发迹尊显。
曹操为立太子的事拿不定主意。大儿子曹昂,二儿子曹铄,一个战死,一个早夭,三子曹丕勤奋听话,各方面还不错,按长幼顺序当然应立曹丕为太子,但是,他的另一个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得他的宠爱,立哪个为太子,曹操举棋不定。
一日,曹操屏退左右独留下贾诩,曹操先是长叹一声,说出自己的心事,然后问贾诩有什么建议。贾诩站在旁边,眼望帐外发呆。
曹操又问了一遍,贾诩还是没有听见。曹操大声喝道:“文和!”
贾诩这才反应过来,转头作揖,面无表情地回答:“丞相。”曹操不满地说:“我和你说话呢,你为什么不理我呢?”
“我在想一件事,所以才没理你。”
“你想什么呢,说来听听。”
“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啊。”(袁绍临终前立了三子袁尚为太子,后导致自相残杀,造成袁绍势力的最后瓦解。刘表也是如此。)
曹操盯着他老半天,突然大笑起来,不再提此事。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曹丕即位后,封贾诩为太尉、魏寿亭侯,几年后贾诩病逝,享年77岁。
几十年后晋武帝司马炎一心想让自己的傻太子登上皇位,傻太子司马衷发表了雷倒众生的话语“饥民们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太子的老师卫瓘认为此人若是做了皇帝,天下堪忧,一直伺机劝告晋武帝改换太子。
一日,晋武帝大宴群臣,卫瓘假装喝醉,倒在晋武帝的御座面前,他用手抚摸着座位,嘴里含含糊糊地说:
“这个座位太可惜了!”
司马炎马上懂得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假装听不懂,说:“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瓘扶起来送走。
司马炎一直没有改换太子,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以“废立之谋”的罪名,将卫瓘及全家斩杀,卫瓘享年72岁。
作为著名谋士,贾诩与卫瓘都以智谋著称,卫瓘被称为三国后期第一谋士,至于贾诩,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这样评价:“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在太子人选的表达上,两人都运用自己的机智,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见二人水平不相上下。只可惜,一个是谋士装傻,一个是皇帝装傻,谋士装傻是为了保全自己,皇帝装傻那就没治了。
在清朝的雍正帝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继位后,基本都会下旨册立太子,以作为之后的皇位继承人,如果皇帝不立太子的话,大臣们会群而攻之。雍正在位时期,制定了“秘密建储”的规定,简单来说,皇帝生前不会册立太子,而是会把继承人的名字下来,藏于大殿的金匾之后,一旦皇帝去世,指定的大臣将会将它拿出,然后宣布谁是新皇帝。
雍正驾崩后,乾隆继承了皇位,对嫡次子永琏宠爱有加,并按照秘密建储制度,将永琏立为秘密储君,藏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然而,永琏却在八岁时就夭折了,乾隆又把刚出生不久永琮的名字藏在匾后,但永琮只活了20个月。
永琮的夭折,令乾隆悲痛万分,难过的说道:“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之后,乾隆对五子永琪的期望非常大,曾考虑过把他立为继承人,但随着永琪的病逝,乾隆的愿望落空,他又把目光放到了十二皇子永璂的身上。
永璂的母亲乌喇纳喇氏,当时是乾隆比较宠爱的妃子,后来被立为皇后。但好景不长,她因得罪皇帝被废黜,永璂也就失去了嫡皇子身份,基本上与皇位无缘,从此之后,乾隆就没有立过储君。随着乾隆年龄的增加,大臣们都很着急,朝野上下人心浮动,甚至认为乾隆是因为贪恋权势,才不再立储的。
此后的多年间,不少大臣和书生都纷纷上书,希望乾隆为江山社稷考虑,早日册立太子。这让乾隆非常恼怒,愤怒地说道:“此事朕自然会考虑,不需要你们指手画脚。”并下旨处死了上书之人。即使如此,依旧有一些不怕死的人,屡屡劝说乾隆册立太子之事,下场可想而知。
乾隆四十三年,此时他已经六十八岁了,虽然已经秘密立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却没有明确将他立为太子,许多人都不知此事。就在这一年,乾隆到盛京去祭祖,一位叫金从善的秀才,冒死上书皇帝:“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乾隆果断下旨把金从善处死。
除掉金从善后,乾隆突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毕竟自己年近七旬,算是比较长寿的皇帝了,杀掉一个秀才容易,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乾隆以一道圣旨昭告天下:“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乾隆这道圣旨的意图非常明显,已经选定了继承人,不敢超过爷爷康熙,在坐满六十年皇位后,就把皇位传给儿子。乾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之前没有一位皇帝活到85岁,自己应该也活不到。然而,令乾隆意外的是,他足足活了89岁,但之前已经昭告天下,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个坑,只好在85岁时禅位于儿子嘉庆,自己成了太上皇,却依旧把持朝政大权。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乾隆知道自己能活那么久,肯定不会下这道圣旨了。